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某某,女,76岁,2011年9月3日初诊。面白略胖而虚,虚汗较多,肉松。头晕、前额痛5~6年,全身发麻,左侧肢体(上下肢)麻木明显,右侧脸易汗出(左侧不明显),纳可,眠可,二便调,不乏力,有时口干,舌光红无苔,自述有老胃病,脉沉偏弱,左脉细弦。自诉心脏不好,曾因心肌缺血而住院治疗,现不胸闷。患者于1年前曾做脑部CT,未发现问题。根据患者的情况,断为中风或中风先兆,故按中风论治。予补阳还五汤:黄芪5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生地10克,赤芍10克,地龙10克,石斛10克。6剂,水煎服,日1剂。
9月11日二诊:头痛头晕、全身发麻均见轻,胃纳较前增加。患者对中药的疗效颇为满意,要求进一步治疗。上方去生地,加蜈蚣2条,改黄芪为60克,继服6剂。
9月17日三诊:头晕、全身发麻进一步减轻,但仍有,舌仍少苔,裂纹明显,纳佳。仍予补阳还五汤:黄芪10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地龙10克,石斛20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威灵仙15克。6剂,水煎服,日1剂。
按:患者CT检查未发现病灶,但从患者的表现来分析,左侧肢体麻木、右侧脸部易汗出,属于比较典型的中风症状。临床上,西医的检查呈阳性者,患者的症状不一定重,甚至不出现任何症状。相反,有时患者的症状已经非常明显,但在做检查时,却查不到病灶。所以,至今西医无论多么先进的检查,都叫辅助检查。最后做出诊断的,是医生,是人,而不是机器。中医、西医相比,中医更强调整体的人,这个整体的人既包括患者,也包括医生。
此患者偏胖而虚,易于汗出,按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的药证理论,此患者有黄芪证,故予补阳还五汤。又因患者胃纳并非很好,所以首诊黄芪量仅50克。当时考虑患者药后若胃纳下降,黄芪量减或停,若纳佳,则须加量以补气活血。三诊时纳佳明显,故用黄芪至100克。方中地龙、蜈蚣、威灵仙均取其通络之功也。因患者舌光红无苔,略显胃阴虚之象,故加生地、石斛等以养胃阴。若患者再进一步治疗的话,黄芪的用量当在120克,甚至有可能用更大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