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了,谷雨饱蘸声声布谷鸟的呼唤,踏着一泓清波的节奏款款而来。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的农令节日,民间流传着许多奇特有趣的中医药俗,它们散发着传统而神秘的魅力,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相互探望,或者到野外“踩青”,与自然相融合。此时节适度阳光照晒,能起到补阳气的作用,可驱除脾胃寒气,有助改善消化功能,还能疏通背部经络,对心肺大有裨益。在“踩青”中增加出汗量,亦可排除体内湿热之气,与外界达到平衡。
“采焙谷雨趁芳辰”,谷雨有采茶饮茶的习俗。此时节,满目都是采茶女忙碌在茶园中的袅袅婷婷的身影。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就认为采茶“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谷雨正入深春,雨量充沛,经过冬季休养生息的茶树,场场春雨后芽叶肥硕,柔软如舌,色泽翠绿温润。“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雨前茶香而不浮,爽而不浊,具有理气、开郁、祛秽、和中的作用,促进机体阳气的生发,并能振奋精神,消除春困,而且有良好的延年益寿、抗老强身的作用。川北茶农们认为,喝谷雨这天采摘的新茶可以清火、避邪、明目。《神农本草》中说“久服安心益气……轻身不老”,还记述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故事。唐代陈藏器强调“茶为万病之药”,很多地区谷雨茶甚至被赋予能让人死而复生的“神力”。
北京人有“谷雨食香椿”的风俗。民谚曰:“雨前香椿嫩如丝”,此时的香椿,新芽初绽,紫红的肥叶泛着嫩绿,油亮厚实,散发出特有的清香。人们采来香椿,或炒或拌或焯或做汤,吃得津津有味。清代美食家李渔赞曰:“菜能芬人齿颊者,香椿头也。”早在汉朝,我们的祖先就食用香椿,它曾与荔枝一起作为南北两大贡品,深受皇上及宫廷贵人的喜爱。香椿不仅味道鲜美,能起到醒脾、开胃的作用,中医还认为它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润肤明目、杀虫固精的功效。《唐本草》中就有“叶煮水,可以洗疮、疥、疽”的记载;《陆川本草》称“香椿健胃,止血,杀虫,治痢疾”;《日华子本草》说它能“止泄精尿血、暖腰漆、除心腥痼冷、胸中痹冷、痃癖气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椿树还是多寿多福的象征,庄子曰,“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故北京的城乡百姓家至今多喜爱栽植,每逢谷雨节,还保留了用手摸古老的香椿树之俗,以祈求儿童快长大,老者长寿多福。
“谷雨三朝看牡丹”的习俗已绵廷千年。谷雨时节,凡有花之处,皆有士女游观,也有在夜间垂幕悬灯,宴饮赏花的,号曰“花会”。《清嘉录》曰:“神祠别馆筑商人,谷雨看花局一新。不信相逢无国色,锦棚只护玉楼春。”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仍多于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人们徜徉在花海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和生活的美好。牡丹不仅有观赏价值,它的花瓣还可以食用,并且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明代《二如亭群芳谱》记载,“煎牡丹花,煎法与玉兰同,可食,可蜜饯”,“花瓣择,洗净,拖面,麻油煮食,至美”。清代《养小录》中亦称“牡丹花瓣,汤焯可,蜜浸可,肉汁烩亦可。”中医认为,牡丹花适用于面部黄褐斑,皮肤衰老,常饮可使气血充沛,容颜红润,精神饱满。现代医学也证实,牡丹花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淀粉和糖类,此外还含钙、磷、铁等矿物质及维生素A、B、C、E,特别是所含的多种游离氨基酸,更易为人体所吸收。
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民间有“谷雨节禁杀五毒”的习俗。民谚云:“过了谷雨,遍地生火”,“三月多雨,四月多瘟”。谷雨时节各种害虫细菌进入旺盛繁衍期,对农作物及人体危害极大,故旧时城乡人家多于谷雨之日在家中各个房间张贴“谷雨帖”。谷雨贴上刻绘有神鸡捉蝎、天师除五毒形象或道教神符,有的还附有“谷雨三月中,蛇蝎永不生”等文字,以“镇摄五毒”。陕、晋、鲁等地还有谷雨禁蝎的民俗,清乾隆六年《夏津县志》载曰:“谷雨,朱砂书符禁蝎。”“禁蝎”的民俗反映了人们驱除害虫及渴望丰收平安的心情。
在西北一些地区,人们把谷雨的河水称为“桃花水”,据说用“桃花水”洗浴可强身健体、消灾避祸,所以谷雨节这天,家家都派人去挑“桃花水”,用来洗浴,同时还举行射猎、跳舞等相关庆祝活动。
谷雨是春天最后的乐章,岁月静好春意渐尽,在戴胜鸟的鸣叫中,夏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