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方异术 > 民族奇方>正文

壮族瘴气的防治

2013-05-03 08:29:29

传统医学中所讲的“瘴气”,是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多指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蛮烟瘴雨之乡” 是古代南方地区,尤其是桂粤、滇川黔等地的别称,瘴气和瘴区成为死亡毒气、死亡之乡的代名词。明清前记载有限,明清时期随着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方志纂修的兴盛、亲履瘴区人士的增多及边疆民族地区统治和开发的深入,瘴气得到了相对广泛和详细的记载。

既然瘴气是一种湿热之毒气,那么,防治瘴气也就着眼于清除湿热之毒。壮族先民十分注重来病先防,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及生活经验中,根据居住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风俗习性等,总结出一些颇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预防瘴气的方法。

佩挂药驱瘴法:每年炎热的雨季来临之际(多在端午节),壮民各家各户均将自采的草药或上年采集的草根香药扎成药把挂于门旁,或置放房中,以避秽驱瘴。常用的药有:菖蒲叶、佩兰叶、艾叶、青蒿叶等。

家中若有未成年的孩童,则令其佩挂各种香药制成的药囊,意在扶正驱瘴。常用的药有:檀香、苍术、木香等。在瘴疠流行季节,村寨无论男女老幼,都佩带药囊,以避邪防瘴,预防或减少瘴疫的发生。这些防瘴习俗一直沿用至今。

服药防瘴法:常吃辣椒、蚺蛇、盐麸子、山柰、姜黄、药酱叶等,可以预防瘴气的发生。嚼槟榔也可预防瘴气。如《三江县志》载:“瘴气,遭之急伏地,或嚼槟榔,或含土,庶几可免,否则立病如咳疟。”

隔离更衣防瘴法:为了防止瘴气的传染、扩散,自古以来壮族就有隔离更衣的传统。壮族聚居点于瘴疫流行时,邻村之间暂不交往,各户谢绝串门,寓群体隔离之意。若有人从远处归来,常止于村舍外,待家人提篮装衣迎之,嘱其换下衣物,并将换下的衣物蒸煮,以祛疫疠恶气,防止瘴气流染。

“干栏”建筑的防瘴气作用:壮族聚居区地处潮湿,易患风湿之证;山林密茂,气温较高,易得痧瘴;野兽出没,易受袭击伤害,为了预防疾病,避免野兽伤害,原始社会晚期壮民们就发明“干栏”建筑,这种房屋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贮放农具等器物及圈养牛、猪等,居住面距地面若干米。这种建筑不仅通风、采光、照明功能良好,而且还可有效地防避瘴气,抵御野兽蛇虫袭击,减少瘴气病的发生,在岭南地区极具适用性,因此这种建筑一直沿用至今。这是壮族先民预防疾病的创举。

此外,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一书,对预防瘴气有过记载“烟草,昧三气温,性微热”,“用以治表,逐一切阴邪寒毒,山岚瘴气风湿,邪闭腠理,筋骨疼痛,诚顷刻取效之神剂;用以治里,善壮胃气。进饮食,祛寒滞阴浊,消膨二宿食,止呕吐霍乱,除积诸虫,解郁结,止疼痛,金丝烟者.强气胜为优。”据张介宾: “师旅深入瘴地,无不染病。独一营皆安然无恙,问起所,则众皆服烟,由是遍传。今则西南一方,无分老幼,朝夕不能间矣” (《景岳全书》)。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吸烟时发生的烟雾,对于湿热之毒有一定的驱散、解毒作用(农业上,利用浓烟预防霜冰的危害,道理是一样的)。当然,对于包括在瘴气之中的疟疾一类靠昆虫传染的疾病,则可熏其远遁,从而起到预防瘴气的作用。

针对湿热之毒气,平时饮用性味甘寒的药物,也有一定的提高体质,预防瘴气的作月。岭南也因此出现了众多的凉茶档,著名的王老吉凉茶即是亡此而来。 (高 山/文)

上一篇:护五官古人有方

下一篇:敷药罐法种类多

tags: 壮族

返回首页

相关

热门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