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字明之,金代著名医学家,补土派代表。关于其里籍,《元史·李杲传》载“镇人也”,砚坚的《东垣老人传》载“其先世居真定”,而他号“东垣老人”,是以地名为号,东垣指的是哪儿?和镇州、真定又是什么关系?
东垣最初叫东垣邑,是战国时期中山国为抗衡赵国在滹沱河南岸所建的重要城邑之一,它西依太行山东麓、东邻滹沱河冲击平原,扼守太行出口,衔燕赵、控中原的地理位置,一经产生,便成为这一区域的战略要邑,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的前世。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势力大增的赵国大举进攻中山国,历经内乱的中山国已不是赵国对手,遂献四邑求和,其中就有东垣邑,“王许之,罢兵”。赵国改东垣邑为东邑。秦灭赵国后,改东邑为东垣县,后在此置恒山郡,汉高祖沿恒山郡置。
西汉初,赵王歇据恒山郡叛乱,汉高祖刘邦派兵征伐,大败赵军擒赵歇,控制了恒山郡一带,并移恒山郡治所至元氏(今元氏故城村)。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5年),夏阳侯陈 叛乱,其将赵利据守东垣,高祖再率大军征讨,叛军被彻底击溃。汉高祖取真正平定之意,改东垣为真定,仍属恒山郡。《史记·陈 传》记载:“上自击东垣,降之,更命东垣为真定”。后因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在此建立真定国,地辖四县;东汉建武十三年,废真定王国为侯国,改属常州郡,东垣间断作为郡、国治所。
北魏初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将常山郡迁治于安乐垒(滹沱河北,今正定县),北齐又一度迁回真定,到隋时,真定县也迁于安乐垒,具有千年历史的东垣城就失去其政治、经济、都会的地位,沦为“故城”。安乐垒不仅取代了真定城的中心地位,而且连城名也沿袭了去。直到公元1723年,为了避清王朝皇帝胤 的名讳,将用了1000多年的真定改为正定。“古城有一丢,正定有一修”,说明常山郡北迁的史实。之后东垣城逐渐被毁,至明清称东垣城为“古城村”,清雍正时改称“东古城”。
清代正定人、贡生容丕华曾赋诗《东垣城怀古》:“偶过东垣感慨增,离离禾黍满沟塍。水流哽咽君知否,欲向行人说废兴。”从中可以看到,昔日雄踞一方的城垣,今日遍野庄稼,满眼沟壑,为此发出无限感慨!
北迁的恒山郡在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为避穆宗李恒名讳,曾改为镇州,元时设真定路。李杲是金末元初人,祖居东垣故城,因号“东垣”,是真定路管辖下的东垣城人。
除名医李杲外,东垣城还出过一位著名政治家,就是秦汉时期出色治理岭南“百越之地”的“南越王”赵佗,被毛泽东称作“南下干部第一人”;还出过一位妇孺皆知的将军,就是三国时期常胜将军赵云、赵子龙,他们俩被称作东垣传奇二赵。
东垣──真定──常山,东古城作为郡、国、县之治所,前后达千年之久。而赫赫王城,今日仅剩下遗址,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村所在地就是东垣古城的旧址,目前仅留有土城墙的残垣,仍有“南城角”、“西城坡”、“东垣路”、“真定路”等地名,上世纪50年代夯土城墙尚残存,南城墙(南城坡)100米,东城墙(东城坡)300米,西城墙(西城坡)200米,北城墙被滹沱河冲毁。“农业学大寨”时,村民将三段城坡土铲除了,现仅剩城墙地基,在村东有一高大土疙瘩(24号墓)残留。目前城中村改造村里的平房已全部拆除,新区楼房正在建设中。
东垣古城遗址是石家庄市境内现存古城遗址中面积较大的一处,仅次于中山灵寿都城遗址,具有极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河北省政府于2008年10月将古城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石家庄市体育大街北延时绕开了村东的“24号墓”,2013年5月国家列为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家庄市政府本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在此规划“东垣故城遗址公园”,总面积3.96平方公里,其中遗址保护区面积2.29平方公里,周边建设控制地带1.67平方公里,投资概算11.2亿元。在设计中,公园遵循了历史遗存保护的原真性、整体性原则,在保护东垣古城遗址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