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祝由术 > 名人>正文

特异功能(507所)研究回忆录(作者:宋孔智)(续二)

2022-02-27 08:32:26
十二
 特异功能的诱发与培训
在特异功能研究的初期,很多单位就开始从儿童中诱发特异功能。但是,我们研究所对儿童特异功能的诱发训练则比较晚。1984年开始初步的实验。首先,组织我们自己研究室工作人员的十岁左右的子女,十多个人,开始训练,利用假期,每天清晨练一个小时。每人带一个黑绒布套袖,试样是儿童认字卡片,从简单到复杂,由颜色的辨认,到数字辨认,从单字辨认到多字辨认。训练一个月,功能最弱的能辨认颜色,有的能辨认一些简单的图形。训练的时候,用录像机连续的纪录。大约一半的人能辨认单字,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能辨认多个汉字。与此同时,还组织一个班的战士做特异认字的诱发训练,但是,训练一个月效果很小,只有个别人能辨认颜色或最简单的汉字,而且,不稳定。此后,又在东北旺第一小学的几个班做诱发训练。刚开始,其实主要的是挑选,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好,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发给每个小朋友一个事先做好的试样,有的小朋友,很快就能辨认出来。多数辨认比较快的,准确率比较高。经过一周中几次实验的观察,就能挑选出一些有点功能的孩子,然后,再对他们进行比较集中的训练,这种训练就在实验室进行。多利用晚上一个小时的时间。一周训练3到4次,有几个孩子,认字功能比较强。到了初中三年级,学习任务很忙,我们害怕影响他们的升学大事,就中止了。但是,看到了几个重要的现象,少年特别容易诱发和强化,认字时间越短的,准确率越高。似乎,认字过程有一个能级,或生理阈值,只要达到这个阈值,就能很快认出。而能否很快地达到阈值,不但和训练有关,更和神经反应类型有关,有些人的神经反应类型属于灵活而强烈型,就比较容易出现特异功能,一旦出现之后,也容易加强。这提示我们,特异功能是人体的一种特殊的生理功能,它有着很强的个体差异.
 
 
十三 
气功状态下的生理物理反应
在人体潜在能力的研究中,除了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以外,还有气功的研究。作为强身,健体和心理情操修养的一种方法,气功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尽管名称不同,锻炼中所强调的重点以及锻炼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有所不同,但是其核心的原理,相近或相同。解放以后,统统以气功的名称概括之,并且开展了比较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在钱学森人体科学的整个体系中,把气功定位于人体科学研究的敲门砖。相对于特异功能,它是比较容易进入和深入的领域。为此,我们也在这方面进行了生理和物理指标的测量。
1.皮肤电阻和皮肤微振的测量
皮肤电阻和皮肤中的电解质以及毛细血管的活动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毛细血管的血液供应状况以及间液中电解质的状况,直接受植物神经系统的支配,植物神经系统又受控于高级神经中枢。皮肤下肌肉细胞的微小震颤,表现于皮肤上的微振指标上,也同样受植物神经系统的支配。那么,这些指标,在气功状态下,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全身的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势是相同的吗?这些变化与意念活动有什么关系?这都是气功研究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为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几组实验。
首先,我们在气功学院找到96名2、3年级的学生,也就是具有2到3年的练气功的功令的学生;再找年龄相近的不会做气功的青年20名作为对照组,记录气功状态或模拟气功状态下的皮肤电阻和皮肤微振指标,以观察它们的变化。首先,记录一般安静状态的各项指标5分钟,再记录意守气海穴位(在脐下)状态下10分钟,最后再记录3分钟意守右手劳宫穴位状态下的各项指标。指标测量的部位示意图如下:
图片
 
皮肤电阻和皮肤微振指标,均同时测量4个部位,即印堂、膻中、气海、右手劳宫。皮肤电阻的数值直接输出到记录仪上,读取数据。皮肤微振信号输出到频谱分析仪上,进行频谱分析。尔后,通过记录仪记录。下面的两张图,给出了皮肤电阻的一些测试结果。左图为两名受试者的测试曲线。其中Ⅰ为印堂;Ⅱ为腺中;Ⅲ为气海;Ⅳ为右手劳宫。可见,不同穴位皮肤电阻变化是不同的。右图为气功状态下皮肤电阻变化的三种不同类型。其中第一种为各部位电阻下降或平稳;第二种为电阻上升,其中个别的升高特别高;第三种是有的升高,有的降低,就是说,皮肤电阻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决不是单一的趋势。这正好反映了机体反应的复杂性。但是,其中肯定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规律。
 
图片
 
我们规定了几项相对变化的指标。而去掉量纲所代表的绝对变化。即:
 
图片
 
这样就可以得到每个人一般安静状态、意守气海、意守劳宫穴时的皮肤电阻相对变化。因为,皮肤电阻的下降,反映了此处神经调节兴奋性的增高,所以把皮肤电阻的下降以正向的符号表示,如果皮肤电阻增加,则以负号表示。总的实验结果列于下表:
图片
 
从上面的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三年功令组,在意守气海的状态下,气功组的主穴,即气海穴位的皮肤电阻下降了1.71±2.83%,而余穴,即非意守穴位的皮肤电阻相对升高了1,77±2. 15%,相差3.48±2.37%,二者相比,差别非常明显。而对照组主穴和余穴之间的相对变化只相差0.81±1.99%,没有统计学差别。气功组和对照组之间相比,也有明显的差别,同样,在意守劳宫的状态下,也有相似的变化。在此状态下,气功组主穴皮肤电阻相对下降了11.67±4.60%,而余穴的皮肤电阻上升,只是上升得得比较少,为: 0.46±5.08%,二者之差为12. 12±11.93,主穴和余穴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别。而对照组的主穴和余穴之间的皮肤电阻变化,则没有明显的区别。这证明经过气功锻炼的人,在其气功状态下,他所意守的部位相对于其他部位,兴奋性明显增高,处于一种兴奋优势的状态。
同时还对气功学院二年级的学生做了同样的测量。该年级的学生分别习练4种功法:太极功、智能功、武当功和藏密功。不同功法的练习方法各不相同。但是测量方法一样。只有藏密功加了一段“观想”状态的测量。这种状态,应该以印堂为主穴。所得结果也列于同一表中,从表上可以看出,太极功组受试者,意守气海和意守劳宫穴位状态下,主穴和余穴的兴奋性都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主穴兴奋性高,余穴兴奋性低。其次,武当功受试者,在意守劳宫穴状态下,主穴和余穴的兴奋性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其他两组的主穴和余穴的兴奋性虽有差异,但尚未达到明显差异的水平。如果把所有二年级气功组放在一起统计,意守气海、意守劳宫的状态下,主穴和余穴的兴奋性就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这说明,经过练习气功,意念集中的能力可以逐渐加强到使被意想的部位兴奋性明显加强。而不同功法的效果有所不同。而且,功令长者, 意念集中能力更强、这种趋势,从下图可以更形象的表现出来。在意守气海状态下,3年级组气海皮肤电阻下降最多, 2年级智能功组气海皮肤电阻也有所下降,但不如瞳中穴多,劳宫穴皮肤电阻升高得比较明显。武当功和太极功,虽然气海穴皮肤电阻也有所升高,但是和余穴的差别比较大,仍然,显示出主穴的优势。意守劳宫状态下,劳宫穴的皮肤电阻明显的下降,而余穴的皮肤电阻或升高、或下降得比较少,也显示主穴的优势。
 
图片
这就是在皮肤电阻指标上显示出来的意守部位的相对动态优势。这一原则非常重要,它打破了研究气功状态时,把人体当作一个单一趋势的个体的倾向。确实把人体看成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而各子系统的变化,在气功状态下是不同的。而这种差别,来自于意念的不同。这样,就真正地把气功中的核心作用——意念作用和身体的反应联系起来。这样,也就和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中的乌赫汤姆斯基的优势灶学说直接联系起来。把气功的理论直接放在了现代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基础之上。当然,在气功中所表现出来的活动规律要比乌赫汤姆斯基的优势灶复杂得多。还有更多的规律等待我们去发现。
下面,我将比较详细地介绍我们实验室所做的皮肤微振的研究工作。下面左图是两人的皮肤微振的频谱分析曲线。在这两条曲线上,看不到微振的主峰。只在第二条曲线上表现出脉搏波的主波及其谐波。而右图的两条曲线,则明显出现了微振的主峰。上边的一条线在10 Hz附近出现了两个明显的主峰,下边的一条线在10Hz附近出现了一个峰。
 
图片
 
下图所显示的微振频谱分析曲线的主峰更加清楚。说明,从随机的无规律的振动到有规律的振动,是一个逐渐产生并增强的过程。
 
图片
 
在统计中,为了避免无规律的随机振动的干扰,规定:在频谱曲线上,必须要有以某一频率为中心的主峰;为避免脉搏波及其谐波的干扰,则规定后面的峰值必须高于前面的峰值,达2db以上;而且,后面的频段的波峰的绝对值必须高于-20db,才可以被认为是存在微振。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4个二年级气功组的微振发生率和对照组的微振发生率有所不同。结果列于上边的表中,从这张表中可以看到,气功组在气功状态下,微振发生率高于安静状态;气功组的微振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这说明,此种微振和气功状态有密切关系。那么,微振发生率和气功中的意念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看下表:
图片
 
从该表的数据可以看出,气功组在意守气海的状态下,其气海的微振发生率明显高于安静状态,而在意守劳宫的状态下,其劳宫的微振发生率明显高于安静状态。也能显示出意念的主导作用。
在多年练气功的气功师身上,同时测量其下丹田和周围部位的皮肤微振可以看到更有意思的现象。请看下表:
图片
 
可以看出,每次实验,下丹田的微振频率会稍有不,但是,每次实验中,下丹田和其周围部位的微振频率总是一样的。而且,随着周围部位离开中心部位的距离越大,周围部位的微振振幅越小。这表明,中心部位的微振信号,在向周围部位传播。如果同时测量更远的距离的皮肤微振,也会得到相似的结果。请看下表:
 
图片
 
 
 
可见,皮肤微振的振幅,下丹田部位比相同的频率劳宫穴部位高得多,差值可达45db以上。而与命门穴部位,幅值的差别仅在30db以上。因为,命门穴距离丹田要近的多。这同样说明,意念集中部位的皮肤微振比余穴部位要高。
皮肤微振和气功训练的程度,有很密切的关系。一般没有练过气功的人,也能产生皮肤微振。但是,发生率很低。而练过气功的人,微振发生率逐渐增高。有些练气功的人,虽然能比较容易地产生皮肤微振,但是,控制能力不一定很强。练气功,练到可以发生皮肤微振,而且还能随意控制它的发生,才是比较高的境界。1988年,我们在北京市气功研究会的协助下,做了一些气功功令5年以上,至几十年的老气功师的皮肤微振的实验观察。其中有些人能产生皮肤微振而不能控制,有些人,特别是功令特别长的气功师,不但可以产生皮肤微振,而且能随意控制它。下面的几张图是不可控的皮肤微振频谱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述结果,明显地说明,气功锻炼有一个连续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从不能产生皮肤微振信号;到能产生微振信号,但不能控制;到稍能控制,但强度很弱;再到既能产生微振信号,又能有意识地控制微振信号,这也体现了从一般人锻炼成为气功师的连续的过程,从微振信号的发展特点来看,气功的锻炼过程,即是意念集中能力的提高过程,还是一个微振信号频率集中的过程。同时也可以看到,意念作用下的主要穴位微振幅度教高,而余穴的幅度则较低。
在我们研究组内,侯书礼做了很多气功状态下不同部位血流分配的实验。用多年练功的气功师作为气功师组,把已经学习一两年气功的人,做为练功组,把从未练过气功的人作为对照组,作相同程序的气功实验。记录,意守百会穴、劳宫穴、下丹田、涌泉穴的血流量,统计它们的相对变化(%)。结果列于下表:
图片
 
从这张表上可以看出,意念作用很明显。身体不同部位的血流量,相对于安静状态下的变化,气功师组最大,而对照组最小。表明了气功的作用。而气功师组在意守不同部位时,不同部位的血流变化也明显不同。意守百会穴的时候,脑血流量非常明显的增加。而肢体血流则下降。当意守劳宫穴时,上肢血流量明显增加,而脑血流量和下肢血流量则明显下降。当意守涌泉穴时,下肢血流量则明显增加,而脑血流量和上肢血流量则明显下降。当意守丹田时,脑血流量、上肢血流量、下肢血流量都有所下降,而唯独心搏量增加。因为此时,只有胸部更近于下丹田。这表明,在血流量这个生理指标上,也能清楚地证明,由于意念的作用而带来的主穴兴奋性相对增加,余穴兴奋性相对下降的动态优势规律。而且,随着气功训练的加深,这种动态优势的规律表现的愈加明显。换句话说,每个人的意念动态优势是可以训练的,是可以不断增强的。这体现在高级神经活动上,就是大脑中兴奋性集中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也正体现了气功功力或水平的高低。所以,大脑兴奋性集中能力的提高,应该是气功训练的本质特征。
此外,1990年,我们还在气功学院的32名三年级同学(男15人、女17人)身上测量了体外次声。年龄为20-21岁之间。对照组5人,均为男性,年龄在22-24岁之间,解放军战士。在屏蔽室中进行。屏蔽室对次声的隔音性能可以降低环境噪声3-9dB,平均为5dB,所使用的测试仪器为丹麦生产的2209型声级计,探头为4145型,直径1英寸。低通滤波器为5742型,滤波范围在2-20Hz之间。测试时,将其置于50dB档上。标准信号源为4224 型,可以给出124dB,250Hz的标准正弦振动信号。在120dB档对仪器进行校准。为尽量减少环境噪声对实验的干扰,实验在凌晨0:30-3:00之间进行。测试时,屏蔽室内只允许一名受试人员和一名实验人员。每人必须带口罩,穿拖鞋,不能说话。室内只能使用白帜灯。一切准备就绪后,由处于室外的主试人以文字的形式,通过屏蔽室的眩窗通知受试者。
程序为:一般安静,2分钟,入静3分钟,发气3分钟。所谓发气就是,受试者在距离探头2厘米处,对着探头发功。有的受试者,在完成此项测试后,还要在距离探头60厘米的位置上,对着探头发功3分钟。测试的结果如下。
屏蔽室未有人进入的情况下,可以测到背景噪声。在2-3Hz处,有一个背景噪声峰。
图片
 
气功学员在屏蔽室对着探头发气时,其次声的频谱曲线上,可以产生新的中心频率和峰值。
下面的几张图,就是气功学员发气时的体外次声频谱图。
频谱曲线图的右上角为次声的模拟曲线。
 
图片
 
因为我们当时所使用的频谱分析仪为分析脑电图用的,所以数据的分析分为θ频段(5.0-7.8H2)和α频段(8.0-12.8Hz)进行统计。结果如下表。
图片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一些现象。
(1)无论气功组还是对照组,各种状态下的次声水平都明显高于背景噪声。表明,人体可以产生次声并传导到体外。
(2)气功组在发功状态下,其体外次声,不但高于背景,也明显高于安静状态。表明气功功能产生了作用。
(3)对照组模拟气功状态下,其体外次声和安静状态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他们确实不会作气功,不能进入气功状态,也就不能产生气功反应。
(4)但是,对照组的次声水平高于气功组水平。这可能是因为对照组的人员均为解放军战士,他们的年龄稍大一些,而且,平常的体育锻炼的强度大、时间长,肌肉比较发达。
(5)气功组远距离发功时,θ频段的体外次声的强度比背景次声强,但是比近距离发功时减小了许多,说明,人体产生的次声有距离效应。可是,在α频段,其次声强度则与背景无差别。似乎表明,人体中产生的低频次声(5.0-7.8Hz)更强一些。
此外,从频谱分析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在32名气功学员中,只有9人的次声频谱图上存在主峰,占23%,主峰频率多分布在8-12Hz之间。强度在27-43db之间。说明,练气功练出带有主峰的次声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练功到相当的水平,才有能力产生次声的共振。才能出现主峰的加强和非主峰频率强度的减弱。主频振动的动态优势,相当难以形成、难以控制、难以加强。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这些气功学员中,有一名学员夏某,平时具有断钢针等特异功能,而他在发气功外气时,却没有测出次声。但是,据班主任老师说,他在零磁空间实验室测量体外磁强度时,却明显高于其他同学。这一对比,似乎表明特异功能的物质波动层次不是宏观的机械振动共振,而是深层次的离子、量子水平的振动共振。可惜,这一对比研究,尚没有深入开展。
同时,我们还在这些气功学员的劳宫穴安放微振传感器,测量其皮肤微振水平。发现,在θ频段,皮肤微振和体外次声的相关系数为0.419,在α频段,皮肤微振和体外次声的相关系数为0.451。都属于中度相关。这可能说明,皮肤微振传感器所测到的皮肤浅层振动并不是体外次声的唯一原因。当然,总的说,此次研究的例数还不够多,这一分析,还有待进一步证明。但是,皮肤微振和次声存在一定的物理联系,看来,是有道理的。在人体内应该存在着不同能量的转换过程。

上一篇:特异功能(507所)研究回忆录(作者:宋孔智)(续)

下一篇:返回列表

tags: 特异功能

返回首页

相关

热门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