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长春一家生物药业公司研制的抗艾滋病疫苗昨天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Ⅰ期临床研究。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将首次进行人体研究,此前,世界上已有19个国家就约30种艾滋病疫苗开展了小规模的人体实验,但目前大多数仍处于Ⅰ期临床研究阶段。
一期实验计划投入资金1亿元
艾滋病疫苗Ⅰ期临床研究,旨在进一步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根据Ⅰ期临床研究的结果,考虑是否批准开展Ⅱ期和Ⅲ期临床研究。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昨天介绍,批准进入I期临床研究的艾滋病疫苗是复合型抗艾滋病毒疫苗,由DNA疫苗及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组成。据悉,这支复合型疫苗的研究从1996年开始,科研人员利用在国内流行的艾滋病毒株基因,包括病毒的包膜蛋白、核心蛋白等,进行了为期8年的研究。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先在猴子身上接种DNA疫苗,再接种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然后用病毒进行了攻击,均未造成异常反应。
动物实验完成后,这支复合型艾滋病疫苗还通过了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样品检定,确定符合安全规则后才批准进入临床研究。
另外,由于该疫苗是专门针对人口绝对数量庞大的亚洲人群感染艾滋病的特点而开发的,科研课题的承担企业相信其市场前景惊人,计划今年投入1亿元资金进行I期临床试验。
科研人员认为,通过先接种DNA疫苗、再接种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的过程,可使人体产生对艾滋病的免疫能力,而且疫苗本身不会导致接种后的感染。
完成一、二、三期试验至少需要五年
人类研究艾滋病疫苗在与艾滋病的斗争中已经研制了一些能够抑制艾滋病病毒的药物,但即使是目前公认疗效最好的“鸡尾酒疗法”,也只能稳定或减缓艾滋病症状,不能彻底消灭人体内的病毒。因此,各国专家普遍认为,研制出艾滋病疫苗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
据悉,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立项进行艾滋病疫苗的研究。邵一鸣(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病毒免疫室主任)直接参与了中国最早的“新型艾滋病疫苗研究项目”,并组建了中国第一支科研队伍。1993年,邵一鸣等人研制的中国首支抗艾疫苗紧随美国之后诞生,但未进入临床研究。
随着中国治艾力度加大,目前,已有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在内的七八支科研队伍介入了艾滋病疫苗研究。同样承担一支艾滋病疫苗研究课题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表示,目前几支疫苗课题都在积极申请人体实验,但I期临床并不意味成功。艾滋病疫苗与其他疫苗完全不同,它产生综合抗体非常困难,完成一、二、三期试验至少需要五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