首页 > 中医书 > 实用书 > 难以置信-科学家探寻神秘信息场 第二章

气功对医学的影响(二)

书名:《难以置信-科学家探寻神秘信息场》  作者:李嗣涔

生物能场

  通过了第一关,我们便积极筹备有关气功的群体研究计画。由于当时台湾社会及学术界,大多把气功视为怪力乱神,是中国传统的不科学的练身术,可说是一种 迷信。因此我们绞尽脑汁,想出了“生物能场”的名称,在一九八八年四月,向国科会生物处提出“生物能场群体研究计画”。计画的内容有三大方向:一是气功外 气对生物细胞的作用;二是中医把脉原理及在气功上之应用;三是用穴位电讯测量仪诊断疾病之原理及对气功师父测量之研究。后两者在研究练功前后,脉象及穴位 电导的变化,第一项则是研究外气的作用。

  当时我的研究主要在穴位电讯测量仪之测量原理,也就是研究俗称“傅尔电针”的原理。在此之前,使用傅尔电针的人都没有电学方面的背景,所以总觉得电针 的机器非常神奇。经过我实地测试,发现电针本身并没有神秘之处,它只是送出十微安的电流进入穴道,测量其电压,总算厘清了傅尔电针的工作原理。其间还发生 了一个小插曲: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拿实验室的交流电取代原来使用的直流电,并以四赫兹的频率来点测自己的穴道。当电针碰触到左手中冲穴时,突然有一股麻电 的感觉沿着手臂,直冲胸前、腋下,吓得我急忙缩手,回家拿书一查,正是心包经的路径。那天晚上一直觉得心神不宁,很不舒服。过了一段时间,害怕之情渐退, 好奇之心又起,我又再度拿自己试验,但并没有再出现同样的现象。

  至于气功方面的研究,因为以往没有实质的认识,所以花了很多时间阅读大陆的气功论文,努力吸收各种有关的知识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到了八八年年底,参观 中研院王唯工教授的研究室,发现王教授设计了一面大鼓,利用鼓声刺激人体经络系统的频率,来帮助练功。亲自感受过鼓声的刺激之后,我开始计画气功的科学研 究,但是仍未找到具体的方法。因缘凑巧,在八九年年初(旧历年前)参加了台大电机系马志钦教授主持的“电磁场对生物细胞的影响”研讨会,当时主持人提到地 球上空电离层与地面所形成的同心球体共振腔,可容许电磁之全球振荡,地球上只要任何地方出现闪电,都会激发这个共振腔之电磁振荡。这使我联想到脑波和气功 的关系,练气功会刺激脑α波,那么刺激脑α波,是否可以产生气感呢?我于是开始思索刺激脑波的方法。

  “闪光刺激”与“声音刺激”

  首先,我设计了“闪光刺激法”,总共实验了三次。结果发现,对照组的五人只有手掌略感麻木;而实验组的七个人之中,有四个人产生了气感。显示闪光刺激有一定的效果。

  后来又设计了“声音刺激法”。由于人的耳朵无法听见十赫兹的声音,因此请学生用计算机制造了人耳听得见的高频乐音,再切割成每秒十音节,并录制成带。 那位帮忙做切割录音的同学,在计算机桌前反复试听,结果引发动功,身体不自觉的摇晃,几乎无法操作键盘。日后我在台北医学院演讲,播放了这段声音,不到二 十秒钟,听众席上一名黄姓讲师便在座位上晃动起来,双脚猛踏地板,最后跌倒在地上,令全场震惊。原来他打坐了七、八年,很容易与外界刺激产生共振。我把这 个现象叫做“魔音穿脑”,更对《大漠英雄传》里,黄药师以玉箫,欧阳锋以铁筝,互较高下的场面,产生无限的向往和崇敬。

  “闪光刺激”和“声音刺激”虽然都有功效,但是也都需要仪器的辅助,对一般人并不方便。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有一天大清早醒来,突然想到何不以快速 思想的方法试试呢?每秒钟默念一到十,不断重复,利用左脑颞叶规律的放电(思想)来与视丘部位交互刺激。想到这儿,我立刻跳下床,用禅密功姿势站好,然后 在脑中快速打数。没想到只花了十几秒钟,丹田部位就出现了气感,真是神速。于是兴奋的把沉睡中的太太摇醒,拜托她依法试行,过了十分钟问她:“怎么样?有 没有气感?”“有。”“气集丹田了?”“不是,在膻中。”膻中?这个家伙,就爱捣乱,“真的还是假的?”“真的。”“什么感觉?”“胸口发紧,喉头不自觉 想吞口水。”好啊!不管丹田或膻中,总之是产生了气感。当天只觉得太阳特别晚起,我急呼呼冲到学校,召集所有的研究生,要求大家在睡觉前,以禅密功姿势躺 在床上,快速打数练功,以十五分钟为限。总共是十四个人,其中六位没兴趣,每天还没练完就睡着了。其它的有五位在三十分钟内(两个晚上)气集丹田,有两位 在十五分钟内气走任脉,还有一位则是锲而不舍,努力了十个晚上,才尝到“气集丹田”的滋味,第十一天一早跑来报告:“兴奋得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此君真乃 今之郭靖也!

  刺激法,尤其是“快速思想”刺激,是进入气功状态的快捷方式。古人花费数月、数年才能修练成功的“气集丹田”、  “打通任、督二脉”等,只要找对方法,原来也可以这么容易,而且几乎人人可以做到,多么奇妙啊!

  本来纯粹出于好奇而参与气功的研究工作,经过亲身练气体验,和初步的实验,深感气功是有方法、有理论,可以科学化的。祖先数千年来为生存、保健所发展出来的气功,既不迷信、也不神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把它发扬光大。

  气功的历史

  气功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公元前三八○年战国时代的《行气玉佩铭》,有如下的文字:“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相传出现于西汉初年的《黄帝内经》,第一部分“素问”的〈上古天真谕〉、  〈异法方宜论〉、  〈刺法论〉等经文中,也提到了“导引”、  “按蹻”、  “饵 舌下津”等,都是指气功的锻炼方法。老子《道德经》有“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等语,也是指练功时,心情需安静、意守丹田。这些抽象的文字记 载,或许不足征信,但是近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群之三号墓,不仅有十余种医书,还有一幅“导引图”,生动活泼,色彩鲜艳,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保健 体操图谱。可见在汉文帝时期(公元前二世纪中叶),行气导引的观念和方法,已经非常成熟而普遍了。

  气功为何

  “气功”是什么?简单的说,气功的“气”代表呼吸,“功”就是用意识不断地调整呼吸和姿势的练习。所以练气功就是练习有意识地自我身心锻炼,对生命过 程实行自我调节,甚至自我控制。在这种锻炼的过程中,身体会产生特定的生理变化,我们称之为“气功态”。气功科学化就是要充分了解身体在“气功态”的生理 特征,并且发展出简单有效的方法,使身体产生这些特征。事实上,自古以来的各门各派气功,都是为了找寻一套最有效的方法。综合数百年的心得,练功不外调 心、调息、调身。“调心”就是脑中要袪除杂念、放空和放松,但又不能昏昏沉沉。其次“调息”,就是古代“吐纳”之术,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腹式呼吸”,“呼 吸配合腹部的伸缩,使进出的气息细长而均匀”。最后是“调身”,不论采取何种姿势,总之是要让全身放松。练气功的时候,就是藉由调整姿势、动作、呼吸加 长,肢体放松,最后出现脑α波大幅增加,气感循经络而行的“共振态”;或大脑放空,脑α波受到压抑而消失的“入定态”。它们都是人体的一种状态。只要方法 正确,加以练习,每个人都有可能进入“气功态”。气功在古书中称作导引、吐纳、行气、坐忘等。当练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丹田会产生热气,向后尾椎部,沿脊 柱而上,过头顶而下,经咽喉、胸中,回到腹部,这叫“小周天”,也就是气行任、督二脉一圈。任、督二脉属于“奇经八脉”,和中医针灸的十二经脉(手三阴、 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不同。有人把十二经比喻为十二条河流,把奇经八脉比喻为湖泊和水库。十二经脉中气血的盛衰,依靠奇经八脉来调节平衡。其中任、督 二脉最重要。任脉在身前中心线,属阴,总管全身阴经;督脉在身后中心线,属阳,总督全身阳经。只要任、督二脉打通,全身经络便相继而通。因此有人认为中医 的经络系统,就是古人经由静坐、导引、吐纳等气功修练,从自己的身体体验出来的成果。明代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 意思是说,只有气功的返观,才能察觉人体内部的生理现象。

  开拓身心

  练功者均以打通任、督二脉为要务,认为是练功健身的标志。关于此点,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认为这是古人观察动物生活的心得。自古以来鹿、鹤、龟等就以 长寿闻名,人们基于追求长寿的心理,也特别注意这些动物的生活起居,结果发现“龟纳鼻息,鹿运尾骶,以通任、督。”《本草纲目》记载鹿“卧则口朝尾闾”; 《慧命经》更说:“鹿睡之时,鼻入肛门,通其督脉,鹤、龟通其任脉。”因此认为通任、督二脉是它们长寿的主因。任脉由会阴穴经胸腹上行,终止于承浆穴,督 脉则由长强穴沿脊椎上行,经过头顶而下,终止于龈交穴。人在胎儿时期,二脉相通,出生以后,为了饮食和排泄,“上断于口,下断于肛”。所以人们常以“舌抵 上颚”和“提肛”,来帮助连通二脉。

  其实人类观察动物生态,并模仿其动作来健身的例子很多,最著名的就是华佗的五禽戏,《三国志·华佗传》说:“吾有一术,名曰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 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五禽戏的源流其实还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庄子·刻意篇》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 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除此之外,北方还有“鹤翔庄”,以鹤为模仿对象,另外还有所谓的“龟息大法”,都是 以动物为师的功法。

  “气功”这种有意识的自我锻炼、以提升生命品质的概念,不仅是中国医学中重要的一环,它同时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基石。老子《道德经》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易经·系辞传》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换句话说,“道”指宇宙万物的孕育之母,是周而复始流动不已的看不见的东西。这种看不见之物的作用,古人便称之为“气”。“气”的古字为“气”,更早为“■”,正是流动的意象。

  由于中国学者一向认为宇宙是一无限延续的生命,而气又是生命的根基,因此,谈到宇宙的根本,自然非“气”莫属。“气”的概念和内涵也因之扩张、变化,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概念。更有认为,气的调和与否,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兴衰。

  《国语·周语》上有一段记载,在公元前七八○年,周幽王二年,陕西发生大地震,周大夫伯阳父说: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

  春秋时代,医和认为“阴阳风雨晦明”六气,乃是五味、五色、五声、六疾、四时、五节产生的根源。子大叔也说:“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穴气。”

  老子提出“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身体观念。

  到了战国时代,学术思想蓬勃,气的概念也趋于成熟。庄子提出“通天下一气耳”、“游乎天地之一气”,以“气”为世界的统一性,为万物相互转化(如庄周梦蝶)找到了理论根据。孟子更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这种哲学上“气”的概念,使得养气练功超越了健身的目的,成为修心养性的手段。而因为气充塞于天地万物之间,所以人人可以练气,甚至动物、草木亦可修 行。晋朝葛洪的《抱朴子》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为生者也。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然百姓日用而不知焉。”指出 人人有气,人人可以修行成仙。表现在哲学上,便是宋代理学家所说的:“圣,学以至。”这种“凡人可以经由意识的修练,而超脱世俗、成仙成圣”的观念,正是 中国“人”的观念,不同于西方之处,西方的“神”和“人”是截然分开,不可能由个人的意志和努力而改变角色。

  由此不难知道“气功”在中国文化发展上的重要性,绝对不是健身延寿的手段而已


上一篇:气功对医学的影响

下一篇:脑波实验的重要发现(一)

《难以置信-科学家探寻神秘信息场》总目录

上下章节

相关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