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成了神话
黄元御在时期写的书中,最着名的要算是《长沙药解》和《玉楸药解》了,这两本书是黄元御被人们关注最多的书,书里面对药性的解释非常的透彻,而且还很有独到的见解,如果您现在翻看某味药的注释的话,在很多书里,都会引用黄元御的解释。
其实我在写黄元御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人很是奇特,他从学医,到去世,一共才二十来年,他是怎么一下就明白了治病的道理的?他是怎么掌握那么多的知识的?甭不服气,您把这些本草的东西看一遍,理解一下,也要很长的时间啊?他怎么能那么熟悉,而且还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的?
就说这个《长沙药解》吧,为什么用长沙这个名字呢?那是因为他把张仲景所用过的药都给解释了一遍,传说张仲景曾经做过长沙太守,所以又叫张长沙,在这本《长沙药解》这不能中,黄元御把每味药在张仲景的各个方子里是怎么用的,作用在哪里,他都给论述了一遍,整个书读下来,就感觉黄元御那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让人看得那叫一个佩服,您学习《伤寒论》如果再看看这本《长沙药解》,那您的理解可就深多了。
这位黄元御到底是怎么学习的?难道他真的是天生的?
我们中国人很容易神话一个人,比如黄元御在民间的传说就特别的多,这更让人们觉得此人不凡。
我们现在来剖析几个传说吧。
山东当地传说(奇怪,黄元御在山东没住多久,传说却很多),说有哥几个,有一天看到黄元御远远地走了过来,于是就闲着没事儿,就商量作弄一下黄元御,其中一个说:“我听说这位医术特别的好,现在我来躺在地上装死,看看他能不能识别出来。”
剩下那哥几个也都是无聊之人,于是赞同,这位就躺在了地上。
等黄元御走了过来,几位一起央求:“老大,您就救救命吧,这位不知道怎么,就躺在这了,是不是要死了?”
黄元御没说什么,马上蹲下给这位诊脉。诊完了说:“这位马上要死了。”
这帮哥们一听,哈哈大笑,连躺地上的都笑起来了,说:“我们装的,没有死啊,哈哈哈!”
黄元御很认真,说:“是,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危险,可是这位本来肠胃就有病,岂不知现在是暑热之天,这湿热交蒸,天地之间热毒流行,这位躺在地上这么久,热毒已经从口鼻而入,现在已经深入脏腑,无药可救了,这个病来得可是迅速,估计马上就要死了。”
这哥几个还不信呢,于是黄元御就走了。
没多大一会儿,这位的肚子就开始痛,然后几个时辰以后,就死去了。
这个传说流行很广,但是我们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这应该是老百姓的一种神话模式,或许这个故事有它的原型,但是显然加工过的痕迹比较的重,因为以黄元御这样的境界,是不会扔下濒临死亡的患者不管,扬长而去的。
另外一个故事,是说黄元御的一个表兄考中了科举,马上要到南方去当官了,走之前,大家都去他们家告别,很多人都送了礼物,纷纷说以后照顾之类的话。
黄元御很特别,说:“我没有什么东西送的,这样吧,我送你一脉吧”,这是过去的医生的一种送礼方式,叫赠脉,王孟英也经常送朋友们脉(这比较省钱)。
诊完了脉,黄元御却把眉头皱了起来,说:“大哥啊,你这脉象显示,两年以后,你将患发背,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性命之忧啊。”
大家一听,顿时鸦雀无声,心想,这是真的假的啊,我们也知道你黄元御很厉害,可是您这不成了乌鸦嘴吗?
但是这位表兄显然很是相信,他立刻被恐惧的情绪给笼罩了,问:“老弟,那我该怎么办呢?我还有好多的事情没有做啊,不会这么倒霉吧?”
黄元御沉思片刻,说:“这样吧,我给你开个方子,你到任后,立刻服上十付,这样我就可以把你背上的疮移到腿上,这就不严重了,然后你可以在当地找个医生治疗。但是,我对这个医生是有要求的,这个医生必须是知道这个腿上的疮是别的地方移动来的,才能让他治疗,否则就不要让他治,因为连这个都看不出来,水平肯定不够。”
后来,这位老兄在到任后就按照黄元御的指示服了药(够相信的了),结果在两年以后,果然在腿上生出了一个疮。
到了这个时候,我相信这位兄台一定会感到毛骨悚然的,敢情这是真的啊!于是立刻招来医生,让大家看这个疮,然后挨个的问:“知道这疮是哪儿来的吗?”
所有的医生都茫然不知所问:您这是从里面长出来的啊,哪儿来的?什么意思?
这下,这位老兄的心彻底地凉了。
最后,有一位医生看了,说:“大人,我知道您这个疮是一个高手从别的地方给移来的。”
这位老兄差点哭了:“天啊,终于有人知道了!”
接着这位医生说的话又差点让他晕过去:“我只是能看出来,可是不会治疗。”
于是,最后的肥皂泡破裂了,最后,这位仁兄疮口崩裂,在悲惨中死去了。
这则故事靠谱些,比如中医确实有把疮毒从一个危险的部位引到不危险的部位的说法,但是会的人很少,还有中医对接手治疗的医生确实有考验的习惯,昨天我就碰上这么一位,女同志,拿个方子挨个人问,大家都很疑惑,这位干嘛呢?最后推到我这,我一看,她手里拿着个方子,上面全是繁体字,问我认识吗?我再一看这方子,乐了,写的药物的名字都特怪,比如“国老”、“雅连”什么的,每个药物的名字都不是通用名,我说这谁开的方子啊,这是一个排石的方子啊。
这位女同志乐坏了,原来她母亲是胆结石,在四川一个老中医那里看病,服药以后结石已经排下来一些了,但是她随女儿来到了北京,老中医说,下面开方子的中医,你一定要鉴别一下,我的考察方法是,要知道我写的这些药物的名称都是什么,才能接着看病。
这我可见识了,敢情真有这么做的。
真是写到什么碰到什么事儿。
但是这个故事也有问题,既然是考虑了那么长远,为什么不把大概的方药给事先写出来呢?要是真的没有人知道,岂不是虽然显示了自己的手段,却最后并没有救人?
所以,这些传说显然是考虑了宣传了名医的某些方面,但是却有部分内容显然是加工过的。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黄元御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因此才有产生这些传说的土壤,但是也说明老百姓对此人也感觉到神秘,也搞不懂,这位怎么就这么聪明?他身上一定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吧。
传说越来越多,最后连黄元御的死都被搞得很戏剧化,这个故事是麻瑞亭老中医传下来的,说是打上面传的,故事的内容是说黄元御在晚年的时候,沈阳一个王爷的儿子病了,求乾隆皇帝派个御医来治病,乾隆就把黄元御给派去了(这个做法倒是符合乾隆的脾气),于是黄元御就一路风尘,马不停蹄,直奔沈阳,等到了沈阳,就来到了王府,进了院子,直奔正堂,在走的过程中,黄元御就听到厢房里有人咳嗽,等到落座之后,王爷就说了:“黄先生的大名我是久仰了,我的儿子患肺病,好长时间了,您一会儿给瞧瞧脉吧。”
黄元御听完,说了句:“刚才我路过厢房,听到咳嗽之声,是否就是贵公子呢?”
王爷说:“正是犬子。”
黄元御说:“那就不必看了,我听这个声音,他的肺脏已烂,无药可救了,必死无疑啊。”
王爷一听,当时就感觉很不爽,但是这位王爷表达不爽的方式太奇怪了,他立马抄家伙,直奔厢房,只听得一声惨叫,然后王爷就拿个盘子托着个烂肉出来了,走到黄元御面前,对黄元御说:“黄先生,你的医术果然高明,我儿子的肺脏的确烂了,肺脏就在这里。”
说着,把盘子放到了黄元御的面前。
黄元御虽然学的是医学,但毕竟解剖课没认真上过,看到如此情景,吓得是面如土色。
这种恐惧估计各位体会不到,就好比是您是个医生,给一位领导看病,一号脉,也没让人家去做核磁共振或者拍个片子什么的,就说人家肺脏上长了恶性肿瘤,结果这位领导当即就……您说说这能不哆嗦吗?
结果黄元御是一路颠回了北京,告诉了乾隆皇帝,同时跟皇上说了:“您这位堂弟太生猛了,把我吓着了,我现在要告老还乡了,不行了,被他吓得不会号脉了。”
乾隆一听,得,这事儿谁都不怪,你就回家养养吧。
于是黄元御返回家乡,告诉儿子,为爹我的胆被吓破了,也就能活一百天了,你把大家找来,和我告别吧。
结果,在和亲戚朋友见个面后,果然在百日的时候去世了。
就是这么个传说,符合黄元御五十三岁去世的史实,而且当时乾隆确实喜欢把御医派到八旗各处去诊病。
但是,这只是个传说,各位可以想想,达到了黄元御这种医疗水平的医生,会通过一个声音就判断病证吗?他对于一个患者的病,一定会仔细思考的,何况是一个王爷的儿子?
我们说一个古代的中医好,要通过他留下的学术着作来说,如果通过类似的传说,则会不但不给名医增光,反而辱没了他们的职业精神。
那么,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其实,这个故事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另外一个名医王九峰的,这位王九峰也是个民间医生,被乾隆征为御医,当时人称“王征君”,也就是黄元御的同事,当时也是有位八旗里的将军,女儿病了,乾隆就派王九峰去治疗,王九峰来到将军府,好多人都在哪儿呢,王九峰就诊脉,结果诊完了,来到大厅,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就说:“恭喜您了,哪儿有什么病啊,您的姑娘是有喜了!”
王九峰说完,就发现所有的人都用满怀敬意的眼神望着他,仿佛在说:“算你有种!”
这位旗人当时脸就绿了,为什么,因为他姑娘还没嫁人呢!
结果他恼羞成怒之下,提着刀进入内室,一会儿,提着一个胎儿就出来了:“说,先生果然好脉法!”
结果,王九峰吓得那是魂飞魄散,从那以后,耳朵聋了。
王九峰在当年的外号就是“王聋子”,这事儿当时被大家当作一件王九峰丢脸的事儿谈,大家总拿这事儿逗王九峰,所以这事儿属实。
后来好多喜剧比如《大宅门》都从这里取材做了故事。
这事儿发生在王九峰身上,就不大会在黄元御的身上再发生了,如果乾隆派出去的御医个个是这个结果,乾隆早该急了。
现在清楚了,这些传说都是不大真实的黄元御,那么,黄元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到底是如何才在短短的二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一窍不通的学子,成为了一个名留医史的大家呢?
一个人的奋斗
其实,从黄元御写的书的序言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黄元御是怎么生活的,他早年由于眼睛的残疾,被排除在科举之外,这对他的心理伤害一直持续着,后来,在北京工作期间,他很有些愤世嫉俗,看不起那些俗人,那些往来应酬的人,这结果搞得他很孤立,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黄元御下班了,都是在冷清的屋子里,自己琢磨着医学,整天在那里伏案写作。
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成为一个高手?黄元御为我们做出了答案,那就是,耐住寂寞,刻苦专研,用全部精力,一生只做一件事。
在《素灵微蕴》这本书的最后,黄元御写了一个小故事,说有个特有地位的邻居(估计当时黄元御住的御医宿舍一定是二环以内),这位邻居整天坐着车子,出去应酬,整天一身的名牌儿,见天儿的喝,可天天的路过黄元御的门口,就有些好奇:这位怎么天天都闷在家里,干什么呢?
于是终于有天忍不住了,看朋友约的饭点儿还早,就顺便进来了,寒暄了一下:“您说我们这都是高干宿舍住着,还真没怎么聊过,您整天在家都忙什么啊?忙收藏吗?练字画?”
黄元御就回答,我整天给古代的医学典籍作注解呢(穷年作解)。
这位一听,傲然而笑,嗨!我都以为您在忙什么呢,原来干这个,太没意思了,您看看人家那些生活,多好啊,这个世界那么多美妙的地方,你都去过吗?高尔夫,你玩过吗?天上人间俱乐部漂亮美眉巨多,你去过吗?北边小汤山的温泉的鲜花浴,你泡过吗?最近台湾游也放开了,你报名了吗?都没有,您这好啊,这么多好东西不尝试一下,整天在屋里“足不出于方州,行不越乎闾里,抱一篇以长吟,面百城以自喜,仰屋梁以咨嗟,扶空几而叹只”,您这都图什么啊?
黄元御叹了口气,说:恐怕说了你也不明白啊,古代留下的那些医学经典,能够真正理解的人已经很少了,我为了让大家看得明白,就把这些书给注释一遍,这样可以让这个世界好的医生更多啊,让病痛中的人痛苦更少啊,所以没有时间玩了,现在,我还觉得时间不够用呢,你能明白吗?
这位邻居没等黄元御说完,突然急了:“嘿!我忘了点儿了,来不及了,约好了酉时在国贸吃花家菜呢,聊着聊着忘了点儿了!得,回见了您呐!”
然后,钻进着奔驰马车,一路绝尘而去。
黄元御很痛心,又被人耽误了半天的时间,于是低下头,重新开始写书。
这种孤单的生活在黄元御的医书里都有反映,让我们来看看他都是怎么自己描述的吧:
在《四圣心源》的序言里,黄元御凄凉地写到,当时“霖雨初晴,商飙徐发,落木飘零,黄叶满阶。玉楸子处萧凉之虚馆,坐寂寞之闲床,起他乡之遥恨,生故国之绵思。悲哉,清秋之气也,黯然远客之心矣,爰取《心源》故本,加之润色。”
各位可以想象到吧,这是一幅怎样的场景,黄元御自己孤独地坐在桌子前,秋风吹过,满院凄凉,院子外面的世界也许很精彩吧?也有很多热闹的事情吧?但是黄元御似乎并没有关注那些事,他把自己以前的手稿拿出来,又开始一笔一笔地修改。
我们现在打字都是很容易的事情了,那个时候,每本书都是需要自己用毛笔一笔一笔的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就是用这种小楷,黄元御为我们留下了近二百万字的着作。
其实我们也不能完全说大家不愿意和黄元御交往,实际的情况应该是黄元御自己拒绝了很多的社交机会。
从前来拜访他的人来看,其实当时很多人都希望和他交往,只不过是黄元御没有时间和大家应酬而已。
他最后选择能够和他交往的,都是和学术有关的人员,比如当时的丞相文瑞公的孙子,叫伊赞咸的,这个人非常的喜欢医学,自己也很刻苦,他就不断地跑到黄元御的家里,向黄元御学习。
黄元御见这位能够如此的专心医学,也很感动,于是对他很是看重,他们在一起讨论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关于瘟疫痘疹的问题,伊赞咸问了很多的问题,黄元御都一一作答,最后还把问答的内容放在了《四圣悬枢》这本书里面。
如果要说中医有理论家,那么黄元御无疑是其中的一位,他从学习中医理论出发,在经过临床实践以后,又回归到理论,并通过总结,为中医增添了新的理论内容。
虽然黄元御的学说也有偏颇之处,他在理论领域对使用滋阴的药物比较排斥,但是实际上在临床中,他也没少使用该类药物,总的来说还是根据病证施药。
黄元御去世得很早,在五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由于资料缺乏,我们无法搞清楚他到底是因为什么去世的,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主要的问题,一个人去世的方式太多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可以过个马路就被车撞死,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很可能因为自己的情绪患上恶性肿瘤,各种原因都可能导致一个人在五十几岁死去。
但是,我觉得他到底是怎么去世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做为一个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个中医学家,并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我们留下了近二百万字的医学着作。
单凭这点,这个人就值得我们敬佩。
由于我们无法知道他是怎么去世的,那么,我就把救治患者的过程,来做为他的故事的结尾吧!
这是一位妇女,姓林,也不知道她跟谁生了气,结果气生完了,开始感觉自己胸腔里面热痛,还吐血,这下可吓坏了,甚至都忘了到底和谁生的气了(可见生气实在是没有必要),这个时候还有痰若干要吐,头疼,还感到恶心,有呕的感觉,然后是脑袋、四肢都出现了水肿,肌肉也瘦了下去,并且“常下紫血”。
您觉得这个情况比较严重了吧?这还没完呢!她的症状还有,在夏天的时候,心口那里开始疼痛,肚子里象有三块石头一样的东西,左右胁下各一个,一块在胃口那里,同时总是感觉胃里胀满,还往上嗳气,心烦,口渴,喝水喝进去马上就吐出来,吃饭也是,吃下去没多久就吐出来,这简直让人抓狂,那么多的粮食都浪费了,人还是那么瘦。
这些症状还不够,这位林女士还手足都冰冷,感觉象冰一样,每到到了秋天的时候才开始好转,在来月经的时候,肚子感觉很疼痛,而且浑身上下的皮肉筋骨都感觉疼,现在是几乎吃不进去什么饭,喝的粥一到胃里,就开始往上返,小肚子那里象堵塞在那里,喘息也很费劲,小便红浊淋涩,大便象羊粪一样干燥。
各位,这都是些什么症状啊,简直是周身上下乱作一团,这么多症状放在一起,简直让人无从分析。
当黄元御被请来以后,也感到很困惑,您这怎么会病成这样啊?您就说说原因吧,生一次气不至于这样。
这位林女士一听,眼泪就下来了,原来,她先是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当时悲哀异常,在眼泪流光了以后,眼睛里都出血了。
后来,她的姑父又去世了,她在痛哭的时候,眼睛里又出了血。
这次事情半个月以后,开始咳喘,惊悸,失眠,但是平时还觉得困,睡觉醒以后,就是一身的汗,身上还感觉忽冷忽热的,而且眼眶周围还呈现出青黑色,到今天,这个病已经有九年,患者到此时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大家看到了吧,人的情绪到底有多重要,不好的情绪会彻底地破坏人的各个系统的正常运作,有的时候会有很严重的后果,甚至患恶性肿瘤等的发病都和情绪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各位在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想开,要知道自己的健康是最关键的,那些倒没事儿回过头一看,不过如此而已,很快就会烟消云散的。
黄元御碰到这么个患者也感到棘手,病情复杂,而且现在还很危重,怎么办呢?没办法,还是用气机升降的那个圆圈理论来解释一下吧!
于是,黄元御老师就又给各位上起了关于大家体内的圆圈的课,各位,让我们最后一次再来听听他老人家讲的内容吧。
他说:脾是负责把清气往上升的,胃之负责把浊气往下降的,如果脾气正常把清气往上升,那么大小便就会顺利地从下边排出(因为如果清气和浊气在下焦抟结,则大小便就不容易排出),如果胃气正常地往下降,那么也就不会吃进食物呕吐了,现在这位显然是胃气不降才呕吐食物的;胃气不降了,心火就无从下降,结果就在上面刑克肺金,这样就出现了烦躁、咳嗽、口渴,肺主皮毛(中医认为身体的皮毛是肺来管的),肺金被克,则出现了皮毛开泄,汗就多了;甲木不降,则胆虚,就产生了惊悸。
显然,这个圆圈的上面出了问题,整个不往下降了,导致了很多病证的出现。
那么为什么在夏天的时候病重,到了秋天就好转了呢?要知道,现在很多人的病都有这个特点,有的人的皮肤病到秋天就好转,让我们接着听黄老师讲讲吧。
黄老师说:在夏天的时候,自然界湿气重(现在北京还是这样呢),脾气郁陷,胃气不降,脾胃之气和肝胆之气扭在一起,乱作一团,“两气抟塞”,所以形成了三个块,等到秋天的时候,秋天之气为燥,湿气收敛,这样脾气可以生发了,胃气也降了,所以病就好转些。而中医认为脾主肌肉,湿旺脾郁,则身体变得非常的消瘦,水湿之气重,所以会有水肿出现。
除了脾胃,让我们来看看肝肾吧,脾胃是这个轮子的中轴了,中轴出了问题,这个圆圈的其他部分也就不转了,这就导致了上热下寒,下焦寒冷,则导致经血瘀滞,慢慢就变成了紫色的,很多人认为经血紫色为热,其实也要考虑到下焦寒冷的情况啊。
肝藏血而开窍于目,这位悲哀过度,肝气郁结,所以血会从眼睛里出来,肝气郁陷,则小肚子感到有硬结,肝属木,其色青,肝病则脸上会出现青色。
这样我们就解释了她身上出现的所有乱七八糟的症状,这些症状看似凌乱,但是如果从气机升降的角度来分析,还是都可以找到根源的。
这就是黄元御的这个脾胃升降理论的好处,多复杂的病情,它都可以给归纳入一个简单的模式,并用轻轻一拨的方法,让人体自行恢复。
林女士的这个病怎么治疗呢?黄元御老师开出了方子(其实我估计各位现在也都会开了),就是:茯苓、甘草、半夏、川椒、附子、干姜、桂枝、白芍、丹皮、苁蓉。
这个方子里的前三味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是拨动圆圈的中轴的,茯苓把湿气泻去,让脾气上升,甘草坐镇中州,半夏把胃气往下降,而黄元御认为这个患者下焦虚寒,脾肾阳虚,所以加了川椒、干姜、附子。这个川椒就是花椒,四川产的好一些,所以叫川椒,它是个热药,为什么四川那边常用来做菜呢?因为四川那个地方湿气重,花椒有燥湿的作用,各位有患皮肤湿疹的,可以把川椒熬水,然后用这个水洗患处,可以去除湿疹,川椒还可以暖中驱寒,肚子里凉就可以用川椒,有的女孩子因为胞宫虚寒,冷得导致月经时痛经,就可以用川椒和公丁香研成粉末,放入肚脐里,外边用风湿膏帖上,则可以起到缓解痛经的作用。
这个干姜我们讲过了,是入脾肾经的,可以引附子的药性入肾经,所以有“附子非干姜不热”的说法,黄元御非常喜欢用这个药,用来燥除脾经的湿气,黄元御说干姜的作用有:“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不宜火土,消纳饮食,暖脾胃而温手足,调阴阳而定呕吐,下冲逆而平咳嗽,提脱陷而止滑泄”。
至于附子我们就不讲了,这是温补肾阳的。
方子里的桂枝、白芍、丹皮是针对肝经去的,因为肝经郁陷是这个妇女的病之诱因,因此调理肝经很重要,桂枝可以升肝经之郁陷,白芍入阴,柔肝和肝,丹皮可以清泄肝经之火。
最后用的药是肉苁蓉,这个药是干嘛的呢?原来,肉苁蓉是入肝、肾、大肠经的,它可以起到暖腰膝,健筋骨的作用,可以滋养肝肾之精血,润大肠之燥结,黄元御认为,那些大便象羊粪一样,都是小颗粒,很难排出的,是土湿木郁,下窍闭塞的缘故,肉苁蓉这味药温补肾阳而不燥,富含油脂,可以滋润大肠,使得大便通畅,如果有这样症状的朋友,可以用十克或者十五克肉苁蓉,配合十克的火麻仁来服用,可以使得大便排得更容易些。黄元御对于这种大便燥结的,都喜欢在方子的最后加入肉苁蓉,他认为其他的泻药都有伤正气的可能,而肉苁蓉的药性从容不迫,非常合适。
这个方子服用半个月以后,这位林女士的病就痊愈了。
各位看看,这就是高手,无论病情多么的复杂纷乱,人家很快就找出问题的症结,用的药不多,在气机流转的过程中轻轻的一拨,人体它自己就开始恢复了。
好了,这个病治疗完了,我们知道,这是黄元御老师给我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了,让我们用目光,来送别我们的黄元御老师吧。
我们看到黄老师慢慢地整理好自己的东西,在患者家属的感谢声中,他离开了患者家。他穿过北京繁华的街市;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穿过挂满商品的商店;穿过音乐喧嚣门口站着时髦男女的戏院;穿过无数人世间的快乐与痛苦,走回自己的住处。
那天,天空非常的晴朗,扶疏的树枝掩映在湛蓝的天空中,又是一个清凉的秋日。
黄元御站在房子的门口,望了一眼万里无云的蓝天,脸上露出一丝向往的表情。
然后,他走进屋子,坐了下来,继续开始写他的医书。
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他因为自己被庸医误治,丧失了一只眼睛,成为了残疾人,但是他化悲愤为力量,奋起攻读医书,最后终成一代中医大家,他一生救人无数,发展了中医的脾胃理论,为气机升降理论增添了更新的内容,他在最困难的境遇里,孤军奋战,用自己的努力来扼住命运的咽喉,最终为我们留下了近二百万字的医学着作,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对世界有用的人。
尽管黄元御在批评唐宋以后的医生方面言辞过激,但是瑕不掩瑜,他的巨大的贡献是无法抹去的。
他的理论在清代以后已经几乎失传了,让我们重新捡起来,仔细地研究一下吧,这一定会对我们认识我们自己的身体有所帮助的。
多说几句,我个人在生活中,曾经数次遭遇困境,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听贝多芬的《命运》,我把它存在我的手机中,随时在走路的时候听,这是一部伟大的交响乐,贝多芬在写它的时候,耳朵已经失去了听力,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简直是致命的,贝多芬曾经悲叹命运为什么对他如此的不公!他在给别人写的信里,曾经责问苍天,为什么拿走的偏偏是自己的听力!那么,该怎么办呢?难道要从此不再创作?贝多芬在经过了无数痛苦的思考之后,决定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奋起反抗,他在没有任何听力校正的情况下,在自己的大脑中想象着创作的效果,各个和弦、对位,所有乐器的配合,复杂得我们无法想象,最后,他创作出了人类不朽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学院的人说,这是人类音乐史上的一座大山,从此再也没有人能够翻越了。
在第一次演出的时候,是贝多芬自己指挥的,表演结束后,所有的观众都激动得起立鼓掌,而贝多芬因为听不到任何的声音,还是面对乐队站着,当旁边的人把他的身体转过来以后,他看到的是整个的欧洲、整个的人类在向他表示尊敬!
这是一个聋人能够获得的最高的殊荣!
各位如果你听一听《命运》交响曲,你就会听到在贝多芬的笔下,命运之神是多么的残酷(有时确实如此),但是人类反抗命运的力量又是多么的强大!在他的音乐里,在《命运》的第二乐章,反映出的人类的感情,是那么的细腻,象流过的河水,让人听了感到无比的心酸,但是,一旦人们有了信念,那么他反抗命运的力量也是排山倒海般的强大,你再听听后两个乐章,那简直是战斗和胜利的辉煌之歌!
恩格斯在听了《命运》以后也很激动,说:如果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听过《命运》的话,那就相当与没有听过任何声音一样。(革命导师的话有点过头,但是没有听过确实遗憾)
我再写黄元御的时候,耳边会经常出现《命运》的旋律,心里面一直有种感觉,觉得黄元御和贝多芬有某些相似,他们从事的领域没有任何的交叉,但是这些人的精神境界是相通的,他们都是在最恶劣的环境里,在命运把他们最美好的希望剥夺以后,他们奋起战斗,扼住命运的咽喉,为自己、为人类争得了自尊和荣誉,最终获得了辉煌的荣誉。
顺便说一句,贝多芬的性格也不好,他总是穿得衣冠不整,走路时,如果迎面走来一群贵族,贝多芬会一个招呼都不打,昂首从他们的队伍里穿过,旁若无人。
所以,我们不必责难他们的性格,我们要看到他们的精神。
人生难免遇到困境,每当这个时候,想想黄元御,想想贝多芬,该怎么做,自己就知道了。
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