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医药资讯>正文

中医与介入技术结合显优势

2014-10-18 11:17:40

  部分中医医疗机构已开展介入诊疗

  随着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许多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对引进、应用相关技术持积极态度,目前仅在广东省中医系统就有10多家医院开展此项业务。“部分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介入治疗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显认为,大力发展介入心脏病学是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突破点,在中医系统积极稳步地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医医疗机构介入诊疗不仅要开展,还要大力鼓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史大卓从医院服务功能角度强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水平是反映医院综合实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许多中医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承担着为一定区域社会人群提供综合医疗保健服务的重任,须应用现代一切可以应用的方法和理论,来提高自己的综合服务能力,当然包括心血管介入技术。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只是一门技术,从行业及管理部门来说都不应当存在壁垒,应该以患者为中心,从切实解决临床问题的角度看待相关技术应用。“不能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到中医院后都必须转院才行。”与会专家表示。

  “介入诊疗技术应该可以被中医、西医所掌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红旭说,中西医的区别实质上是认识人类生存、健康和疾病的方法、角度和程序不同,但这不应该成为两种医学体系接受人类现代科技成果的障碍与限制。他建议应通过媒体传播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促进行业内部、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对此形成共识。

  中医与介入技术结合显优势  

  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介入诊疗须融合发展中医药,形成新的特色优势。专委会常委、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关怀敏和同事朱明军在发言中表示,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普遍开展,的确为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减轻了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特别是药物涂层支架(DES)能明显抑制内膜增生、降低支架内再狭窄,但同时也给患者带来烦恼:由于DES导致血管内皮化不全,造成支架内血栓形成。虽然支架血栓的发生率不太高,但后果严重,死亡率可达50%。尽管支架不断在改进,新的抗血小板药物在诞生,但仍不能杜绝其发生。

  更让人担忧的是由于内皮化延迟,致使血液中各种炎性物质和不良因子持续刺激支架周围组织,随着支架药物的释放减少,内膜增生迅速加快,DES置入2年以后可发现有近50%的患者血管内膜存在新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他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位多靶点防范。而中医药对此有丰富的实践,并取得确切疗效。目前亟待对这些已经初步证明临床有效的药物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包括大规模的临床循证医学研究。“祖国传统医学与介入技术的有机结合,既为中医传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可能会为冠心病治疗带来一次新的冲击,我们非常期待”。

  对此,同样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王勇、李宪伦表示赞同。他们认为,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几乎都是跟着西方走,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介入技术与产品”为数极少,大家公认的几乎没有。中医药得天独厚,如果能与介入诊疗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包括器械和药物研发,就可以输出到全世界。这是作为中医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积极开展冠心病介入围手术期的中医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中医院的张敏州特别指出,冠心病介入治疗注重局部干预,术后用中医药调整阴阳、调畅气血,使“阴平阳秘”、“气血调和”,可以弥补介入治疗的不足。早期对冠心病介入术后的中医药研究多为自身前后小样本研究,未运用随机、对照、双盲等方法,导致了临床研究结果的不可信。而近期陆续进行多个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有力促进了冠心病中医药科研水平的发展。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彬以及毛静远教授表示,在介入心脏病学领域,诸如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冠状动脉慢血流、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血栓等方面,中医药从基础到临床都做了大量研究,部分研究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如初步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可以治疗不能耐受西药的患者。中医事业要发展,中医心血管学科要腾飞,必须大力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技术,只有在大样本的病例中才能观察“中医药与介入技术的结合到底能给病人带来多大优势”。

  创造条件规范治疗

  全国中医医疗机构心血管疾病介入技术开展迅速,但地区发展不平衡。张敏州根据有关资料分析,目前90%的人才和设备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沈阳等大城市,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和偏远山区尚有待进一步普及。

  同时,中医医疗机构介入诊疗尚有待进一步规范。部分医院片面追求例数,一些医院长期依赖“外援”造成医疗纠纷。缺乏规范不仅增加相关医疗风险,还使原本有限的医疗资源得不到合理使用,同时也增加国家和个人的经济负担。

  中医医疗机构介入技术人才培养和规范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张敏州对此颇为忧心。他指出,目前全国有经原卫生部认证的近百家心血管介入诊疗培训基地,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中医院入围。李彬也介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天津市三大医学中心之一,心血管学科由张伯礼院士领衔,是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被列为冠心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专科,但目前尚未进入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行列。而根据王显的了解,目前确实有不少国家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不招收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的中医师。他认为,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中医心血管学科的发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伟说,针对中医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亟待出台心血管疾病介入资质审核与管理规定。组织专家(包括西医专家)进行考核、认证,凡是具备人员资质、设备和管理规范,并且已经独立完成相当数量病例者,可以准入;具备硬件但缺乏介入医师者,尽快引进或培养人才。他建议参考西医培训基地的考核条件,在现有国家中医临床基地中,择优建立中医系统心血管疾病介入培训基地,加快人员培训。通过上述措施,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逐渐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心血管介入质量管理体系。

  王勇、李宪伦也提出,对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介入技术,应建立完善的考核系统,除了中医理论和技能外,还要参考目前国家考试院推行的心血管专科医师考核系统,也可借鉴美国心血管专科医师的考核方式。

  王显建议,在《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框架下,基本按照西医标准,结合目前我国中医系统的实际情况,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牵头,制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内容包括中医医疗机构介入资质准入、中医师及中西医结合医师介入资质准入、中医介入培训基地建设等。培养更多既通介入又懂中医的专科医师,把人才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

  他表示,要大力发展介入心脏病学,突破中医学科发展瓶颈。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按照《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严格把关,宁缺毋滥,确保中医医疗机构心血管疾病介入技术健康有序发展。

上一篇: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中医科研人才

下一篇:读东方早报李清晨《抗癌:欲伤敌先伤己》文

tags: 中医

返回首页

相关

热门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