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小说 > 古代的医生 古代的医生之十二--薛立斋

古代的医生之十二--薛立斋(4)

书名:《古代的医生》  作者:罗大伦

舌诊的秘密

朱厚照挂了以后,各位都知道了,下面的皇上是一个更不靠谱的老兄——嘉靖皇帝,这位特喜欢修道,整天想成仙,不上朝,都是这位干的,皇上这么个当法儿,简直没法儿说了。不过这都不干我们薛立斋什么事,他还远在南京,一边考虑怎么管理医政,一边忙着给人看病呢。

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薛立斋的工作里又多了一项,那就是要把自己的经验写下来,于是他就开始着手写《外科发挥》、《内科摘要》两本书。

一般来讲,中医这么浩大的领域,我们普通人能擅长其中的一部分就算是不错了,您擅长用药的,不一定擅长针灸,您擅长外科的,不一定通内科,可这中医偏偏是把人体看作是一个整体的,是互相联系着的,所以真正的高手,应该是内外妇幼等都兼通的,可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特难,而我们的薛立斋就是一个这样的医生,他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所有的领域都擅长,这各位还别不服,您翻翻古代医家的着作,在这几个领域同时留下着作的还真不多。

不仅仅是这些,人家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也特大,这事儿让我从头来聊起吧。

薛立斋他自己说过,早在正德戊辰岁,各位,这正德戊辰岁是什么时候呢?就是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也就是薛立斋刚刚进入太医院当医士的那年,当时薛立斋才二十二岁,这一年,薛立斋见到了一个疗效特好的医生,这位医生看病特神,就是主要是看舌头,然后开了方子,用了药,嘿!还真就见效。当时薛立斋好奇极了,心想,这是什么法儿啊?如果能学会这个,我一边诊脉,一边看舌头,这疗效不久提高了吗?

于是薛立斋就虚心请教(因扣之),就问了,您这是什么方法啊,跟哪儿学的啊?

结果这位可倒好,这么回答:“我这个是……今天天气可真好啊!”,不说实话(彼终不言),这让薛立斋没有办法,于是只好把这件事记在心里。

您瞧这位医生的境界,眼光太短了,您能瞒得了多久呢?现在天下人都知道看病要用舌诊了。

但要说这舌诊的普及,这要归功于人家薛立斋。

话说薛立斋记着这件事儿呢,但一直没有找到答案,他的心里一直在想:这位老兄看的都是什么书呢?

直到他来到了南京当太医院的院长,有一天,他偶然来到了南雍,这南雍是什么地方呢?就是南京的国子监,叫南雍,北京的国子监叫北雍。薛立斋来到这里翻看旧书,这里有很多当年朱元璋那个时候收上来的书,他看到了一本叫《敖氏伤寒金镜录》的书,一看,大吃一惊,原来,秘密都在这里边啊!

各位,这里我要给您介绍一下了,现在您去看中医,那都是要查舌诊脉的,可这脉诊出现得早,打有中医那会儿就有了,而且似乎远古时候的比现在的成熟,方法还多,张仲景时候诊病就要查全身上下好多个地方的脉动,现在就剩下手腕那儿了,因为后来封建了,让医生浑身乱摸觉得特不体面,结果到我们这就剩下这点儿了。

可这舌诊却不同,虽然《黄帝内经》也提过,特简单,几个地方,张仲景后来也提过,如“舌上胎”的,但也是就那么一提,没成为必要的诊断指征,到后来中医里面的舌诊几乎就没有,凡是提舌的,差不多都是什么舌头生疮、舌头肿之类的,直到金元时期,人们才开始注意到,这舌头似乎和疾病的关系挺密切的嘛,于是记载就开始多了起来,就在元朝,有位医生姓熬(这位敖氏医生姓熬,但并不一定是少数民族,因为熬姓是汉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了),这位熬医生的名字已经无法知道了,非常可惜,他写了一本书,叫《敖氏伤寒金镜录》,他把外感病的舌头的状态给总结了,还画了图,虽然这书说是治疗伤寒的,其实里面用了好多刘河间等寒凉派的凉药,对热证的记述很多,这是后来温病学家特别喜欢舌诊的原因,因为舌头对辨别寒热特别的灵敏。

熬医生写完这书以后的若干年里,这书都是秘密流出着的(当时的书商眼力不好,没看出来这书的市场价值),结果很多人就像薛立斋以前见到的那位,在被窝里偷着看。

这回薛立斋在国子监看到了,喜出望外,原来就是这本啊!原来秘密都在这里啊!

怎么办?是不是也藏起来?自己偷着学学,然后出去显示一下技巧,让别人都佩服得要死?

这就是境界了,一个人心里的境界有多高,你看他的行动就能看出来,你如果想得是自己,您绝对会这么干的,可是如果您想得是天下病痛中的人,想得是如何让天下所有的医生都提高医术,去救更多的人,那么就是另外一番作为了。

薛立斋的心里,想得绝对是天下的苍生。

因此,他立刻把这本书拿来刻印,并给画上了彩图,标上了颜色,给发行了。

从此,天下的医生了解到了舌诊,在脉诊之外有了一个最主要的诊断方法,使得多少本来疑似的病情获得了确诊,多少人获得了新生。

薛立斋刊印此书,功德无量!

明朝交通肇事的主要原因

当然,薛立斋这个时期除了写书,一个主要的工作还是给各位官员看病,这些治病的医案很多,即使想看一遍,也要花上很长的时间,很有趣的是,我在看这些医案的时候,发现有很多外伤是交通事故造成的。

我们现在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撞车,有酒后驾驶的,有超速行驶的等等,那么明朝那会儿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从薛立斋记载的医案可以看出,明朝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坠马,就是从马上掉下来摔伤的。

一般都认为过去的官员都是乘轿子出门的,可不知道为什么坠马受伤的这么多,而且还都是文官,可见当时骑马也是一个主要交通手段,马毕竟不是什么精密仪器,走在街上,突然看到自己心仪的母马了,一个急停也是可能的,结果我们的明朝官员就一个跟头翻下来了。

估计在明朝官员的病假原因中,坠马造成的交通事故一定是一个主要的条目。

下面来看看这些医案吧。

有位陈侍御,骑着马走在街上,这马不知道出什么状况了,结果把我们的陈侍御给从上面跌了下来,显然是跌伤了腿,搞得这位同志腿很疼,同时还想呕(腿痛作呕),有的医生就给服用了泻下的药物,服用了一次,结果改肚子胀,胸部胀了,如果使劲按这里的话,就不胀了,而且还特别的疲乏,没有力气。

这位医生用的什么方子我们不知道,估计是大黄等药,因为有化瘀的作用。

这个时候,薛立斋来了,他诊了脉,认为患者没有瘀血,是因为疼痛,伤到了气血(痛伤气血),然后服用的泻药又伤了患者的脾胃之气,所以就开出了方子,是养脾胃、生气血的药物。

结果这位陈侍御在服用了薛立斋的方子以后,就痊愈了。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治疗方式,一般我们对这种外伤都是活血化瘀什么的,可薛立斋却在这里养脾胃、生气血,我们看薛立斋治疗别的外伤,活血化瘀的方法也用了不少,这里为什么这么治疗呢?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吧。

这位姓吴,是吴给事,骑马上街,估计也是这匹马也是在街头看到女朋友了,一个急停,我们的吴给事就从马背上一个跟头翻了下来,把脑袋给伤了,结果是脑袋出了很多的血,然后是发热,烦躁,肌肉跳动,感觉到身上的筋也抽动。

大家觉得这下可严重了,这跌破了脑袋,怎么出现了这么多的症状啊?

有的医生“欲投破伤风药”,大家正在犹豫的时候,有人把薛立斋给请来了。

薛立斋在诊断以后,说:“这是失血造成了血虚啊,血虚则生虚热,所以出现了这些热证,这要养血来治疗啊。”怎么办呢?薛立斋就开了养血的方子,是圣愈汤,方子是:熟地、生地、人参、川芎、当归、黄芩。这个方子里面含着养血的四物汤,就是熟地、当归、川芎,没有白芍,而加上人参,是因为怕有形之血一时不能迅速地生出,就先补气以起到固摄的作用,方中的生地是滋阴清虚热的,黄芩也是清虚热的药物。

这个圣愈汤给我们的吴给事服下两付以后,他的症状就都消失了,然后又开了些调养气血的药,这次交通事故所引起的伤病就痊愈了。

这也很奇怪啊?怎么没见薛立斋使用外伤的药啊,怎么仅仅是补补气血就治疗好了?虽然方子里面的当归、川芎也有活血的作用,可是力道毕竟不是那么的大啊,怎么就不用些三七等药呢?

没看懂,这样吧,让我们再来看看吧。

这是一位姓戴的老兄,这位戴给事和前面的那位吴给事是同志,一个单位的,也是不知道怎么搞的,从马上坠落了下来,跌伤了腿,结果造成了腿肿,疼痛,跌伤部位的皮肤颜色深暗,不想吃东西,还觉得疲乏无力。

这位戴给事也没客气,就找来了薛立斋,薛立斋诊断以后,还是没有开什么活血化瘀的膏药等等的,而是说了令大家感觉匪夷所思的话,他说:“此元气虚弱,不能运散瘀血而然耳”(这是原话),于是就开了补中益气汤,把方子里的升麻、柴胡去掉了,加上了木瓜、茯苓、芍药、白术。

这,这是怎么话说的呢?您瞧瞧,也不给弄点什么膏药、药酒的?

没办法啊,既然人家薛立斋这么开了方子,怎么着也得试试给人点儿面子吧?结果按照方子服用了,嘿,没多久,这个伤还真就好了!

我就不用再多举例子了吧,总之薛立斋记载的还有张进士、郑吏部、张地官、杜克弘举人等等的,但是,没有给一个人用治疗坠马的一种通用的套方,而是每个人都不一样,根据患者的体质来开出方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我并不是因为有趣才把薛立斋治疗这些坠马的医案拿出来的,而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病例的治疗,看出薛立斋在外科方面的一个治疗思路。

薛立斋在治疗外科病的时候,并不是不用外用药,也非常善于活血化瘀,但是,他更会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把患者的身体调整至正常,然后让患者的身体自行恢复,将伤口用患者身体自己的力量给生长愈合。

之所以称薛立斋也是一个外科大家,是因为人家的水平确实高,他写了厚厚的外科的书,里面这种根据个人的体质来治疗的方法很多,但是这些东西现在我们丢的已经差不多了,很多人都不会了,以至于碰到一个外科医生,在处理您的伤口之外,如果还开个补中益气丸,您该觉得这个医生有问题了。

看看古书吧,我们的前人很聪明,总结了很多经验,人家也治疗好了很多的病,这些经验丢了就太可惜了。

名利与浮云

薛立斋从三十三岁那年开始做太医院的院长,一转眼,在忙碌中已经渡过十一年了。

这十一年里,薛立斋非常的忙碌,他要管理太医院的事务,还要抽出时间写书,总之是感觉时间总是不够用。

我们在前面一直都在讲薛立斋的成长过程来着,总结一下就是这位同志非常的上进,酷爱学习,胸怀宽广,努力救人,他也没怎么追求地位,能够当上太医院院长,实在是这位医术太好,学识太高,考试考得太好了。

但是我们对薛立斋的心理世界却缺乏了解,他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呢?比如,他的人生观如何?(这问题大了点儿)他每天都在想些什么?他对自己等上了太医院院长的位置感到满意吗?他觉得自己的人生成功吗?

要谈论这些问题,我们要从名利这两个字谈起,因为我认为这可以窥视一下薛立斋的胸襟。

各位朋友,名利是不是很关键呢?我们只要看看这个世界上,多少人在为名利而奔波就知道了,为了出名,搞绯闻,打官司,总之各种让子女后代脸红的事情都干了;为了利益,给中药材里加化学制剂,用硫磺熏银耳,用双氧水泡活鱼,往牛奶里下东西,很多高科技的损招都闭着眼睛使了,就差灌敌敌畏然后直接拿钱包了。

就更甭提在单位的勾心斗角、阿谀奉承,这基本功打幼儿园就开练了。

那么,名利对薛立斋意味着什么呢?

薛立斋不可能不知道名利的滋味,他身为太医院的院长,名誉这就甭说了,多少人做梦都梦见这个职位呢,整天接触的都是高官,各大部位的领导,常委什么的,见天看见,和跟皇上经常打个照面,下面管着各地的医疗机构,这整个儿是今天的卫生部部长和三零一医院院长的合体啊。

利益就更甭提了,虽然明朝御医们的待遇不是很高,但是人家是院长啊,天天给各位领导调身体,这收入还能差了吗?

尤其是后来到了南京太医院,这里就比在北京轻松多了,自个说了算啊,没有给皇上看病的压力(毕竟这位嘉靖皇帝也是一个难伺候的主儿),这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理想的职位啊!

这要是搁一般人,那就该乐颠了,毕竟现在为了一个留北京的名额大家都可以放弃自己的追求,一个博士可以去干些看收发室的工作也不新鲜啊,这就更甭提去做个太医院院长这种位置了。

那么薛立斋会怎么对待这种令人无限向往的名利之巅的职位的呢?薛立斋的做法是,在他四十四岁那年,正在年富力强,后劲无限的时候,他递交了辞职报告,要离开太医院,选择做了一个老百姓!

也就是说,主动辞去了太医院院长的工作,甘愿做回一个普通的医者。

什么?我们别不是听错了吧,天下有这样的人吗?有主动放弃名利的人吗?还来得及吗?让我们赶快去劝劝薛立斋吧!

薛立斋院长,您等等,先别交辞呈!您别不是疯了吧,这个职位多少人做梦都想着呢!

我没有疯啊,我已经想了很久了。

想了很久?难道您不知道,在这个位置上,可以方便地做多少事情啊!

是啊,很多事都很方便,但是,不方便我给老百姓看病啊!

我考!给老百姓看病?有那么重要吗?在太医院可以有名有利,难道你的心里就没有一个天平吗?要知道,在这个位置上,你可以管理下面看病的人,起到更大的作用啊!

你错了,太医院不缺我一个领导,这个位置很多人都会做好,但是,现在天下缺少一个叫做薛立斋的医生!一个可以留给后世很多理论和经验的医生!

我晕!您的心里想得都是什么东西啊?难道名利在您的心里就没有任何的位置吗?

名利在我的心里,如同浮云。

各位,我觉得不用从薛立斋几尺厚的着作中寻找他的思想轨迹了,一个人,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就说明一切了。

这种事情,实在是一般人难以做出的,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心中的信念看得重于一切的时候,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这样的人,为了心中的信念,可以放弃一切阻碍他前进的事物。

在他们的心里,没有任何的羁绊。

他们会向着他们的目标,笔直地前进,所向披靡。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达到一个医者的最高境界。

在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的时候,薛立斋离开了太医院,回到了民间,从此,天高地阔,任君驰骋。

薛立斋在他的生命里,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他放弃了一个巨大的名利羁绊,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热爱的治疗事业中去。

这个选择,成全了他一生的事业,我们从医案中可以看出,打这个时候开始,他诊病的数量和着作的数量都出现了一个井喷。

一生留下三千多则的医案,从古至今,除了薛立斋,没有第二个人。

其实人的这一辈子会出现很多的选择机会,搁谁都眼晕,重要的是,我们可得分清,哪些是浮动的光影,哪些是坚实的道路。

大展拳脚

从太医院出来后,薛立斋有了时间,也可以接触到广大群众,因此他大展拳脚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他此时治病的医案多如牛毛,我如果要写,估计得写上个几年,还是给各位挑几个患者自己记载的医案,让患者亲自来聊聊吧。

这基本上相当于一个薛立斋老师的学术思想研讨会,薛老师没来,大家自己发言,内容可以更真实些。

首先第一位发言的同志叫朱绍,他自己说他患了“肝木克脾”,结果是脸上总是泛出红色,然后是“大肠燥结”,结果时间久了(估计这时间挺长的),这病就改了路子了,本来大便是燥结的,后来就改大便下血了,然后肠鸣,大便开始不成形了,改闹肚子了,肚子也胀,最后就开始无法吃饭了。

这个时候再看这位朱同志,简直就快病危了(濒于殆矣)。

先请了些医生,一看,闹肚子,那该解毒啊,于是开了枳实、黄连等药,这个开药的路子是一个正常的思路,搁现在的医生也会这么开的(估计我也会),闹肚子——解毒,应该没错的。

结果服药下来,病反而倒厉害了(“辗转增剧”——辗转二字显示还没少服药)。

这可让人着急了,再这么下去人可就要挂了,这个时候朱绍同志想起了薛立斋,以前自己还曾经和薛立斋见过面,于是就托人去请薛立斋先生。

薛立斋来了以后,诊了朱绍的脉,询问了病情,然后对朱绍说:“你这个病啊,是脾肾两虚引起的,是里面真寒,外面假热,外面的热是假象,需要温补啊。”

大家一听,这倒是新鲜啊,这位朱绍又是闹肚子,又是大便出血的,还要温补?

正在犹豫,可一看到薛立斋坚定的目光,又说不出什么了,那就听先生您的吧。

这样,薛立斋就开了方子,药用:人参、白术为君药;山药、黄芪、肉豆蔻、干姜、附子为臣药;吴茱萸、补骨脂、五味子、当归、茯苓为佐药,十付。

这个方子别的医生也看到了,大家都说:“此火病也,以火济火可乎?”可见大家都很困惑,但是我们的患者朱绍同志对薛老师却坚信不疑,为什么我们后面再说,这里面是有原因的。

结果,在服用了这个方子以后,朱绍的身体是越来越好,等到十付服完,这个病就好了,大便也不出血了,各种症状也都没了。

所有的医生都大跌眼镜,感到自己还要重新学习中医理论。

那么为什么朱绍就那么的相信薛立斋同志呢?要搁一般的患者,听别的医生这么一说,心里还不就慌了?

在记载了这个医案以后,朱绍在后面讲了缘由,原来,他以前和薛立斋见过面,那是三年以前(先是三年前),薛立斋在看到朱绍的时候,直接就对朱绍同志讲,说:“尔面部赤风,脾胃病也,不治将深。”这话的意思是说:小朱同志,你脸上有红色的区域,那是风火上炎啊,是脾胃出现了毛病,如果现在不治疗,以后可能会加重啊。

这种话一般在名医的故事里都会出现的,但是通常是传说,这个是这位朱绍同志亲自记录的,可以说是比较真实的。

当时朱绍听了以后,虽然很担心,但是这人一般都有个毛病,就是病不大发不去治疗,他自己也说自己是懒了,结果越来越重,最后差点就挂了(几至不救),直到这个时候才相信薛立斋说的是真的,于是等到薛立斋来了,他才深信不疑的。

然后,朱绍同志为了表示对薛立斋的感谢,在医案的后面多写了几笔感谢的话,原文如下:“微先生吾其土矣。呜呼!先生之术亦神矣哉。绍无以报盛德,敬述梗概,求附案末,以为四方抱患者告,庶用垂惠于无穷云。长州朱绍。”

各位不知道是否听明白了,让我来给大家再多解释几句吧。

这个医案一般谁看了谁糊涂,这明明是热证嘛,什么面部赤风的,怎么改了脾肾两虚了?

原来,这个病在一开始的时候是和肝气不舒有关的,肝在中医里属木啊,木在五行里克土,而脾胃属土,所以一般肝气不舒的人的脾胃最后都要受影响,当时薛立斋看到患者脸上有火象,所以判断说朱绍的脾胃有了问题。

后来时间长了,患者的正气就受到了伤害,慢慢地就转变成了脾肾阳虚,实际上这个患者一定还有其他的症状,他自己觉得不重要,就没有记录,一般像这种脾肾阳虚的患者的肚子还怕冷,早晨起来出门,冷风一吹,立刻就想闹肚子,稍微喝点儿冷东西就拉,白天没有什么大事儿,就是早晨容易拉肚子,这都是很典型的症状。

这个时候,下面的肚子是冰凉的,但是虚阳浮越,在上面居然会出现一些热证,这是假象,实际上是虚寒。

薛立斋开的这个方子里面包含了补气的四君子汤,还有治疗脾肾虚寒的四神丸(方子的组成: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这个四神丸现在已经成为了中成药,在有的药店里有卖的,薛立斋把这些药合起来,起到了温补脾肾的作用,结果下焦的寒气被散去,外面的假热也就消除了。

好了,下面是第二位现身说法的患者。

这位新出场的朋友叫朱佐,是个贫士,这位朱佐小同志说到:“我以前因为失足跌了跟头,所以这个左脚总是出现声音(划然有声),如果坐时间长了,左脚就感觉麻木,虽然是在夏天,脚也觉得寒冷如冰。”

“等到了嘉靖己亥年的夏天,有一天,我和朋友多喝了两盅酒,回来以后醉了,就躺在床上睡觉,半夜醒了觉得特渴,就打冰箱里拎了瓶矿泉水顺了下去,酒还没醒,就又睡了(睡觉而饮水复睡),结果第二天起来就感觉坏了,右边的肚子里像是有什么东西堵着(遂觉右腹痞结),用手按摩那里,就听见肚子里哗哗的流水声,如果按摩热了,就从肛门排气,然后就感觉好些。”

好,朱佐同志已经把这个病的患病经过讲清楚了,后来他这个病越来越重,最后干脆只要是吃多了点,立刻就泻肚子,简直是屡试不爽,哥们儿们都说:怎么着?您这是直肠子吗?怎么刚吃就直接通下去了啊?

朱佐同志也很痛苦,于是就找了医生,医生们认为这个病在脾胃,于是开了调治脾胃的方子:枳术丸(《脾胃论》中李东垣记录的张元素的方子,成份为枳实、白术,是治疗脾胃气虚,饮食停滞的药方)。并且医生还告诉朱佐同志,说这方子要坚持吃,时间长了才能见效,结果小朱同志坚持服用了很久,一点效果都没有(固守勿效)。

最后,有人说,现在太医院的薛立斋院长离休下来了,据说这位看病很厉害,你不如去请请?

小朱同志很犹豫,人家那么大的官,连皇上的手腕子都摸过,我这么清贫,能请动吗?

那就试试呗,听说人家医德特好,看病不论贫富,虽然以前是给皇上看病的,但现在就是乞丐病了,人家也看。

于是朱佐就试着去找薛立斋来看病,结果人家薛立斋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架子,立刻就给看了。

在诊了朱佐的脉,又进行了询问后,薛立斋“喟然叹曰”:“这不是脾胃有病啊,这是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导致的火不生土,是虚寒导致的疾病啊,如果着眼于脾胃,那就把部位给搞错了啊!”

各位,这里我们要介绍一下,中医里面有个命门的理论,薛立斋是其中的倡导者之一,这个命门一般认为就是肾阳,大多数理论说是在右肾,左肾为阴,但是关于命门的位置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命门之火是人体生命的动力,是动的,是热的,是向上的,五行理论认为火生土,所以如果命门火不足,则脾胃(属土)就会出现虚寒的症状。

然后薛立斋说:“要补肾阳,可以服用金匮肾气丸,我给你开点儿吧,回家吃吃。”

朱佐还客气:“我可怎么感谢您啊?”

薛立斋:“甭客气了,刚才你来时没挂号,回头出门时到挂号处吧两文钱的挂号费交了得了。”

回到家后,朱佐就按照嘱咐把金匮肾气丸给服用了,结果这个病还真就好了。(余敬服果验)

在医案的后面,朱佐同志记载到:“盖八味丸有附子,医家罔敢轻用,夫附子斩关夺旗,起生回死,非良将莫能用,立斋先生今之武侯也!家贫不能报德,姑序此以记治验,嘉靖甲辰十二月望后二日,杉墩介庵朱佐顿首拜书。”

其实,在金匮肾气丸中,附子和肉桂都只有非常非常少的一点,量极小,不知道古代的医家为什么那么害怕附子。

看来人家薛立斋判断这个病位真的是很准确啊,可是各位要知道,天下没有天生的神医,原来薛立斋的这个经验,竟然是从自己身上有病得来的呢。

薛立斋自己曾经说过,他自己年轻时曾经患过脾胃病,具体什么情况就不清楚了,总之是服用了很多的补脾胃的药,没有效果,用针灸刺脾俞等穴位,然后艾灸,也没有效果(服补剂及针灸脾俞等穴不应),最后病得很严重了(几殆)。结果是他有个同乡叫卢丹谷的先生,这位卢先生给薛立斋开了方子,就是金匮肾气丸,薛立斋在服用了以后,果然饭量就见增,只服用了三料(三料可不是三付,古代把做一次药丸的药量叫做一料,这一料可以做出很多的药丸),这个病就好了。

根据这则医案我分析,就是薛立斋自己的亲身经历,让他对肾阳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从而在这方面最终成为专家。

来,让我们看看下面是哪位同学发言,天啊,这么多举手的!让我们随便再选一个吧。

这位同学叫沈大雅,他说他的母亲四十二岁,在嘉靖壬寅年的七月里出现的病症,什么症状呢?是感觉胃肠里满胀,痰咳,发热,又因为喝了冷茶和湿面,结果导致呕吐吞酸,无法吃东西。

这个脾胃病各位都知道,是个很难受的病,看着人家吃饭特香,自己却一点胃口都没有,还吐,真是要了命了。

这时候就请来了医生,这医生一看,呕逆吞酸,这是有热啊,于是就开了黄芩、黄连、青皮等药。

结果服用以后,患者的毛病就增加了,身上开始忽冷忽热,同时口里流出了口水,还止不住,同时嘴里还感觉干,口渴,可是一闻到食物的味道就呕。

医生一看,这,这是什么病啊,怎么和《黄帝内经》写得不一样啊?于是告辞:您另请高明吧!

这怎么办啊?这时又有人说了,听说太医院的薛院长去年刚离休,我看不妨把薛院长给请来吧?

这沈大雅是府学里的一个学生啊,还担心自己是否能够请得动这位太医院的前院长,可人家薛立斋一听,有患者我就去啊,要么我退下来是干什么的啊。

结果薛立斋二话不说就来到了沈大雅同学的家里,一诊断,说:“脾主涎,此脾虚不能约制,故涎自出也。”各位,这是中医里面的说法,说这嘴里的涎液,是脾经来主的,如果您看见哪位睡觉的时候还淌着哈喇子,这很有可能就是一个脾经的毛病,有虚的,也有热的,都有可能。

薛立斋当时想用的方子是人参安胃散,开完了方子,薛立斋就走了。

薛立斋前脚走,后面的医生就议论上了:嘿,这回可算是看到这位曾经主管卫生工作的卫生部部长了,以前这是管着我们的啊,这位人倒是不错,可这方子……怎么是温补啊?这明明是热证嘛,呕吐,人家《黄帝内经》都说这些呕吐什么的都属于热啊,这方子不怎么样。

结果我们的沈大雅同学也没了注意,于是就按照这些医生的意见,还是用凉药。

再服用了些日子,病可就更重了(病日增剧),有一天,患者突然想吃冬瓜,结果就“食如指甲一块”(我的天啊,这也太小一块了吧),这小小的冬瓜下去,就突然地开始呕吐酸水不止,各位医生还是说,这是热,而且是热大发了,还是服用凉药,结果病情就更严重了。

没办法,沈大雅此时才想,我算是不能再听各位的了,于是就再次去请薛立斋。

薛立斋能来吗?这是沈大雅同学心里最打鼓的地方,各位可以设想一下,您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母亲病了,请到了前什么什么部的部长和中央最高级别医院的院长,人家到你家里来给看病了,结果你没有按照人家的方子服药,等病人更重了,你又去请人家。

问题是:人家还会来吗?你现在设身处地地想想,人家还能来吗?

薛立斋是怎么处理的呢?薛立斋是:毫无怨言,二话不说,立刻动身,再次来到了患者的家里。

这种医生,心里装的是什么,各位就该清楚了。

薛立斋这次来了一看,沈大雅的母亲已经“神脱脉绝濒死矣”,脉都没了,只剩下眼睛还能动弹(惟目睛尚动),剩下看上去跟死人已经没什么两样了。

薛立斋说:“寒淫于内,治以辛热,然药不能下矣!”

这可怎么办呢?薛立斋低头沉思片刻,立刻告诉家属,赶快去买附子、艾叶和盐,同时用儿子的“口气补接母口之气”(这是古代的方法,意思是不让患者吸入的气冷,可以保持阳气),等到附子、艾叶和盐买来了,就放在锅里,薛立斋给翻炒了一阵,然后放在患者的肚脐处热熨,熨完以后,又用附子做成饼,贴在肚脐处,这样操作过了以后,患者“神气少苏”,就是清醒了一些了,然后薛立斋又用人参、白术、附子研成末,用陈皮熬膏,做成粟米大的小粒,用五七粒放在嘴里,慢慢地咽下。

这些小粒药服下以后,患者还真没呕,两天以后,又增加了十多粒,各种症状也减轻了,只是痰涎还很多。

五天以后,把这些药熬成了药水,每天喝一二匙,这时患者就开始想喝粥了。

后来,薛立斋又给开了一些温补脾胃的药物,服用了五十来付,结果这个病就彻底地痊愈了。

沈大雅同学眼看着母亲从鬼门关被救了回来,感慨万千啊。

他在医案的最后写到:“大雅敢述病状之奇,用药之神,求附卷末,一以见感恩之意,一以示后之患者,当取法于此云尔。府学晚生长洲镬潭沈大雅顿首拜书。”

各位,这个医案中,我对薛立斋医术的讲解倒是其次的,各位看懂看不懂都没关系,关键看的是,薛立斋对一个普通患者所用心思的细密精微。

以前读书的时候,在刚刚看到这个医案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心中都会浮现出一个昔日的太医院的最高领导,在一个普通的患者家里挥舞铲子翻炒药物给患者治病的情景。

时间长了,你会忘记他以前曾经做过什么,而只会记住他现在身份:一个真正的医者。

 

上一篇:古代的医生之十二--薛立斋(5)

下一篇:古代的医生之十二--薛立斋(3)

《古代的医生》总目录

上下章节

相关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