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大雪。
城中百姓都沉浸在新春的喜庆气氛中。
谁也没有注意到,有一老一少两个人,带着两个仆人,踏着厚厚的积雪,悄然来到了北京。
老人显得很虚弱,但却不掩其神采。
他们找了处旅店住下,然后休息。
两天后,老人把儿子和几个朋友请到自己的房间,对他们说:“此次奉诏进京前,我已经知道自己命数已尽,但忠义二字不可违,故不惜残命,冒死进京,非常不幸的是,现在我估计可能无法等到再面见皇上了,就把各位找来,与各位告别吧。”
大家很诧异,但老人的态度却平和,与往日没有什么区别。
接着,他与大家从容议论阴阳生死出入之理,又写了自己的墓前对联: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
至夜,老人谈笑而逝,享年八十岁。
乾隆皇帝知道后,很是惋惜,拨给了老人的儿子路费,让他扶老人灵柩回江南安葬。
这位老人就是清朝着名医学家——徐灵胎。
这位徐灵胎同志是个中医历史上比较搞怪的人,此人完全自学成才,对中医基本全是自己看书看会的,水平还很高,对当时的医生基本上三个字儿——瞧不起!但是我翻遍了他的书,想给他总结出了学术思想来,感觉非常困难,此人属于杂家的,哪一流派的东西都用。最为可气的是,他除了搞中医之外还什么都搞,五花八门的都会,而且还都水平颇高,能把人的鼻子气歪——一辈子专业搞中医的人还没他厉害呢。
这位徐同志最擅长的一件事情是跟帖,就是别人写了什么中医书,他拿来,一段一段地跟帖,冷嘲热讽,搞得当时的很多人都不敢轻易在网上发帖子了,但是,他跟帖的水平非常的高,跟帖跟出了巨大的成绩,当时中医的很多不良风气都被他的跟帖给骂回去了。
现在出版的清代着名中医大家叶天士的一个长贴《临证指南医案》就是和徐同志的跟帖一起出版的。
估计叶老地下有灵会很后悔发这个帖子。
那么,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他对中医学有什么贡献呢?乾隆皇帝为什么两次召他进京呢?
下面,让我们从头来讲述徐灵胎的故事吧。
从一个具体事例来演绎中医和西医是如何思考和发展的。欢迎提意见。
大家都知道中医有一个经典的方法来预防感冒。现在中医经常拿它作为“治未病”来介绍。就是人着凉(比如淋了雨)以后,喝“生姜+红糖”烧成的汤。简称“生姜汤”。
1,中医的考虑:生姜汤是热性,能去除人体的寒证。而且效果很好。辨证论治合理,治疗效果也好。事情到此为止。圆满。
2,西医的考虑:
a)生姜汤预防感冒依据不足。需要做进一步分析。首先生姜汤是否安全,要做动物毒理试验。如果毒理试验安全,他就找来100个人,分成甲乙两组,每组50人。每组的年龄结构,身体状况都差不多。然后甲组喝生姜汤,乙组喝白开水。根据两组的统计情况算出t值(过程有些复杂,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统计学》)。看两组是否有“显着性差别”。如果两组没有“显着性差别”,就说明生姜汤和白开水效果是一样的。如果有“显着性差别”说明生姜汤是有效的。
b)如果生姜汤是有效的,接下来西医会做“生姜汤”组和“单生姜”组(不加红糖),具体过程与上面差不多。如果两组作用相同,那么起作用的就是生姜。当然还可以做“生姜汤”与“红糖”组,为了简便我就不说了。只说起作用的是生姜。
c)接下来对生姜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试验。假设若干年后发现生姜中起作用的是“生姜素”,那么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叫生姜素的药。而且西医可能又发现了“生姜素”还有解热镇痛的作用。那么生姜素的作用范围又扩大了。
不知我上面的演绎大家是否看明白了。中医到“辨证论治,效果良好”就结束了。而西医却在不断的否定中,不断地向前发展。再来看看现实中的中医和西医是不是这样?而且中医的fans还会加上一句“生姜素”是我们中医发现的。)
看来这样的讨论永远不会停止啊。
我说说我写这个长贴的出发点吧。
中医现在一直在努力进步,各位不了解的是,现在国家拨出大笔的数以亿计的资金,来搞科研,目的是让中医进步,用现代科学来阐释中医,发展中医。应该说各大院校、科研院所都在做这方面的努力。
所以不要总说中医就是那点东西,现在对中药的药理药效的分析已经发展很快了。这些事情,你不做,日本韩国人家一直在做,再不做你就没有发言权了,许多美国人一直认为针灸是日本人发明的,因为以前都是日本人在做推广。
但我看到的是另外的一个方面,就是所有的人都在搞中医的现代化,可是古代的东西继承下来了吗?
我的中医博士同学几乎全部都在实验室里度过的三年,全是分子水平的什么的,小白鼠的,几乎全是。
我认为搞中医现代化是必须的,但不要百分之百的人都去搞,只剩下几个医史文献专业的搞继承,那是不对的,至少留个百分之十的人搞继承吧。
过去的都丢了,继承都没继承得好,谈什么发展?
中国这样的事情非常多,现在的孙思邈的书就是从日本影印回来的,那么重要的着作我们自己都没有一本好的了。
再问问现在的医生,用孙思邈方药的有几个,有什么体会啊?
您问吧,一百个九十九个摇头——全都不知所云。
我非常不愿意参与中西医谁好的讨论,因为都非常的好,对患者都有好处,这跟问小孩子爸爸好还是妈妈好一样,都好,也都有缺点,大家互相参考,各自进步。
但是我谈论的问题是出在中医现在发展中自己的问题。
您可以把我的帖子好好看看,然后给中医院校的学生讲,估计大部分都会听晕——还有这样的故事啊!
这就是没有继承了。
另外,我写的主要是医道,医生仁慈的心境,这是中西医都要有的,可能接下来写个白求恩,一样的境界,载体不同而已。
谢谢各位的讨论!)
首先我认为楼主先生担忧的“古代的东西继承下来了吗”的疑问,这个并不值得太过计较。因为有很多古代的东西是根本没有办法继承下来的,比方说潘妃步朵朵莲花。不过世事亦无绝对,如同中医被小日本继承去了一样,小日本就有个叫“心交社”的网站,我的天啊,果然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凡被消灭了的都可以到日本和南朝鲜去找,连潘妃步的莲花也不例外。中医难以传承,这除了说明中医本身不适合时代的发展以外,其本身的学术体系在学术传播上的缺陷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并不单单是因为线装书和文言文,再古老的文字,比方易经,比方甲骨文的卜辞,现在民间的学者靠着internet上搜索来的东西加上自己的思考,也可以提出很独到的见解。因为中医的研究对象,早期是唯物的,是以古人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加上想像的成分构造出来的经脉、脏腑、气血营卫(内经中的经络脏腑观念,实际上都来源于古人所能够了解到的解剖学知识。比方肝分五叶,有些人把这些跟后来Coulinaud的肝段说扯到一起;左肝右肺,又拿阴阳来解释。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也许研究中医史的学者们,亲手杀一只狗就会豁然开朗了)。到了后来,随着认识的发展,这些东西渐渐地与人们的常识相悖离了,就成了抽象的哲学概念,成为了唯心的、形而上的经院学术。因此强迫自己接受有悖于常识的理论就成为中医的必修课,从古到今有所作为的中医,都得有点康德的本事才能“融会贯通”。中国虽大,上哪找那么多公孙龙和康德?!而西方的现代医学,在学术传播和继承上就有很大的优势。西方医学史的研究者们,恐怕不会为无法把古希腊的面包疗法考证清楚而唏嘘不已。
现在中医的吹捧者们,总是强调中医重视治本,重视整体平衡。其实拿黑格尔的辩证法来说,重视整体与重视局部,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互相交替的阶段。在对局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必然注重整体;对整体认识不足的情况之下,必定导致偏向局部。这其实并不是中西医根本的分歧所在。中医到了解剖学日渐发达的时候,必定也会考虑具体的经络脏腑的问题,比方王清任的血府说。小姑娘脸上长个疮,开付汤剂给她解毒散瘀,疮是消掉了,可是脸上留下个疤。这局部能不重视么?!以解剖学和生物化学为基础的西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也必定会在整体观念上开辟新战场。比方说乳腺癌,过去我们都认为一刀割了干干净净,可现在美国鬼子怎么说,他们说乳腺癌是个“全身性疾病”,光割还不行,还得化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七七八八乱搞一气。因此,我认为搞中医的硕士博士,养养小白鼠、做做PCR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毕竟究竟为啥黄芩能够清火败毒,它凭什么属寒,为啥能入胆脾小肠肺大肠经,这些问题是人都会想弄明白的——而光看线装书显然是找不到答案的。楼主先生认为应该拨10%的人出来读线装书,我却以为不如100%的人都一面读读线装书,一面养养小白鼠,更重要的还是一面要不断地开开方子,在人身上找答案。
光强调中医的好处是救不了中医的。我认为中医的出路不在于投靠西医,中西合璧;更不在于“医无三世不食其药”抱残守旧,而在于同时超越西医和过去的中医。怎么个超越法呢?!当然中医是没有办法取代西医的,但是中医里面包含有西医目前还很不足的方法学,就是症候学的方法。章炳麟老前辈为啥力挺伤寒论,就因为在他看来,伤寒论是以后仍然能用的方法,内、难是迟早要被淘汰的方法。伤寒论的精髓就是症候学。六气是怎么个伤的,不必去管他。有热就解表,不通就利下,不过多地去考虑病因的因素,而根据疾病的主要表现来对疾病进行分类论治。这是一种很先进的方法,但主要的作用是作为病理机制研究清楚之前的过渡。比方说非典的时候,一开始病原体搞不清楚,西医就不敢乱治。这体现了西医在理论体系上的一个重大缺陷:其实西医是最注重治本的,只有病因能够基本搞清楚的病,才能找出合适的治疗方法。实际上现在西医真正能够治好的病有多少呢?!其实很少很少,比方化脓性肺炎,比方消化性溃疡,这后者还不能说肯定能够治愈,因为病因还没搞得像前者那么清楚。可是中医里面就有一条很重要的思想,《素问》里面说:“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这个意思就是说,能治的就先治,能好得一点算一点。但是同时中医又欠缺了追溯根本的思想,这就需要西医的病理学研究来补充。非典的时候,西医不敢治,中医就出来说话了:我辩症。这一辩,就把一部分病人的症状给缓解了,给控制了。到病原体一确定,这个病就有了彻底治愈的希望了。广医附院钟南山院士他们用的方法,看起来是西医的,实际上就是一种症候学的方法。管他是什么病原体引起的,病人呼吸困难,就用人工呼吸支持;炎症反应对组织损伤太重,就用激素;同时营养支持,同志们给我挺住,等待总指挥部大反攻。这种看似没什么道理的治疗方法,一见了成效,就写进教科书了,且美其名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现在人与天斗与地斗越来越厉害,新的疾病也层出不穷。要是都等到机制完全搞清楚了,才想出治疗的方法,那死人就多了。充分发挥症候学的方法论,对于人类不断战胜新的疾病是很有好处的。
所以我认为,中医的出路在于把自身改造成为症候学体系。可以使用西医的技术手段,神农本草里面的药物机制研究得越透彻越好;可是其根本精神是辩症施治,不管用中药针灸也好西药开刀也罢,其目的就在于在把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清楚之前对疾病进行治疗和控制。)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年),这位后来的天才出生在江苏吴江的一个读书人家,他的祖父当年曾举博学鸿词,授翰林检讨,后来曾参与纂修明史,在官场混了四年以后,觉得自己实在不是擅长阿谀奉承,于是称病回家,癸未岁,康熙皇帝南巡,两次下诏书让他返职,但是他都因老病推托了,他是清朝初年一位很有名的辞章家,诗画俱佳。就是这位祖父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灵感,给徐灵胎起了名字叫徐大椿,字灵胎,后来由于康熙皇帝在召徐灵胎入京的诏书中用的名字是徐灵胎,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重,他就把名字改成了灵胎。
总之这个名字起的虽然怪怪的,但是却无比的准确,显然这位徐灵胎同学就是按照这个名字的思路发展的,所以刚刚生了小宝宝的家长可以参考一下。
接着介绍徐灵胎同学的家长,他的父亲叫徐养浩,对水利工程比较爱好,曾经被聘用修编《吴中水利志》,看来是位理工科的人才,这在当时的中国应该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
徐灵胎同学上学的时候跟大家一样,都是从私塾开始读的,上学的年龄也差不多,七岁进私塾。
徐灵胎同学在私塾的表现如何呢?为了让大家了解这段秘史,我们节目组特别采访了他的私塾老师,给大家来个独家爆料。
私塾老师:“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这个学生呢,当时感觉他就有点与众不同的,具体的表现就是不愿意随大流,喜欢独立思考。至于学习成绩嘛,每天都能背诵几行课文,但最大的特点是记得快好像忘得也比较快(犹复善忘)。”
好的,感谢私塾老师的爆料,感谢前方的记者,下面我们转回到演播室。
话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该考虑科举之途了,这也是徐家上下的期望,于是徐灵胎同学在十四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八股文,这回学习得还不错,在模拟考试排行榜中还是名列前茅的,于是徐灵胎同学的干劲来了,开始立志要研究经学,就找到了老师,问到:“老师,在诸经里面哪本经最难学?”
老师望着这位不靠谱的同学,轻蔑地回答:“《易经》为诸经之首,经中之经,当然是《易经》最难学了!”
徐灵胎同学非常认真地:“好的,那我就开始研究《易经》了!”
然后留下已经晕菜的老师,走了。
但是他可没过完嘴瘾就算了,他开始行动了,好在徐家书是不缺的,很快,徐灵胎同学就抱出来了一大落的注解《易经》的书籍,放在自己的桌子上,然后像一个研究生一样,开始写关于《易经》的论文。
这个同学真的很不寻常啊,也不知道是谁教给他的这套学习方法,其效果之好出人意表,有小孩的看官和自己正在苦读的看官您注意了,我要在后面讲述徐灵胎同学的这种学习方法,其威力之大难以形容,您若是领会了,那么他日蟾宫折桂,又焉知不是您呢?
让我们睁大眼睛看着吧,徐灵胎同学令人瞠目结舌的表演开始了。
在把《易经》已经领会得差不多的时候,十几岁的徐灵胎同学开始对老子的《道德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回干脆不用问老师了,自己来吧,于是他又找来了有关《道德经》的各家注释,开始研究,有问题不懂的就翻这家注释看看,再翻那家注释看看。但并不是这样看就算了,他决定开始着手自己注释《道德经》。
我的天啊,各位看清楚了吧,我们的徐灵胎同学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自己写书了,他是一边学习一边写,学完了,也写完了。
反正他也不着急,一天写点儿,一天写点儿,这本书一直写了二十年,然后出版了,被收入《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提要》评价到:“其训诂,推求古义,取其上下贯通者;其诠解,主乎言简意赅……在《老子》注中尚为善本。”
您可别误会了,千万别认为他这二十年什么都没干,光在这注解《道德经》了,如果这样,那就不算是天才了。
在他十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说:不要仅仅盯着文科那点东西,要学习一下理工科,我看水利工程这个专业就不错嘛,你可以研究一下。
徐灵胎同学正有的是精力不知道往何处用呢,听了父亲的话后忙问:“水利工程有什么用呢?”
徐父:“当然有用了,水利工程可以使更多的农田得到灌溉,可以防范洪水,其用大矣!”
徐灵胎同学很高兴,原来水利工程如此有用!于是又拿来了成堆的水利工程专业的书,开始狂读,然后写关于水利工程方面的论文,很快颇有心得(看官中如果有学习这个专业的可以私下里和徐同学交流一下)。
二十岁的时候县庠入泮,补诸生。也就是这个时候,突然对武术产生了兴趣(估计是晚上偷着看武侠小说了),开始拜师学习武艺,两年以后直练得一身武艺,能举三百斤巨石,熟练地掌握了散打母子枪棍技击之法。
同样是在二十岁的时候,用了半年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了天文学,学习的方法同样是把汉晋以来的天文着作拿来,一边研究一边找星星,于是徐家的人就经常发现一到晚上徐灵胎同学的眼睛就开始放光,拿着书跑到庭院里,对照着书本开始在天空中寻找星星。
大家不要以为徐灵胎同学找到星星就算了,那种层次太低级了(当然,现在不是一定级别的天文爱好者基本上这个级别也都做不到),他还考证了各个星星的运行状态,“经度行次”,也就是说,真正系统地研究了一下天体的运行状况。
传说中的“夜观天象”的功夫就这么练成了!
估计您该晕了,这位爷这根本就不是向着医学家的方向发展的啊,该不是写错了人了吧?
是啊,按照这样的课程安排来看是好像和中医不搭边儿了,我以前学习中医的时候也只知道徐灵胎是清代着名中医学家,等到后来看到他的学习经过也是目瞪口呆,更离谱的是,有一次偶然翻中国音乐史,看到其中写着:中国古代音乐家徐大椿(徐灵胎),我更是诧异不已,仔细一看,他的音乐着作《乐府传声》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还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搞水利工程的同学可以帮助考证一下,估计在中国水利工程史上这位徐同学也该有个位置。实际上终其一生,他都在搞水利工程,为当地的老百姓造了许多福。
不但您晕,我也晕啊,做学问做到这种所向披靡、无往不利、落地开花、处处结果的地步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难道这个人是个天才吗?难道他有什么学习秘诀吗?
为了解开各位心中的这个谜团,现在让我们来连线前方记者,采访一下相关教育专家,请专家帮助分析这位徐同学的学习秘诀。
教育专家:“感谢给我这个机会,这位徐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之所以如此顺利,是由于他应用了现代教育理论中的自主学习的理论,这种自主学习的理论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被广泛应用,不知道徐同学是怎么搞到这种秘诀的。”
记者:“那么请问,什么是自主学习模式呢?”
教育专家:“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咱们打个比方来说吧,这传统模式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那就是一个‘灌’字儿,就是老师狂讲,同学狂记,然后回去狂背,最后狂考,这路讲法儿老师讲十成,学生记住往大了说也就是十成,一般铆足了劲儿记住有个七八成就不错了,而且往往不会举一反三地应用,而美国的学校也讲,但是课后让你写有关这个知识的论文,你自己取查阅资料,然后把资料搁到你的论文中,这与徐同学的学习方式比较类似,这样论文写完以后,估计你翻阅的资料已经大大地超出了老师讲的范围,老师讲的是十成,你翻阅的资料甭说十成了,可能已经是三十成四十成了,就是说,你会举一反三了,有论文做的好的同学,可以说已经就是这个行业的专家了。美国的教育基本以此为蓝本,幼儿园给小朋友留的作业就是回去写关于大鲸鱼什么的论文了,小朋友和家长去图书馆检索,上网检索,最后连鲸鱼的叫声、种类、分布规律等等全都了解了,就是说小学前就已经会自主学习了。在澳大利亚文科硕士研究生的作业基本上每周都是两公尺厚的书籍,回去自己翻去。”
记者:“那么,两者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您能给仔细谈谈嘛?”
教育专家:“这个问题问的好,记者小姐,您总是切中要害!自主学习模式应用的是构建主义的思路,也就是说要由学生自己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知识是你自个儿的,因为你是在应用中学会的,现在构建主义教育思想占欧美教育的主流;而在灌输式教育体系中,知识是老师的,你在背的过程中并没有应用,所以会忘记的很快,等到真正应用的时候,要再翻一遍书,再走一遍构建主义的道路。”
记者:“好的,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各位,今天我们专家谈的什么什么主义的教育思路非常重要,这帮助我们理解了徐灵胎同学为什么学习效果如此之好,各位如果也能掌握了这个秘诀,相信一定会功力大增!好的,现在返回主播。”
各位听明白了吧,原来徐灵胎同学成绩突出,是因为人家方法好啊!不过我倒是对教育专家的论点有点不同意见,说这个构建主义的自主学习模式是欧美教育的主流,好像是他们发明的似的,实际上我们的徐灵胎同学早在清代不就开始搞了吗?建议徐灵胎同学回去写个教育学论文,论述一下我国清代的构建主义萌芽。
让我们再来看看徐灵胎同学吧,二十几岁的他已经比较有学问了,而且八股文作得也不错,似乎应该走上科举之路了。
这个时候,古代医生成长过程中一再出现的悲剧再次上演
徐灵胎的家人开始患病了。
徐灵胎一共哥五个,他是老大,他的二弟叫如桐,三弟叫如彬,四弟叫景松,五弟叫景柏。
先是三弟病了,家里一片忙乱。
来了很多着名的医生,给看病开方。
徐灵胎好奇地看着这些医生看病,他的眼睛睁得很大。
医生们开出的药方,在煎煮的时候,徐灵胎都要亲自动手,这个时候,他对中医有了直观的认识。
接下来,他的四弟景松、五弟景柏也都病了。
医生们手忙脚乱,水平的不足显示出来了。
很快,四弟、五弟病故。
然后父亲因为过度悲伤,也病倒了。
最后三弟也病故。
什么是悲剧?就是美好的东西在你的面前瞬间被毁。
生气勃勃的徐家五兄弟,现在只剩下孤单单的徐灵胎和二弟两个人了。
往日热闹的景象成为了过去,不会再有兄弟间欢笑嬉闹的快乐场面了。
面对着空空的庭院,徐灵胎的心里满是悲愤。
医术,到底是什么东西?难道这种学问是如此之难吗?
这些医生以这样的医术行医,世界上不知道会有多少兄弟失去手足!
难道历代的医术都是这样的吗?还是现在这些医生有问题?
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
对难题有着执着的探索精神的徐灵胎觉得全身上下都紧张了起来,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不知道有多少人还会在糊里糊涂中失去生命!
于是,他决定一定要把医学的问题搞清楚!不弄清楚决不罢休。
就这样,他这架功能极其强大的学习机器重新开动了起来,目标是:医学。
这架机器一旦开动,雷霆万钧。
从此,中医历史上多了一位了不起的中医批评家和中医学家。
他如一阵狂风,摧枯拉朽,向中医界的某些腐朽之处发起了强烈的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