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相近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让中医药在东盟地区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市场潜力。自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以来,有力推动了中医药在东盟地区的快速发展。这篇原载于人民日报、题为《中医药走东盟,还需下番真功夫》的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中医药在东盟地区发展的可喜现状,同时也提醒我们,中药面临的最大挑战还在于我们自身。只有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良好品牌形象,才能使中医药在东盟国家生根开花,造福更多百姓。
印尼——巩固良好声誉
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市中心,一座院子把都市的车水马龙隔在门外。走进小院,精致的花园、古朴的陈设映入眼帘,扑鼻而来的药香宁心安神,一副楹联引人注目:“炮制虽繁必不敢少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里就是百年老店北京同仁堂在雅加达开设的分店。
自2004年开业以来,同仁堂雅加达分店已接诊患者近8万人次,慕名从周边城市求医问药的患者络绎不绝,有时甚至需要电话预约。等候问诊的阿妮塔今年43岁,“中医真了不起,”听闻笔者来自中国,她竖起了大拇指,“通过中药调养,困扰我很多年的肠胃病慢慢地好转了。”来自泗水的阿尔纳正在抓药,他告诉笔者,自己是同仁堂的老客户,已经养成了中药保健调理的习惯,“这里的药材质量国内最高,我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专门来雅加达抓次药。”
坚持聘用优秀中国医师坐堂,坚持选用优质药材,通过近10年的经营,同仁堂品牌已在印尼深入人心。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花季红表示,计划到2015年在印尼开设8家诊所,并将同仁堂产品推向当地西医市场。
中医药在印尼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兴起在印尼可以追溯至17世纪。大量“下南洋”的中国劳工把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带至东南亚国家,中医药和印尼传统医学相互交融,生根发展,到20世纪初已经十分兴旺,中医师也被尊称为“国医”。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及其代表的中国文化一度受到限制和打压,但近十几年来逐渐复苏,并生发出新的活力,浓浓的中药香已飘到印尼各大城市。
西雅加达草埔唐人街一带,中医药店铺随处可见。草埔购物中心大大小小的药材店里,中药和印尼草药同柜出售,而中国的中成药则更受欢迎,片仔癀、六神丸、正骨水都是销量居高不下的药品。
沿班芝兰大街行走,几分钟就能看到一家中医诊所,拥有80年历史的万成中医诊所除了有医师坐堂诊断外,也提供预先包装好的四物汤、石斛饮等药膳汤料供顾客选用。27岁的娣娣对笔者说,她对中国药膳很有兴趣,原本苦口的良药加进汤羹菜饭里反而增添了风味,也有利身体健康,自己已经用莲心茶取代了一直喝的罐装饮料,平时炖汤时也会加入一些中草药,“我相信中药会让身体循序渐进地好起来”。
中医药诊所、企业在印尼不仅是经济实体,还承担着文化载体的重要使命。同仁堂与当地中医协会保持密切合作,通过定期选派医师培训授课,互换两国中医治疗经验;天士力印尼分公司成立6年间共举办中医药文化讲座培训2000余场、义诊活动1000余次。200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印尼大学等4所高校签订加强药材种植、医学教育的合作协议。而随着中医药走进印尼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本地学生选择赴华学习中医,各地中医药大学中都可以见到印尼学生的身影。
泰国——培养本土人才
在泰国首都曼谷的中国城,有一家华侨中医院,6层的门诊大楼十分气派。该院临床教研处主任徐慧兰医生告诉笔者,现在医院有近50名大夫,开设有内科、骨伤科、针灸科等10个科,年接诊病人17万人次。这样的中医院规模在国外确实不多见。
徐慧兰介绍说,“我们没做过什么广告,就是因为病看好了,一传十,十传百,来华侨中医院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她的患者中有一位81岁的老先生,8月来看病时睡眠不佳,脾气暴躁。经她诊断是肝气郁结所致。她以中药养心、清热、化湿,老人服药后一天天见好,两三周就基本康复了。随后,老人身体虚弱的太太也坐着轮椅来看病,经过两三周的调理滋补,太太已经不用轮椅了。
在针灸科,名叫差猜的患者躺在床上,两个膝盖上扎着针,给他治疗的罗医生是曾在中国广州留学的泰国中医大夫。差猜告诉笔者,自己今年50岁了,前一段腰腿老疼,西医看不好,朋友向他推荐中医院针灸,治了十几次就完全不疼了。前几天不小心膝盖扭伤了,就又来了。他说针灸很有效。
徐慧兰说,现在越来越多的泰国中医师当上了主角。在内科,年轻的中医师连伟清正在给一位老年妇女看病。他在上海留学8年,学成归国后在这里工作。他认为中西医结合能解决更多医学难题。
徐慧兰说,大批的泰国中医人才正在成长。泰国现在有3所中医学院,曼谷的华侨崇圣大学中医学院10年前成立,学制6年,现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学生5年级到上海读一年的针灸、推拿、大内科等,6年级临床实习半年在上海,半年在本院。作为临床教研处主任,她带过几乎每一届学生,她兴奋地说,中医学生人数,第一届只有20多人,今年入校新生超过了100人,学生质量也一年比一年高。泰国国立的庄甲盛大学中医学院与中国辽宁中医学院也建立了合作关系,已招第四届学生。
徐慧兰认为,华侨中医院在泰国受欢迎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疗效好;二是药材好;三是服务好。“医院的发展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徐慧兰对笔者说,华侨中医院与上海龙华医院、陕西中医学院、天津、成都等中国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医院每年派医生来泰国工作,也帮助培训中医人才。今年有5位医生获得了中国政府提供的全额奖学金。
华侨中医院仍在发展,在泰国呵叻府开设的分院将于今年年底开业,将来还打算在清迈开设分院。
在中国城最繁华的耀华力路,笔者找到了北京同仁堂(泰国)有限公司的店铺,店内窗明几净整洁透亮。药店里既有草药,也有中成药,还有根据时令配好的常用汤剂。2001年7月1日,泰国政府正式宣布中医药合法化。由福安堂和北京同仁堂集团合资创办的“北京同仁堂(泰国)有限公司”于当年9月20日正式开张,至今已经营了十几年。
坐堂中医咨询专家刘医生说,“除了马来西亚、文莱、柬埔寨、印尼等周边国家的病人,还有不少来自欧美国家的病人来这里看病。”为方便来看病的外国人,药店配有泰文和英文翻译,药品可代煎,甚至送药上门。
同仁堂合资方福安堂杨氏家族第三代传人杨先生说,同仁堂对药材的选材、加工都更讲究、精致,虽然价格稍微高一些,但质量好受欢迎。禽流感流行的时候,同仁堂的订货电话都接不过来,在关键时刻,信誉的作用特别大。
新加坡——适应行业监管
新加坡是华人为主的社会,中医药历史悠久。据统计,新加坡有中医药店、诊所1000余家,并有多家中医社团、研究机构和医疗机构。在当地的中国城牛车水,可以看到不少中药店,店面不大,多为家庭药房,保持着传统风貌。
目前,新加坡市场上有9800多种中成药产品,其中60%来自中国大陆,其它则来自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马来西亚等地。新加坡本地数十家中成药制药厂生产的产品占市场份额的15%至20%。同时,作为贸易港,新加坡也是活跃的中药转口贸易中心。
随着人们对养生的重视,中医药在新加坡越来越受欢迎。1997年,新加坡政府在卫生部内设立了中医药管理局,专司中医药有关事务。十几年来,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管理,颁布了多项法令和行业法规,使得中医药行业进入规范化的发展阶段。
在中药进口管理方面,从1999年9月起,新加坡对中成药进口采取注册登记制度,未经注册登记的中成药一律不得进口和在新加坡市场销售,违者将予以罚款或坐牢。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卫生部管理中药所采取的标准均以西药标准为基本依据,造成许多“以毒攻毒”的中药被拒之门外,比如新加坡禁止进口被认为有毒性的黄连。另外,从2004年1月起,所有从中国进口的中成药(包括保健食品),只有取得中国国家标准方能在新加坡进口和销售。
此外,在新加坡本地制造的中成药,生产过程都必须符合国际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产品在上市前也必须在新加坡卫生科学局承认的实验室进行化验,如果在抽样化验时发现样本不符合标准,整批货将会被销毁。
在中医管理方面,2000年新加坡国会通过中医师法案,成立了中医管理委员会,建立了中医执业者(包括中医师和针灸师)注册制度等。该法案的通过,标志着在新加坡中医师行医的法定地位得到正式认可。除了为中医执业者进行注册,中医管理委员会的任务还包括鉴定为注册目的而设立的中医学课程及承办课程的中医院校,以及管理注册中医执业者的专业道德和行为。为了使注册中医执业者更新相关的专业知识,跟上不断变化的中医发展,中医管理委员会还推出了2013年—2014年自愿性中医继续教育。
新加坡中药学院主席李长沙表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新加坡对中医药行业监管更加严格,使得需求稳步上升。很多人意识到,有些疾病西医并不能完全治愈,人们把中医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培养中医人才,加强科学研发。2002年7月新加坡建立第一所中药学院,为本国培养中药方面人才。政府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包括中成药在内的生物工程的研究开发。新加坡卫生部长颜金勇表示,政府计划拨款科研经费给相关机构和个人,研究探讨中医中药如何有效应对卫生保健等课题,尤其在新加坡老龄化社会日益凸显的慢性病领域,推动中医药和西医治疗互相取长补短、提高疗效。
今年5月15日,中国和新加坡有关部门签署了新一轮中医药合作计划书,双方将进一步在中医药科研、教育、管理等领域加强交流合作。新加坡卫生部2012年批准300万新币(约合1467万元人民币),专项用于中医药科研工作,并成立中医药研究顾问委员会指导工作。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选派中医药专家,作为新加坡中医药研究顾问委员会下设的学术顾问委员会分会成员,赴新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并继续协助新卫生部开展中医师及针灸师注册考试工作。新方则为中国中医药管理人员继续提供短期的医疗管理培训。
越南——做好品牌推广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一些民俗和传统文化都有相似或共通之处。中国传统中医药在越南也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像同仁堂生产的安宫牛黄丸就受到越南人民的喜爱。
北京同仁堂越南分公司(筹备)负责人郭凯宇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同仁堂以配方独特、选药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的产品特点创立品牌。在运营模式上也和国内一样采取药品销售和中医坐堂并举的形式,直接为越南百姓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另外,为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公司还聘用培训越南雇员,向其传授专业中医药知识,重视企业软实力建设,注重企业文化宣传。
郭凯宇说,医药行业是特殊行业,直接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和行业管理制度。近几年越南政府取缔了一些打着传统中医药旗号开办的诊所。郭凯宇认为,作为中国中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北京同仁堂越南分公司未来会以高质量的产品、优良的医师人才、高品质的医疗服务,满足越南民众对中国传统中医药的需求。同时,通过企业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消除那些假中医假中药带来的恶劣影响,让越南人民逐步感受到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精髓。
通过走访,笔者感觉中医药在越南尽管目前受众群体有限,但市场潜力很大。一位在政府机关工作的越南朋友告诉笔者,安宫牛黄丸在越南知名度很高,是因其神奇药效广为流传。不过由于价格较贵,且数量不多,越南普通民众虽久闻其名,但很难享用。
据笔者在越南走访了解,越南医疗卫生系统与中国差异较大。总体分为国立医院和国际医院两种,由于国际医院费用高昂,患者群体以在越工作生活的外国人为主。本国民众主要在国立医院就医,但由于就医需求大、医疗资源十分有限等原因,不少普通越南民众往往会选择到药店买药。因此,药店在越南国内分布极为广泛,在城市乡村、街道县坊都能十分容易地找到。而笔者在走访的多家河内药店内都没有看到中药制品。
笔者曾询问河内市栋多郡一药店有没有正骨水,售货员阿莲告诉笔者,店里主要卖越南本地药品和西药,像白虎膏这样的越南传统医药也有治疗跌打损伤的奇效。因此,如何更好地进行品牌推广、树立传统中医药在越南普通民众心中的地位,将是广大中医药企业需着力解决的课题。(庄雪雅 施晓慧 李宁 王慧 杨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