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血管 > 高血压>正文

谈谈高血压病的防治

2013-09-26 08:24:14

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关于高血压病普遍存在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现象,但高血压病的患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都是比较高的。带着广大读者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广西名老中医,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钱海凌主任医师。

高血压病对人体的危害

钱主任解释,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损害的疾病。血压越高,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也就越高,无论是收缩压或舒张压都是这个关系。收缩压和脑卒中的关系特别明显,收缩压比舒张压跟,心血管疾病更有关系,所以收缩压增高更有害。高血压的病人如果长期不控制血压可以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

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

钱主任说,测量血压最好使用普通的水银柱的血压剂,为了测量准确应该请医生或者护士指导。测量前安静休息最少5分钟,坐位或仰卧位测血压,肘部与心脏同一水平,袖带下缘在肘窝以上2到3厘米,听诊器放在肱动脉的位置,边充气边听诊,听到的搏动音停止后再升高30毫米汞柱,然后放气,听取肱动脉的搏动音。声音开始出现时的血压值为收缩压。声音消失时的血压值为舒张压。我们可以在社区多看看有关高血压病常识的读物,以便正确测量血压,发现血压高,及时就诊。

钱主任还介绍,人一天中血压都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晨起开始血压会逐渐升高,中午有个小低谷,下午六点到八点又会有一个小的升高,晚上12点之后血压就呈一个明显的低谷。为了避免血压经常的波动,所以最好是在每天选取一个固定的时间来量血压。  一般来说早上量血压会比较准一些,但有些人可能会早晨血压不太高,但到了傍晚血压会比较高,这样的人应该在傍晚量血压。高血压患者可每天早中晚测量三次,以了解服用降压药的控制情况。

老年人高血压病的特点

老年人高血压病主要有一下特点:1.血压波动比较大,且收缩压与舒张压相差较大,老年人血压冬季偏高,夏季偏低。老年人动脉硬化明显,血管弹性比较差。心脏射血时主动脉不能完全膨胀,动脉内骤增的血容量得不到缓冲,导致收缩期血压增高,而舒张压相对较低,导致脉压差增大。如果患者有不适感,应随时监测血压。2.易体位性低血压,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较高,多见于体位突然发生变化以后,血压突然下降。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站立不稳,疲软乏力等,严重时会发生大小便失禁、出汗甚至晕厥。3.并发症与合并症多,易发生脑卒中、心梗、心衰、肾衰等。

普通人对高血压病认识存在的误区

钱主任说,我们普通人对高血压病的认识主要有这么几个误区:1.不愿意服药。宁用降压帽、降压鞋、降压手表、降压腰裤带。2.不难受不服药。没有症状不吃药,血压正常就停药。3.不按医嘱服药。按广告服药,按图索骥或道听途说。

钱主任特别强调,许多人感觉不难受就不吃药,血压正常就停药,这是非常错误的。除了少数早期发现,病情很轻,又能遵照科学生活方式的人外,绝大多数的高血压病人都须终身服药。一旦停药,血压又会升高,反反复复,不仅损害心脑肾等靶器官,而且会使治疗难度加大,正确的办法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季节、工作情况调整药物用量,细水长流。

高血压病该如何治疗?民族医药在这方面有什么特点?

钱主任说,目前,如何提高降压效果,减少降压药物用量,降低不良反应,是高血压病治疗必须要审慎对待的问题。

首先考虑的就是非药物治疗,主要有:要低盐低脂饮食,限制钠的摄人,每天摄人量小于6克,长期坚持低钠饮食;减轻体重,适当运动;同时要戒烟酒。

药物选择仍然是治疗高血压病的核心,钱主任说,长期临床实践表明,若要长期把血压控制到<130/80毫米汞柱水平,往往需要两种或以上的药物联合治疗,要注重个体化,根据病情轻重缓急,以及并发症等选用合适的药物及制剂。要长期坚持服药、小剂量维持。但在临床应用中也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诸多不良反应,如血钾、血钠异常,支气管痉挛,心功能抑制,头痛,恶心,呕吐等。因此,如何选择降压药,要遵照医生的建议。

其次,一些传统的外治法,对控制血压也有较好作用。我国的民族医学中也不乏使用药浴疗法的成功典范,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中以足浴应用最为广泛。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钱主任向广大读者推荐一款浴足方,可以配合基础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病。浴足的药物及方法如下:牛膝30克,千年健30克,桂枝30,克,艾叶20克,王不留行30克,千斤拔30克,莪术30克,川椒10克,煎水至适量,浴足,每日1次,每次30分钟,8周为1疗程。上方能够通过调节神经反射,改善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增强免疫系统功能,达到通经活络、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该法可避免内服药物的副作用,对于一些功能性疾病如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糖尿病、高血压病及亚健康状态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上一篇:全国名老中医治高血压病经验

下一篇:午睡后眼红慎防高血压

tags: 高血压 血压

返回首页

相关

热门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