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功能的正常运行与脾土相关 五行克中有用,如火之炎炽,得水克而成既济之功;金之顽钝,得火克而成锻炼之器;木之曲直,得金克而成削之材;土之旷墁,得木克而见发生之化;水之泛滥,得土克而成堤障之用。肾主骨生髓,属中医“水”系统,其功用的发挥与脾土具有相关性。《素问·痿论》云:“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宗筋的润养有赖太阴阳明,有赖脾胃。同理,宗筋的束骨功能亦有赖于脾胃。什么是束骨呢?束骨其实就是对骨属系统的约束或束缚。这就说明了脊柱功能的正常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脾相关。
土病及水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俞者,应也。这是说中央土病在脾,而其反应却在脊柱。王冰对此释云:“以脊应土,言居中尔。”脊柱本为骨属系统,何以言其应在土呢?这里有两层涵义:其一,因为脊柱居于人体中央,恰与土位中央相应,以所居之位相当,故言脊应土也,此亦《素问·太阴阳明论》所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其二,脊为骨属,骨之合肾也。《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故脊之主者,亦为脾也。《素问·痿论》云:“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变多以肌肉和韧带的改变为先导。椎间盘髓核生理位置的偏离,则为椎间盘突出症。在其位则不病,失其位则病。而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这个偏离呢?这显然与“治中央”的这个机制失调有关。土病则宗筋失养,致宗筋的束骨功能散失。上述的这个脊柱骨属系统为什么会发生病变?为什么会发生错位和椎间盘突出?实际上,就是失去了上述的这个约束或束缚及失养。
椎间盘髓核与脾土关系 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已变性的髓核组织由纤维环软弱处或破裂处突出,即髓核部分突破纤维环或软骨终板的约束向不同方向突出,突出的椎间盘造成神经根、硬膜囊、脊髓等部位的直接压迫或炎性刺激,引起以局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损害为主的症状与体征,纤维环损伤本身也可引起疼痛。现代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基于椎间盘退变基础上的综合征,而椎间盘退变是基于椎间盘缺乏营养,即缺乏血液供应。近来有学者从性状成分、分布位置、生理作用以及代谢方面对髓核在中医学中的归属进行重新认识、定位,认为髓核归属于祖国医学“液”的范畴。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液态物质(除血液外)的总称,其中液性状黏稠,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之间(为纤维环和软骨板包绕并与之构成椎间盘,位于上下椎体之间),流注于骨节,对骨节起润滑及缓冲作用。脾主津液、生血乃后天之本。故知髓核与脾土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