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需求,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根据重点专科、学科、实验室、科研能力、高层次人才等平台基础和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中心(治未病中心)、山东省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中心、康复医学科、职业医学、健康体检、社区卫生服务的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医院多学科交叉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工作平台,针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青少年人群、康复病人、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开展中医预防保健,促进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了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查体、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一站式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让人人享有健康”的服务理念。
发挥人才优势 打牢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平台基础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是全国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单位。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省直保健定点医疗机构、山东省康复治疗技术综合培训医院、山东省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中心建设单位。
医院现有国家级、部级高层次人才7人,省级21人。其中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3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1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2人,山东省高层次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学科带头人1人,山东省高层次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学科骨干4人,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1人,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项目指导老师3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建设单位专家1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183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5人。拥有国家、省级重点学科、专科、实验室共36个。其中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个、重点学科4个,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专科9个,重点学科5个,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和省级名老中医工作室各1个;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单位1个。国家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1个,国家卫生部技术准入专科1个,国家工伤康复试点机构1个。国家级科研项目22项(其中中医类15项占68.2%),省部级科研项目60项(其中中医类21项占35%),厅局级科研项目127项(其中中医类68项占53.5%),撰写并出版专著55部(其中中医类28部占50.9%),作为副主编和编委参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7部。
整合学科资源 拓展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平台建设
1.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单位,山东省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山东省中医药特色专科。中心下设健康指导部、健康体检部、保健治疗部、中医查体及体质评估室、健康信息采集室、名医工作室等科室,形成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开展健康宣教、服务管理以及特需服务等辅助区域。针对健康人、亚健康人和病人,开展个性化、系统、全程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目前西医体检4万余人次/年,中医体质辨识近4000人次/年。
2.山东省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中心,挂靠医院眼科。眼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级“十一五”重点专科、国家级中医药视觉分析三级科研实验室、山东省中西医结合眼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重点学科、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山东省中医药特色专科、山东省“十二五”高校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作为省级牵头单位参加中残联和卫生部组织的“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中的沙眼防治项目、“视觉2020行动”,被列入山东省“十二五”防盲规划。
主要承担的社会公益项目有:建立视力保护健康档案和数据库,2010年以来,免费为山东省60余万中小学生进行了视觉健康检查;负责全省各地市眼科医生和社区、乡镇、学校基层医院眼视健康保健技术培训;开展医学验光、科学配镜,青少年斜视、弱视的矫治,进行眼视力保健知识宣传和视觉保健咨询。参加“健康山东行活动”、“校园爱心光明行”活动、201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爱眼日”健康山东--关爱青少年视觉健康活动等公益活动。
3.康复保健,设立于康复医学科。康复医学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工伤康复试点机构、山东省中医药特色专科、山东省工伤康复试点机构、全省卫生系统十大质量品牌之一“康复直通车”、山东省康复治疗技术综合培训医院、济南市残疾人康复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并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共同成立了康复医学研究室和康复学系,是大学物理医学与康复专业硕士培养点。科室以中西医结合康复为宗旨,突出中医康复特色优势,以中风病、脊髓损伤、骨关节疾病、头部内伤病为优势病种,开展了康复评定、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理疗)、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假肢矫形器制作与训练、中医导引、针灸、推拿、五行音乐疗法、中药熏洗等多种康复治疗方法。目前科室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已达到国内康复领域先进水平,成为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的龙头单位。
4.职业医学、健康体检,设立于肺病科(职业病科)。肺病科(职业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获得了山东省卫生厅职业健康检查医疗机构资质、职业病诊断机构资质。利用流动体检车、现场职业健康诊断、查体、评估等方式,开展职业健康体检、职业健康评估、职业病诊断、职业病治疗等工作。近两年为企业单位接触有害职业因素的工人进行了查体,共计8000余人。
通过医院高层次人才、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等搭建起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平台,为提高中医预防保健的学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提供了科技支撑。
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1.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名中医的资源优势,医院组建了由6名教授、博士生导师组成的中医药发展建设咨询专家组,并成立名老中医工作室。一方面在名中医的指导下,整理、阐述、探索中医预防保健理论、科学内涵及框架,开发和完善中医药物和非药物特色疗法,为不同人群提供高层次的个体化辨体诊疗服务;另一方面作为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指导和监督各分中心的中医“治未病”工作,充分利用播放器、数字化电视等定期组织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和技能培训,结合承担课题研究工作,建设一支多学科、专业化的高水平科研骨干队伍。医院先后承办四期山东省“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来自全省17地市的1000余名基层中医药工作者先后参加了培训。承办济南市残疾人康复技术人员培训班,来自济南84家医院及社区共104人参加培训。
2.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信息化管理平台
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技术方法研究。在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参与制定了山东省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规范的制定,结合现代服务业规范化特点,示范性研制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标准。通过联合国家科研院所,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开发微观汗出体质辨识设备。在原有健康体检的基础上,针对常规西医体检之不足自主研发了中医体质辨识软件,进行中医体质体检,通过先进的计算机中医体质辨识系统,进行信息采集对体质进行评估。建立中医体质评估健康管理数据库,并对不同服务人群制定相关的饮食、保健等指导,为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提供可靠依据。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为蓝本,结合对患者回访发现的实际问题,借鉴统计学方法,围绕技术效果和卫生经济学等指标,建立科学评价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效果的手段和方法。西医体检和中医体质辨识服务人次逐年增长,并对常见气虚、痰湿、湿热三常见种体质人群进行重点回访,跟踪健康干预效果,满意度达95%以上。
3.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干预技术
以中医药特色为主,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干预技术。目前开展中医药传统疗法30种,中医药特色养生保健方法10种,开展30余种非药物传统疗法以及中医膏方和代茶饮等项目,如中药足浴、减肥美体推拿、头面部穴位推拿、中医美容、中药熏蒸、脐疗、艾灸、蜡疗、中药离子导入、穴位贴敷、刺络放血、正骨手法、浮针疗法、音乐五行疗法等中医特色技术,使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成为保障人们健康的有效途径。
目前开展的脐疗技术、脊髓损伤康复技术及糖尿病病前状态管理等预防保健服务关键技术,成为全国牵头单位。正对这些技术的适用范围、方案优化和技术规范等系统研究,为干预技术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医院先后多次完成省干部保健局的重大保健和查体任务,并为百余名省部级等领导的健康查体及保健服务。
4.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科研及健康状态产品研发
医院高度重视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科研立项及健康状态产品研发,承担中央保健委员会-中央保健专项项目:心脏远程移动监护网络在干部保健心血管事件防范中的临床应用及心电数据挖掘,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形神一体观的循证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方法的基础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现代医学技术专题项目: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和避免复发中医方案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医诊疗与康复设备示范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基于“治未病”网络管理系统与一体化模式的心血管疾病干预研究、基于治未病理论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调理方案研究;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青少年视力低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发展规律研究;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保健项目:八段锦结合悬吊运动疗法对干部保健对象非特异性腰痛康复治疗临床研究;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2项:基于治未病理论对中风病二级预防中医调治综合方案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的心力衰竭“瘥后防复”;济南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第四批项目(高校院所自主创新计划)项目:糖尿病前期人群干预研究;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中医膏方治疗心血管病的规范化研究等30余项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科研立项;联合开发中医体质辨识软件及健康档案系统,并对9种体质类型的辨识进行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和人性化处理,并在体质报告中提出体质调养和生活指导;开发中医“治未病”网络服务平台、名老中医病案管理系统,对临床健康干预处方、病历进行跟踪分析。截止目前,已经录入名老中医临床病历1000余例;验方600多种,门诊电子病历300余份,名老中医验案400余例。还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开发中医汗出检测设备,对不同体质人群进行汗出数据分析,明确汗出规律,并采用汤剂、膏方、代茶饮、针灸、推拿、拔罐方法等进行健康干预,找出其影响因素。利用甲皱微循环仪等设备对中医瘀血体质定量检测,集成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工具,开展健康状态检测方法研究,制定主观和客观互参、定性和定量兼容的健康状态辨识指标体系,全面反映一个人的整体健康状态。
5.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进社区
医院拥有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承担着济南市市中区、历下区、槐荫区、天桥区等6万余人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卫生服务工作。“治未病”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合作,结合社区实际,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2011年,与二七、东郊、黄台、老屯、白马山、南郊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联合开展了居民中医体质辨识、常见慢性病中医干预、中医养生保健,为辖区居民建立中医体质辨识档案2000余份,开展百余次中医养生保健讲座。2012年与二七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冬病夏治,冬病冬防”活动,开展穴位贴敷、膏方等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医院还定时、定点、定人派中医预防保健专家到社区坐诊,开展了中药饮片、针灸、推拿、理疗、刮痧等简、便、灵、验的中医适宜技术,使辖区内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的医疗服务。2013年,医院在济南市率先与3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署了双向转诊协议,并与市中区卫生局签定了“千名医生进农户”服务协议,签署《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3429份。医院结合社区卫生实际工作特点编著中医知识书籍6部,先后为社区举办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讲座60次,提高居民健康保健意识。通过以上举措较好的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方便”的问题。
6.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宣教
中医预防保健文化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总结积累了多种方法和手段,为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发挥了独特作用。医院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项目,被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评为“全国医院新闻宣传与健康教育项目优秀合作单位”,与山东电视健康咨询频道合作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及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先后制作播出《健康故事》、《名家讲坛》、《健康大百科》、《健康快车》、《医患平台》、《名医名院》等电视节目90期,提高了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的效果;与中国中医药报、济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央驻鲁企业新闻单位(济南铁路电视台、济南铁道报社、济铁老年杂志社)结成中医药科普宣传共建单位,开辟《健康保健讲座》、《健康快车》、《健身有道》专栏。通过这些形式的“联姻”向社会和大众宣传中医药悠久历史、发展成就、防病治病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百姓更加了解、热爱和关心中医药,增强社会对中医药的普遍理解和认同,营造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舆论环境,为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今后工作重点及思路
近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2013~2020年)》,为今后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今后我们的工作重点及思路如下:
1.基本原则
(1)坚持以民众健康需求为导向。面向民众对健康的多元化需求,不断研发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技术、产品。
(2)坚持技术与服务模式创新并重。在重视理论知识、技术、产品创新的同时,重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模式创新,把科技支撑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2.主要任务
(1)继续深入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理论研究。系统整理保存于民间的“治未病”方法及理论研究并归纳总结,阐释中医“治未病”概念、原理、观点、方法。
(2)提升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技术、产品研究。评价中医脐疗、督灸、穴位贴敷、中药泡洗等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技术的方案优化和技术规范系统研究。
(3)促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科技成果应用研究。基于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结合医院实际,优先在十大慢性疾病防治、青少年视力低下预防等领域进行应用研究,建立示范基地。
(4)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标准研究。开展基于系统科学理论方法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标准化应用研究,并开展服务基础标准、服务提供标准等的构建研究。
3.保障措施
(1)统筹整体布局,强化平台建设。下一步7.8万平方米新综合病房大楼建设,对中心整体规划,设置布局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并调整完善功能,加强联系与相互支撑。
(2)加大研究投入。开展心肺康复,继续构建多学科联合交叉中医预防保健平台。
(3)提高人才素质,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专业化高水平科研骨干队伍。
近日,山东省健康保健医师分会成立,我院作为发起人之一,在健康保健医师成立大会上做了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典型发言。作为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围绕多学科交叉联合搭建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平台,发挥好中西医结合优势特色,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为“治未病”健康工程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