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患椎动脉型颈椎病,颈项胀痛,间断性头晕,以颈项前屈位时症状明显。此乃寒凝血瘀、太阳经输不利。予针刺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灸背部振奋阳气、温散寒凝,改善大脑供血量;推拿可松解项部肌肉,调整脊柱顺应性,再加颈舒汤活血化瘀,散寒通络。本案重在借颈舒汤针对其病机“寒、瘀、痰、虚”有的放矢,治变而施。
管某某,女,60岁,退休干部,重庆渝中人氏。2011年2月28日初诊。
患者因“颈项反复疼痛数年,加重伴间断性头晕2月”就诊。其既往长期伏案工作疏于锻炼而出现项背部酸强疼痛,运动后可缓解,因症状反复且轻微未引起重视。2月前因受凉而出现颈项疼痛加重,伴间断性头晕,经多家医院诊治无效。症见颈项胀痛,伴间断性头晕,尤其以颈项前屈位时项痛、头晕明显,左右旋转及后仰颈项无碍,饮食可,睡眠较差,易醒,小便调,大便微结,舌淡红,苔白,脉紧涩。查:面色晦暗,唇色暗红。项肌较紧张,C4~ C6、T2~T4棘突旁压痛(++),低头位可引出眩晕感,椎间孔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CR:颈椎生理弧度变直且稍反向,颈椎退行性改变。
此患者为老年女性,由于长期伏案工作致项背筋肉劳损、气血不和,则项背反复疼痛,虽运动后筋骨舒畅、气血和调,疼痛减缓,但久病不治,结而成瘀,是为伏因。2月前,重庆地区天寒气冻,易伤人阳气,太阳经乃寒水之经,易受寒困,则项背痛甚,寒瘀相合,气血难以上头濡养清空则头昏;阳气者,其性向上、舒展、外越,运动时与之相符则症状不显,若与之相背则症状加重,故低头(向内、向下)时项痛、头晕明显。
西医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诊断:项痹病。
此乃寒凝血瘀、太阳经输不利。治当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予针刺风池、风府、颈百劳,先泻后补,得气后电针密波刺激20分钟。艾盒灸上背部各20分钟。以轻手法放松颈项、肩背肌肉,采用卧位牵引旋转法及坐位端提法改善下颈段、上胸段疼痛现象。另予颈舒汤加减内服。
处方:葛根18克,桂枝12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当归9克,狗脊12克,黄芪15克,细辛6克,川芎6克,全蝎粉3克(装胶囊吞服),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3月5日):诉颈项疼痛及眩晕感明显缓解,低头位未再引出颈痛、眩晕加重现象。但较长时间久坐后仍可引出颈项酸软不适感。舌淡红,苔白,脉细,有力。颈项肌肉放松,未引出明确压痛及放射痛,体位眩晕试验(-)。因其不喜中药口味而停之,仅予推拿法继续巩固治疗。
三诊(3月25日):诉颈项疼痛、眩晕消除,久坐及运动均无复发。嘱其避免久坐伏案,可适当从事颈项、上肢功能锻炼。随访6月未曾复发。
按:项痹病即西医颈椎病,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中老年人颈椎多存在退行性改变,但多数人并不会出现颈项疼痛、眩晕、肢麻等临床表现,或表现出轻微颈项不适,休息后即可消除,这与人的代偿功能有关。但这种退行性改变可理解为“瘀血”内结,只不过“瘀结”程度尚不能诱发临床症状而已。临床中出现症状的患者多数存在诱因而发,或外感寒邪、或颈部外伤、或过度疲劳。故在《灵枢·大惑论》中便有记载“血中于项,因逢其身虚而作脑转耳鸣”。此间的“虚”应理解为正气虚。
该例即因寒而作,寒瘀内结,太阳经络不通,遂见颈痛、眩晕。针刺风池、风府、颈百劳能祛风散寒、活血通络。背者,胸之府也,胸背为上焦乃阳气最旺之部位,灸之可振奋阳气、温散寒凝、活血通络,现代实验也证实当背部加热时可明显改善大脑供血量,从而减轻眩晕之症。推拿能进一步放松颈项部肌肉、调整脊柱顺应性、改善脊柱生理弧度,尤其卧位牵引旋转法可针对下颈段脊柱进行整脊,而坐位端提法可针对上胸段脊柱进行整脊治疗。
颈舒汤是郭剑华针对颈椎病共同病机“寒、瘀、痰、虚”所设之方,由葛根、当归、桂枝、白术、黄芪、狗脊、茯苓、白芍、全蝎、炙甘草等10味药物组成,因其未见痰湿之证,故去白术、茯苓二味,加入细辛、川芎以代之。方中葛根为君药,以活血通络、生津润筋;桂枝、黄芪共为臣药,以益气通阳、活血通脉;当归养血活血,白芍柔筋缓急,细辛温经通络,川芎活血行气、狗脊强筋壮骨,全虫搜剔经络,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活血化瘀、散寒通络之效。
《医宗金鉴》云:“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未畅……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故在二诊时当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后,仅于推拿之法即可消除残症。加之患者学会如何调理生活,其颈椎病自当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