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医药资讯>正文

中医用中医术语 用中医理论方法

2014-10-18 11:22:23

  有位慢性病患者专门到某中医院找老中医看病。老中医把脉、看舌象后,却用西医理论给患者解释病情。这位患者说,真不知道自己看的中医还是西医。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只有对证治疗才能达到最佳疗效。而疾病的本质和属性,也往往通过“证”的形式表现。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发展趋势,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此外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根据同一疾病出现的不同证型,不同疾病出现同样证型,还会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达到“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与西医诊治更多借助现代检查设备相比,中医诊疗更具人性化、哲学观、思辨性。

  中西医学是两种不同理论的医学体系,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门诊中常见到有些“现代中医”认为使用中医术语患者听不明白,过分向西医理论、诊断、治疗方面靠拢,总以为用现代医学理论解释,患者可能会更加信任自己,开口便讲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殊不知,患者是来看中医的,这样一来患者对医者的信任度反而降低。当然,笔者不反对使用西医理论名词,也不反对借鉴现代医学的长处,但别忘了纯熟地道的中医理论才是中医的“拿手好戏”。

  中医药博大精深,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生生不息。老百姓不仅喜欢看喜欢用,更听得明白。对中医效果的认同,更多的是对中医文化、中医术语、中医诊疗过程、中医疗效以及中草药功效的认同。

  中医不能忘了自己的根本,更不能迷失发展方向。中医只有使用中医的术语,用中医的理论方法,患者才会信任你,自然会“门庭若市”。如果中医师自己都不讲中医术语,过分追求中医西医化,不仅自己会迷失专业方向,说话没底气,疗效打折扣,门庭冷落,如果长此以往更不利于中医发展。(作者单位为宁夏中医研究院)

 

  由于管理机制体制问题,某些医院的“药占比”并没有发挥顶层设计作用,尤其是在中医院,“药占比”已逐渐成为中医发展的“绊脚石”,使中医举步维艰。

  某些医院降低“药占比”不外是减少用药量和扩大增加检查治疗量,这几乎成了综合医院的惯用“伎俩”。可对中医院来说,此举并非良策,反而制约和影响着中医发展。

  业内人士均知,在现实中,中医与西医、中医院与综合医院有巨大、明显的区别,中医院病人大多是经西医检查治疗效果不佳转来的慢性病人,或无法准确诊断的病例,而对这些病人的治疗,传统正规的中医是用传统中药方剂、针灸等手段进行治疗,很少再使用西药治疗,这也正是许多求诊中医患者的心愿。同时,来求诊中医的患者多数在综合医院已做了必要的医疗检查,而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项目收费价格较低。这样,中医院“药占比”居高不下,考核难以过关。也因此出现部分中医院重西轻中,以西为主,中医为辅,甚至通过高精设备投入,获取高额收入,直接影响了中医的进步发展。

  笔者认为,“药占比”既要为患者服务,也要考虑医疗发展需要。中医院中医药服务有它的传统特点特色,不能因要适应西医管理模式而淡化,不能因“药占比”让传统中医药变味,否则势必影响甚至阻挡中医药的发展。

  笔者认为,应取消中医院的“药占比”考核,让中医院在突出中医药特色上做文章、谋发展、求进步,也只有这样,中医发展才能有后劲,有底蕴,有实力。

上一篇:医者仁心仁术 应时刻为患者着想

下一篇:大中药产业正在逐渐成形

tags: 中医

返回首页

相关

热门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