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很早认识到,栗子是最好的食品之一。《礼记》把栗、枣、饴、蜜,同列为奉养长辈与老人的重要食谱。栗子含有丰富的淀粉和多量糖分,还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与某些矿物质,因此以栗代替粮食更有其优点。《史记》载:“秦饥,应侯请发五苑枣、栗。”6世纪时,《名医别录》说栗子“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宋代陶《清异录》曾述及栗子被称为“河东饭”的故事:相传唐末晋王李克用任河东节度使时(其辖地大部分相当于今山西省境内),在一次率军追击汴军途中,军粮一时未能得到补充,民众告知可以取当地野生栗子代粮。晋王即令军士速取野栗,蒸熟饱食后,继续奋勇追敌,终于取得最后胜利。事后,晋王之军中称栗子为“河东饭”,而晋王则更欣喜地称栗子为“得胜果”。
食栗能解饥,诗人陆游在《夜食炒栗有感》中写有“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炮燔疗夜饥”诗句,表达了他的实际体验。而李时珍则对栗子给以高度评价,将它和莲子相比美:“(栗)甘仁如老莲肉。”并且说它“熟者可食,干者可脯;丰俭可以济时,疾苦可以备药 ;辅助粮食,以养民生”。
栗子还有“肾之果”之称,因此秋季养肾补肾不妨常吃些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