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宝剑的寒光
公元1592年,明朝万历二十年五月二十六日,朝鲜的大地上刚刚见到春意,但是,冰冷的铁骑却踏碎了刚刚解冻的土地,日本的丰臣秀吉命令日军倾国而出,一共十五万余人,分兵九路,长驱直入,朝鲜国王逃亡。
同一年,万历二十年十二月,辽东的土地上,一片寒冷之象,漫山遍野的铁甲部队正聚集在鸭绿江边,铠甲在冰冷的江水的映衬下泛出阵阵寒光,兵器和铠甲碰撞的声音不绝于耳,五万明朝大军聚集在这里,正等待着命令开赴朝鲜前线。
十二月二十六日,指挥者手中的宝剑寒光一闪,渡江的命令下达了,此时马声嘶鸣,军队的行进声音震耳欲聋。
在这支队伍中,有个年轻的参谋格外引人注意,他的脸庞被身旁经过的铠甲挡住又出现,凝重的目光望着原方。
我们之所以关注他,因为他就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张景岳。
在若干年后,他将成为一代名医,而此时,他正在全力报效国家。
在随后的八年里,壮士们宝剑的寒光在朝鲜战场上交相辉映,他们横扫日军,最后日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余部被彻底赶出了朝鲜。
那么,张景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为什么会成为一代名医呢?他的一生都经历过那些曲折的经历呢?
让我们从头来叙述这个故事吧。
北京学医
张景岳,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因为中医界习惯称呼他叫张景岳,所以我们后面为了方便,也这么称呼吧。
张景岳的家乡是绍兴的,他出生在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祖上本来是四川绵竹人,在明朝的初年,放着好好的在江边品茶打麻将的生活不过,跑出来跟着朱元璋打仗,估计是很能打,让老朱同志很感动,在平定了天下以后,就封了张家到绍兴,食禄千户,世袭绍兴卫指挥,这么看来,张景岳小时候的日子是很舒服的,估计是在军队大院儿里长大的,年幼的张景岳和小朋友们在比谁的父亲官大的时候,自己还能够经常找到自豪感。
但是这也给张景岳留下了另外的影响,那就是总是幻想着打仗,心里总是惦记着,世界上这些国家谁最厉害啊?我们和那谁谁比,谁的军事实力强啊?
而且杂志摊上一旦来了有关兵器的杂志,他一定是最先买来的,身上穿的也巨拉风,总是搞点迷彩什么的。
您该问了,我们的小景岳都这样了,他爸爸就不管管?
管,当然管了,他的爸爸叫张寿峰,这不,小景岳刚把兵器杂志买回来,他爸爸一眼瞄见了,立刻喊住了他:“景岳!是最新一期的吗?”
小景岳掖着藏着地回答:“是……是。”
张寿峰:“快点儿拿来,我先看,我看完了你再看!你先回屋写作业去。”
小景岳不情愿地交出了杂志。
对,就是这样,其实小景岳的父亲也是个豪气之人,总想有所作为。
当然,我们说的这是爱好,人家小景岳私塾还是要上的,儒家的经典还是要读的,但是根据老师们反映,小景岳读书有个特点,就是领会就满足了,非常不愿意死背那些句子(这似乎是很多名人的共同特点啊),而且您别看他喜欢看那些兵书,其实他并不是一个好动的孩子,他总是在那里坐着安静地读书,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特有心眼儿一孩子。
在张景岳十四岁的时候,他父亲张寿峰同志终于坐不住了,他觉得这么混日子太没劲了,整天白吃白喝的,凭什么那一千户人家就得向你交纳收成啊?你祖上的军功并不等于你自个儿的军功啊?
不行,我们要自强自立,我们要自己建立军功!
抱着这样的想法,张寿峰同志带领着十四岁的张景岳,离开了绍兴,北上,来到了北京,来到了天子脚下,想寻求发展的机会。
来到北京一看,喝!怎么人这么多啊!大家怎么和我想得都一样啊?都想来北京发展,天南海北的都来了,把房价都给炒上去了,二环三环路上也都给堵得谁都过不去了,出门办事儿挤车就得几个小时,这还谈什么发展啊!
于是,张寿峰同志及时地改变了策略,把来北京求发展的目标改了,改成了教育孩子。
您别说,这么改还真对了,北京历来不缺人才,教育气氛特好,于是张寿峰同志就开始了对张景岳的教育计划。
其实我在研究张寿峰同志这个人的时候,一直有点琢磨不透,这位到底是想让张景岳同学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啊?他的教育计划看着怎么这么乱呢?
首先,他在来到北京后不久,就带着张景岳到了当时的一位名医金梦石那里去学习,在跟着金老师的学习过程中,张景岳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
这个安排似乎是比较靠谱的,如果单是这样一个安排方法我也就不奇怪了,可您再看看他接下来的安排。
他让人教张景岳学习“鱼腹八阵”之策,这是什么?兵法啊,看来他的尚武思想还在活跃。
除此之外,他安排张景岳读的不是科举的八股文,而是诸子百家,什么经、史、子、集的,您说这是一种什么教育思路啊?
这经史子集的内容可就多去了,什么天文、堪舆(就是风水地理)、音律、兵法等等的都有,张景岳就像是一条小鱼,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畅游。
这种知识结构是横扫一切式的,很多似乎八竿子打不着的学科都被张景岳给扫荡了。
现在我们是无法了解张寿峰同志到底在想什么了,总之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张景岳慢慢地长大了。
在很多年以后,在张景岳写出了研究《黄帝内经》的着名着作《类经》的时候,我们才明白,原来他学的这些学科都不是白学的,他用他的音律知识来解释了《黄帝内经》中音律的部份,用天文知识解释了《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部份,等等,这使得《类经》这本书的学术价值非常的高,清宫太医院里就是用《类经》来做教材的。
让我们回到当年吧。一晃,张景岳已经是一个英俊的青年人了,此时的他,我们已经看不出当年那个孩子的影子,现在他已经成长为一个豪侠般的年轻人了。
此时,他和一帮同样崇尚豪侠的朋友呼啸成群,有人说张景岳此时是“谈兵说剑,壮士逊其颜色”,显然在大家一起喝酒的时候张景岳同志很是高调,搞得餐厅的服务员小姑娘总是对他投以羡慕的眼神。
这帮朋友在一起聊天,最后总是搞得很激动,大家都热血沸腾,觉得建功立业就在明日,于是都豪情万丈,结果大家一激动,就提着宝剑,结伴闯荡江湖去了。
江湖,江湖到底在哪里
江湖到底在哪里?这实在是个好问题,“江湖”这个词张景岳自己就用过了,他说他在中年以后,还曾经“多游江湖间”,但是江湖到底在哪里呢?鬼才知道呢!张景岳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这帮哥们儿也是一通瞎逛。从他们走的路线来看,他们是先去了北方的边境,似乎他们认为边塞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但是从张景岳的书里,我找出了蛛丝马迹,张景岳的这帮朋友显然并不是都那么的坚决,有的几乎是抱着玩的态度去行走“江湖”的。
此时的张景岳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学习后,已经掌握很多医学的知识,已经基本是一个成手了,因此他的行走江湖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
由于张景岳的知识结构特殊,因此他思考问题特别的缜密,这使得他在中医诊断方面独有心得,他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可以说,他就是一位中医诊断大家。
这可以从他在游走江湖时的一个故事看出来。
当时,这帮哥们行走江湖到了榆林,这里在当时就是边关了,几位大侠就打尖住在了客栈里,等待着建功立业的机会。
有的哥们等待得枯燥了,就给自己找个快活的工作——召妓。
张景岳的一个朋友就是,这位很快就和当地的妓女搞得火热,张景岳同志是怎么劝都不成,最后想想陆小凤等名角都这样,就忍了。
但是,在仲冬的一天,“谯鼓初闻”,这位就突然跑到张景岳的房间敲门,张景岳忙开门,睡眼惺忪地问是怎么了?
这位大侠说:“景岳大侠,快来救命吧!”
张景岳更急了:“怎么?你行侠仗义把人给劈了?”
这位大侠:“不是,是和我相好的依红楼的小翠姑娘,忽然患了急证,势在垂危,如果真的死了,我们就甭想行走江湖了,就直接牢房里呆着了!”
张景岳一听,这哪儿成啊,要赶快去,于是就随着那位大侠来到了依红楼。
到那一看,这位姑娘是口吐白沫,僵硬地躺在地上,用手触摸了一下四肢,好像气息也没有了,四肢也挺凉的。
此时的张景岳乍一看,也感到“殊为惊骇”,心想还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于是就拉过手来诊脉,可是手一搭脉,就觉得很特殊,因为脉是很平和的。
脉象和病症并不相符啊!这是怎么回事儿呢?脉如此平和,而病证却很严重,这很奇怪啊!(予意其脉和如此,而何以证危如是)
这搞得张景岳很是被动,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情况啊,想了半天,就又诊了一下脉。(沉思久之,则将信将疑,而复诊其脉)
脉还是很平和。
张景岳突然恍然大悟,原来,这位姑娘是诈病啊!医圣张仲景就提到过,有的时候,患者是因为某种原因诈病,此时医生必须要能够识别出来,这才是好的医生,不至于耽误事。
果然是江湖险恶啊,张景岳倒吸了一口冷气,于是打定了主意,在妓女的旁边说:“这位大侠,此位姑娘已经病危了,必须用火攻来治疗啊,否则必不能活!”
那位大侠也傻了:“火,什么火攻啊?”
张景岳说:“要用这么大个儿的艾柱,点着了以后,灸她的眉心、人中、小肚子等地方,反正要灸得皮焦才能活!唉,多漂亮的姑娘啊,啧啧,以后就破了相了,可惜啊!”
那位大侠一听:“您就没有别的办法吗?”(这位是个实心眼)
张景岳说:“艾草在我的客栈里,去拿可能要耽误时间,我这有点药,如果服用了能醒,就不用再灸了。”(估计这话一定是在妓女的耳边说的)
然后就从袖子里拿出了一个什么饼干什么的,就给妓女小姐灌下去了。
张景岳很有趣,灌完后,连等都不等,就直接走了,走之前,留下句话:“如果醒了,告诉我就可以了。”然后扬长而去。
等张景岳前脚进屋,后脚那位大侠就跑进来了,欣喜地对张景岳称赞到:“张大侠,你真是神了,你这药一下咽,这姑娘马上就醒了,就跟什么事儿都没有一样,你真是太神了!”
实际情况果如景岳所料,这位姑娘一听
要破相,都差点急哭了,心想,老大,你也太狠了吧!俺只是装装而已,不要这么整我啊。
于是,吃了饼干以后,立刻就急不可待地醒了,一脸的无辜,可怜这位大侠还蒙在鼓里。
张景岳听了,哈哈大笑,心想兄弟,你这还行走江湖呢,连一个小姑娘都能把你骗晕。
本来想把此事点破,但考虑到妓女也是人,也有人权和尊严,就给人留点面子吧,于是就把真相留在了肚子里,只是随便问问为什么这样。
那位大侠回答说是因为争风吃醋搞的(看来这位仁兄很有魅力)。
张景岳笑了笑,心想,真是“江湖”险恶啊。
看来,和这帮朋友行走江湖,想搞点成绩出来是很难的啊,搞不好还有学坏的可能,于是张景岳就离开了榆林,前往山东。
在去往东方的路上,年轻的张景岳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在他的眼里,天高海阔,大地无边,未来是无比光明的,似乎有着无数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做。
到底,到底怎样才能建功立业呢?
出征,我要建功立业
从此时开始,张景岳仗剑走天涯,去了很多地方,但是显然现实的情形和看武侠小说想象的不一样,不但他学的那些剑术用不上,就连他学的那些“万人敌”、“鱼腹八阵”等统军的策略,也都统统地用不上。
这让张景岳很是发愁,自己空有一腔抱负,何时才能得以施展呢?
反而是自己学的那些医术,到处可以用到,行走之间,也救了一些人。
就在自己愁眉不展的时候,朝廷开始征兵了,准备赴朝鲜抗日,张景岳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激动得跳了起来,这,岂不就是建功立业的机会吗!
于是他立刻弃笔从戎,报名参军,做了一个幕僚(相当于现在的参谋吧)。
然后,随着大部队,直接开赴凤城(在中朝边界处),这样就出现了我们开始时看到的一幕场景,随着进军号令的下达,千军万马渡过了鸭绿江,剑锋直指倭寇。
此时的张景岳,那是豪情万丈,他知道,迎接他的,将是真正的金戈铁马、血流成河的战争生涯!
这是一场异常残酷的战争,明军的统领是名将李如松,主力部队是他手下的辽东铁骑和南方征调来的戚家军等部队,这些人英勇善战,直杀得日本军队是丢盔卸甲,狼狈逃窜。
李如松是一个兵法高手,你看这段战争的历史,就会发现他攻守得当,搞得日军是叫苦不迭。
在战争中,张景岳得到了直接的锻炼,他对兵法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如果你日后看到他写的中医巨着《景岳全书》,就会发现,里面的方剂全部是按照兵法来分类的,比如新方八阵、古方八阵,每八个阵里是按照补阵、和阵、攻阵、散阵、寒阵、热阵、固阵、因阵排列的,这种用药的方法是把疾病当作一个敌人,然后思考用药的对策,这是常见的思路,但是把方剂这么排列的,从古至今只有张景岳一人,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现在知道了,原来他曾经在战场上亲身感受过兵法的妙处。
张景岳后来做人很低调,对这段历史并没有怎么提,但是文献记载他“从戎幕府”、“渡鸭绿”,好多研究医史的学者以为他还是一个人,做着侠客的梦,游荡到凤城和渡过鸭绿江的呢,其实如果把历史书拿出来,看看那个时候在鸭绿江边发生了什么,就知道了,那个时候是没有人能够去鸭绿江边逛逛的,那是个万马奔腾的地方啊,日光都会因为千万刀剑发出的寒光而失色,还游荡呢,根本就没下脚的地儿。
所以,研究医生要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否则你不会真正地理解他的,后世很多人说张景岳好出奇,干嘛把方剂按照兵法排列啊?其实,如果你把他放在历史背景中,看看在他身上发生过什么,你就知道了。
最后,战争打完了,日军除了个别的逃回了日本,大部分都被歼灭了,朝鲜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明朝军队也撤回到了国内。
但是张景岳的建功立业的梦想却没有实现,负责这次战争的陈璘等领导只被提升了半级,明军的统领李如松还差点被言官们骂死,大家找出各种小问题来批评李如松,搞得很是狼狈。
所以当时的明朝官吏系统很是乱套,各种歪风特多,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混的。
张景岳看到了这个情形,希望就开始破灭了。
在回国的路上,又遇到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的发生,让张景岳对当前的朝廷彻底地失望了。
这件事情的版本很多,大抵是这样的:当时张景岳在撤回辽东的路上,就听到辽东田野里赶马的老百姓在唱歌,张景岳是精通音律的,他一听到老百姓唱的歌以后大吃一惊,天啊,这是悲声啊!
于是,张景岳断定,辽东这块土地要出问题了,果然,许多年以后,在张景岳去世没多久,大明朝就被清军给灭了。
另外一个说法是张景岳听到老百姓唱的歌是对统治阶级不满的,于是就知道了朝廷的腐败,这才断定要出问题了。
无论当时的情况如何,这个事情是发生过的,但这个事情只是一个导火索,其实以张景岳那么聪明的人,对当时的局势早就有所察觉了,万历皇帝不上朝的日子都把一心修道的嘉靖皇帝给超过了,您想想那国家还好得了吗?而这次听歌事件的发生,彻底地让张景岳放弃了建功立业的不切实的想法。
于是,他黯然解甲归田,“功名壮志,消磨殆尽”,从此不再提什么豪气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