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医药资讯>正文

中医院人用励精图治

2014-10-18 11:22:55

  巴陵大地,古城岳阳。洞庭湖之滨,岳阳楼之侧,枫桥湖路269号,耸立着一座现代建筑群,这就是岳阳市中医院。

  建于1958年的岳阳市中医院,历经50余年的风雨兼程,医院业务用房从4000平方米增至46000平方米;病床由100张增至1000张;专技人员由263人增至1182人;年门诊人次由不足5万增至42万;年出院人次由1500人增至26000人。医院由全省地市级中医院倒数第二跃居为全省先进行列的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国家重点中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实现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跨越式发展。

  岳阳市中医院人用励精图治,大医精诚的行动,开创了一条传递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华国粹的腾飞之路。

  夯基础优环境 而今迈步从头越

  曾几何时,岳阳市中医院只是一家偏安于洞庭湖边一角,名不见经传的三流医院。场地窄,环境差,底子薄,技术弱,中医院步履维艰,在突飞猛进的社会发展潮流中,已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面对困境,是因循守旧,还是大胆变革?

  穷则变,变则通。2005年岳阳市中医院决策者,顺应市政府沿湖风光带二期建设项目,乘势而上,作出了医院整体搬迁,先拆后建,背水一战,打造一座现代化中医院的决断。然而,面对的是仅有1500万元拆迁费,医院业务收入不足2000万元的家底,且多家银行关闭了向医院贷款大门的困境,要建造一家软硬件配套、预算达1个多亿的现代化中医院,其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这些困难,中医院的每个人都在掉眼泪,痛得揪心。”性格刚毅的向明波院长说:“眼泪在流,心里在痛,但是咬牙也要扛起来。”

  从此医院班子把办公室搬到了工地上,工作日志里再也没有过休息日。没日没夜地跑各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融资、争资、立项;紧急关头,多次午夜召集会议研究对策。一分钱掰成两瓣花,厘毫用在刀刃上……一次次濒临绝境,又一次次化险为夷。这其中,既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更离不开中医院人坚持不懈、艰苦创业的精神。

  天道酬勤。历经3年的艰苦奋斗,新院落成。紧接着核磁、美国GE128层CT、大C臂、直线加速器、腹腔镜等一大批现代化的诊疗设备在医院落户。2008年11月,一座气势恢宏、环境优雅,设计先进、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数控智能的门诊住院综合大楼正式投入运行。2011年,又仅用5个月时间,建成了一栋6000多平方米的住院楼。其速度之快创造了省内医院建设史上之最。目前,设计28层,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中医骨伤大楼又将破土动工。

  古人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人感叹,岳阳市中医院3年打通了一条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然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蜀道,凝结着岳阳市中医院人励精图治、敢于担当的精神。

  兴文化树理念 春风化雨润无声

  走进岳阳市中医院,栩栩如生的华佗铜像、中医文化长廊让你注足,建筑群上“仁和楼”“仁信楼”的标注让你沉思。仁者爱人,信者以诚,和者天人合一,无不熔铸了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每一个脚印。在岳阳市中医院,人本理念渗透在医院的每一个角落,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和勤精实”的院训,“兼容中西医精华,创造健康快乐”的办院宗旨,“以人为本,关爱健康,中西并重,阳光医疗”的院风。医院文化犹如春风扑面,引导着每一位员工的一言一行。

  2013年春节期间,一位60多岁的患者由120接到岳阳市中医院脑病科。“当时患者深度昏迷、瞳孔散大、呼吸衰竭,没有一个亲人,没有一分钱,不知姓啥名谁,是一个‘三无’病人。”脑病科主任单万平回忆道。我们没有丝毫迟疑,本着救人第一的原则,全力开展救治。老人从刚进来的深度昏迷、面黄肌瘦到长得白白胖胖,100多个日日夜夜,帮他擦拭身体、处理大小便、刷牙、修指甲、喂饭等等,都是中医院脑病科“灵芝草”护理团队的护士们一手包办。8万余元的医疗费不仅没出一分,科室里的医务人员还主动为其捐款7000多元,承担了他的生活费用。老人康复后,又专程派车将他送回老家——咸宁通山县。

  “医术高超”、“妙手仁心”、“华佗再世”……在单万平的办公室挂满了患者或家属送来的锦旗。“对我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面旗帜那么简单,这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单万平指着一面面锦旗说:“患者家属的一句感谢是我们行医路上最大的满足和前进的动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格言,以人为本、廉洁行医、诚信服务的行医理念,如和风细雨,在这里化成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年医院收到锦旗153面,感谢信132封,镜匾13副,拒收红包59人次,共计31200元,患者回访满意率保持在99.3%以上。医院被评为全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岳阳市反腐倡廉工作先进集体。

  创特色上水平 咬定青山不放松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先进而独具特色的医疗技术是岳阳市中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坚实基础。

  2012年底,97岁高龄的汪老太太上厕所时不慎摔倒,经检查诊断为右侧股骨粗隆间及股骨颈基底部粉碎性骨折。几家医院都说老人年事已高,不好治疗,只能回家静养。岳阳市中医院骨伤科接诊后,科主任黄会保会同陶志余、陈辉明等专家立即会诊,大胆确定了全髋关节置换、辅以张氏正骨特色药物治疗的方案。手术圆满成功,不久,老人自己拄拐出院了。黄会保自豪地说:“这一病例的成功治疗,我们突破了髋关节置换的超高龄禁区,体现了张氏正骨流派传统与现代骨伤技术有机结合的特色。”这是实力的证明。现如今,岳阳市中医院张氏正骨术历经5代弟子的传承和发展,在2012年确立为全国十三大中医骨伤流派之一。

  “患者到医院,最看重的是医院的专科特色和临床疗效。”蒋学余教授是医院针灸推拿学科学术带头人,2005年设立针灸推拿专科,堪称全省中医院中最早设立的特色专科。医院以少有的大手笔,高起点,做精、做强、做大这一专科。该科现有门诊用房2000多平方米,住院病房6000多平方米,拥有病床200余张,日门诊量达到300人次以上,年出院3000余人次。位居全省同行业第一,被誉为“三湘第一科”。2011年建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012年列为全国八大针灸推拿重点临床学科之一。2013年又被评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重点专科。

  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正是岳阳市中医院矢志不渝抓特色专科建设,提升技术水平的真实写照。近几年来,医院积极培植、发展临床科室特色,临床医技科室由24个发展到了55个。骨伤科列为国家级学术流派传承建设科室,肿瘤、糖尿病、推拿、治未病科列为国家重点专科,颈肩腰腿痛科建成省级重点专科。肛肠、血液、肺病、肾病、风湿病等12科室列为岳阳重点专科。骨伤、肿瘤、脑病、肾病、血液病等多项中西结合治疗技术达到国内省内先进水平,放射介入治疗、腔镜技术、显微微创手术、急危重症抢救监护治疗、康复等一大批高、难、新技术项目,无论是检查诊断,还是治疗抢救,都已成为湘北地区的品牌。

  筑平台引人才  百花争艳竞风流

  医院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决定一切的因素。没有人才,光有漂亮的房子、先进的设备,不顶用。要让人才在我院如鱼得水。”向明波院长的话,道出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兴院、人才强院”是岳阳市中医院发展的重要战略,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医院不遗余力地构建了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机制,走出了一条育人与引人并举,创新与用新并重,人才队伍持续优化的发展之路。

  两年前,从长沙“转会”市中医院的王漕河教授,看中的正是这里的学术氛围和用人环境。拥有1毫米穿刺针、带血管骨瓣移植等国内骨科三项“垄断技术”的他,很快成为医院骨伤三科的学科带头人。中医院近年还引进了一批像王漕河这样身怀“绝技”的业内知名专家,如陶志余、单万平、蔡超群、冷祝强、李军象、李国栋等。在院内,通过选拔进修、“上送下派”、定期讲座、三基培训等严格的继续教育,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人才。如尚品洁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熊林波成为岳阳市名中医,沈智理成长为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张正元、余绍清、黄会保、颜国富、将学余、邹国军均成为了胃肠、心血管、骨伤、糖尿病、推拿、肛肠等各领域的专家。

  百花争艳满园春。目前岳阳市中医院已建成了一支拥有主任医师52名,副主任医师106名,博士3名,硕士研究生93名,湖南中医药大学聘任专家35名,硕士生导师21名,专业技术人员达85%,专业结构、梯队结构、年龄结构配置合理的人才队伍。岳阳市中医院的人才战略为医院跨越发展结出了累累硕果。

  中国梦,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承载着无数人健康梦的岳阳市中医院,将会以崭新的姿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励精图治,继往开来,勇往直前!

上一篇:张长恩 医术高超治难症

下一篇:脑病针灸部与传统中医

tags: 中医

返回首页

相关

热门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