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小说 > 古代的医生 古代的医生之十四--张景岳

古代的医生之十四--张景岳(6)

书名:《古代的医生》  作者:罗大伦

张景岳从学医开始,就养成了做笔记的好习惯,他在学习 《黄帝内经》的时候,每看到一句话,自己有心得的,就记录下来,做成笔记(真是一块搞科研的好料子啊),结果积累得时间长了,竟然发现,其实根本就不用摘 录了,《内经》里面的每句话似乎都有可以研究的余地,干脆,就本《内经》从头给研究一遍得了,就这样,张景岳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内经》里面的内容给分了 类,然后对其进行了注释和发挥,最后写成了一本近八十万字的书,名字叫《类经》,后来,这本书成为了学习《黄帝内经》的有力工具,清朝的太医院里学习《黄 帝内经》的教材就是《类经》,而且,御医的考试还从里面出题呢。

 

这书的写作从张景岳在北京的时候就开始了,在回到了家乡以后,于公元1624年,也就是他六十二岁那年,拿去出版了。

至于写作时间,全是张景岳在到处诊病之余的空余时间,他 自己说:每天的应酬太多了,而且是自己一个人写,没有办法,这一个一个字都要一笔一划地写出来,只有拼命地挤时间,在空余的时间里慢慢地写出来的(一言一 字,偷隙毫端)。然后又是不断地修改,总之各位现在看到这八十万字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人家是在患者站排来看病的情况下写的,什么是呕心沥血?这就是。

修改了好多遍以后,张景岳还是很不自信,犹豫着是否现在拿去出版,这个时候,一位朋友的劝说使得他下定了决心。

这位朋友姓叶,叫叶秉敬,是个进士,官至湖广按察司副使 等官职,他比张景岳年龄小点儿,我们得说说他们是怎么认识的,原来,这位叶同志是张景岳的患者,由于当年考科举,特别的劳累,结果患了慢性腹泻,就是总是 闹肚子,吃不好就闹,这个病折磨他有二十来年,怎么都没有治好(大家当时都给他清热解毒来着),后来见到了张景岳,张景岳就告诉他:“叶老弟啊,你这个不 是有热啊,你这是命门之火不足啊,要补肾才能治疗好。”

于是,就开了方子,其中有人参、白术、肉桂、附子等药,来培补命门之火,当时小叶同志服用这个药是顶着压力的,因为周围的医生一看,全都嘲笑,说:泻肚子明明是有热吗,不吃点黄连素怎么能好呢?没听说过用人参附子来治闹肚子的。

还好,我们的小叶同志顶住了压力,坚持服药,居然一下就服用了五年(我晕,这位的毅力也太强了吧),结果是,不但闹肚子彻底地好了,而且身体原来的一些虚弱的症状也全没了,居然变得很是健康。

从此,小叶同志对张景岳是十分地佩服,没事儿也常来到张景岳家串门,谈论一下《黄帝内经》什么的。

给小叶治闹肚子那年是公元1603年,那年张景岳刚从朝鲜战场上退下来没几年,自己也刚刚把自己的酒泻给治好,所以对慢性腹泻这个病很有心得,给小叶同志治疗得也很顺手。

后来,小叶同志不断地做官,成为了叶大人,被派去河南做 河南学政,估计是相当于现在的教委主任一类的官,这个时候,叶大人的母亲病了,我们现在不知道是什么病,但是估计很重,因为叶大人很着急,把张景岳从北京 接到了河南的汴梁,给自己的母亲治病,他自己说,张景岳的治疗让母亲多活了八年(延寿者八载)。在这个时候,张景岳就已经开始在诊病的空余时间里写《类 经》了。

再后来,叶大人因为什么原因,从官职上退下来,回到家里赋闲,这时张景岳也已经回到了绍兴,他已经把《类经》写完了,由于想见到老朋友,张景岳就跋涉来到叶秉敬的家乡,两个人相会于峥嵘山下,彻夜长谈,然后,张景岳还把自己写的《类经》给叶秉敬看了。

老叶同志看了以后,大为赞叹,欢喜不已,马上就劝张景岳立刻拿去出版,但是张景岳还是有点犹豫,觉得能行吗?现在读者都喜欢看盗墓类的书,对学术的能接受吗?

叶秉敬很是鼓励张景岳,他说的话很是严重,他说张景岳的《类经》像是太阳,其他注释《内经》的书像是星星,这太阳一出,您星星的亮光就显示不出来了,张景岳一听也很高兴,于是就请叶秉敬给写了序,然后叶秉敬还掏了银子,交给出版社买了版号,雇人给刻印出版了。

各位从这个事情里发现了什么?其实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张景岳行医虽然有那么大的名气,虽然患者那么多,但是并没有攒下多少银子,连出版个书的钱都掏不出来。

古代的医生有银子多的,比如后来清朝的孟河马培之,擅长 外科,给慈禧看病以后,回家名气大振,靠行医成为了巨富,但是张景岳显然不是这样的,他后来的《景岳全书》还是他的外孙子背着稿件,东跑西颠,最后跑到了 广东,才终于找到了赞助的人,给刊印了,否则差点儿白写了,可见他也没有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钱。

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几百万字的着作,这些着作,在中医的历史上地位重要,以至于我后来发现,如果你研究一个什么病,你从古代开始往后找文献,最后几乎一定会看到张景岳这里,你绕不过去,这实在是因为他对中医理论的论述太全面了。

张景岳自个儿从来没有说过,自己这一生如何如何的,我们没有看到他描述自己的字句,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不去写他的为人。

他的为人,我们从他的这些行为里就看出来了。

一个人,看了一辈子的病,却给自己和后人没有留下什么钱财,留下的只有几百万字的着作,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凭心而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断病如断案

 

绍兴的山水是美丽的,告别了北京污染的空气,和拥挤的交通,张景岳在故乡的山水里感到了无比的舒适,绍兴风景如画,有陆游题过字的沈园,有王羲之涮过笔的鹅池,碧水修竹,简直人间天堂一样。

但是,张景岳是没有功夫欣赏这些的,他的时间都用来诊病和写书,在写完了《类经》之后,张景岳又在诊病之余,开始着手写另外一个大部头——《景岳全书》。

这本书的篇幅实在是太大了,近一百万字,张景岳是一边诊病一边写,一直写到了二十年后自己去世,真可谓是“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可以这么说,这本书基本上就是张景岳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写的。

那么,《景岳全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全书,张景岳把自己研究过的病,都 给仔细地论述了一遍,各位,您要知道,如果能把这些内容写一遍就已经不容易了,一百万字,光抄就可以让人抄得吐血了,何况,这里面张景岳是处处都有发挥, 其中很多发挥十分精辟,现在中医理论的好多内容都是人家张景岳这个时候给琢磨出来的。

我们来随便拿出个病来,看看张景岳是如何论述的吧。

 

比如,这个便秘,您可别小瞧了这个便秘,真是让很多人痛 苦不堪啊,人家张景岳天天治病,这个问题当然也发现了,而且,眼看着满街都贴满了来自吐番的秘方排油减肥茶,这让张景岳很是担忧,既然那么多病都给论述 了,那么这个便秘自己很有心得,就也给论述一下吧!于是,张景岳就在《景岳全书》第三十四卷天集里面,论述了“秘结”这个病。

上来,张景岳先列举了《黄帝内经》的论述,这部份叫《经义》,一共十条,人家张景岳看《内经》看得细致,笔记做得好,现在他立刻就把《内经》里的相关内容都给摘出来了,一目了然。

然后,下面就是张景岳自己的论述了,这部份叫《论证》, 意思是把这个证给讲一遍,他在这里上来就说:古代把便秘分为虚秘、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这分法也太多了?烦不烦啊,你临床中光想这些名字都要半 天,最要命的是很容易搞错,我认为,干脆就简单地分为阳结、阴结两大类就完了,那些所谓的分法,其实都包括在我的这种阴阳分法中了。

其实,这是一种简便的识别方法,可以减少辨证时错误的发生率。

接下来的部份是《论治》,在这部份里,张景岳详细地讲述了是如何把各种便秘直接给按照阴阳两部份给分类的。

这部份论述得比较细致,各位有兴趣的可以参看该书。

再接下来的部份是《述古》,这部份里,张景岳把古代各位医家的论述都给摘录了下来,这就等于把各位老大都给找来开了个座谈会,与会者有我们比较熟悉的李东垣、朱丹溪、薛立斋等同志,都是我们的老熟人,相信各位看着也分外的亲切。

然后,张景岳同志就在座谈会上,汇报了自己新近治疗的两个医案,一个是阳结,一个是阴结,非常遗憾,那个时候张景岳还不知道如何对医案进行严谨的统计学处理,所以只能做为个案来汇报,各位迷信统计学的同志们只能凑合着听了。

 

首先这一个患者是个少年,这位总是喜欢喝两盅,不是一般的黄酒,而是“火酒”(估计是烧酒一类的),这一年,夏天的时候,这位经常是喝得烂醉,然后就在露天地里睡觉(估计是蚊子都不敢叮了,一吸一口酒,基本没血),夜里风凉了也不怕,那叫一个豪放。

但是时间一长,忽然有一天,就患上了病,是大小便都不通了,憋得自己无比的难受。

这是个很危急的病,少年的家里人马上就把张景岳给请来了,当张景岳看到少年如此情景的时候,愣了片刻,他仿佛是看到了自己青年时和那些游侠在一起的日子,不禁叹了口气:唉,小同志,和我年轻的时候很象嘛!

然后,低下头来给这个少年诊脉察舌,这时,张景岳就发现了,您别看这位是在凉地里露天睡觉患的病,但是他可不是一个寒证,而是个大热之证,您看他的舌苔那份黄的,再看看这脉,也是大的,所以这是阳结,必须使用苦寒之药。

于是,张景岳就开了大承气汤,其中大黄用了五钱,也就是现在的十五克,结果呢?是毫无反应,这连张景岳都奇怪,这怎么“如石投水”呢?但是再奇怪也得泻啊,于是就又用了神佑丸和通导之法等,也没有通。

这个时候,有的人就觉得是不是张景岳诊断错了啊?该不是受凉了吧?但是张景岳再次诊断后,认为没有错误,种种热象表明,这就是一个阳结,所以,就又开了方子,还是大承气汤,但是生大黄用到了二两!又加入了猪牙皂角二钱,煎服。

药是黄昏的时候服下去的,到了四鼓时分,就开始泻了,在大便泻了以后,小便也开始通了,然后,这个病慢慢地就好了。

各位,这里面的大黄的使用可是有说道的,您到药店去,这 个大黄的炮制品种有好多种,有生大黄,有酒炒大黄,有醋制大黄,有熟大黄(酒蒸)等品种,这些品种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各位可别以为大黄就能泻下,这些品种 里面,生大黄的泻下力量最大,对于热结之证,那是有夺关斩将之力,所以被成为药中的“将军”;而熟大黄的泻下力量就平缓得多了,而着重于泻火解毒的作用; 酒大黄的作用是借助于酒的力量使得药性上行,对于口舌生疮、目赤咽肿等等上焦实热证的效果很好;而醋制的大黄则除了泻热之外,活血化瘀的力量更强。

这些制品里面,如果真的需要清泻大肠之热的话,还是以生 大黄为主,对于体弱者,就可以适当地用熟大黄,而且各位要注意的是,对于大黄的反应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两三克就泻了,有的人却几十克都不泻,还要加 到上百克才泻(当然,这样的人非常的少),所以这个大黄是要试验着用的,我给患者开大黄的时候,都是在药方上标注“单包后下”,因为你可以自己掌握,这次 用得多了,泻了,下次就可以少放锅里一点,而且后下还有个好处,就是大黄的有效物质如果久煎,就会被破坏,所以熬时间长也就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了,如果想要 泻下的话,就要在药快要熬好的时候,后下进去。

张景岳对这次治疗的评论是:“此所谓盘根错节,有非斧斤不可者,即此之类。若优柔不断,鲜不害矣。”

 

另外一位是朱翰林家的老太太,这位老人家已经年近七旬 了,在五月份的时候,偶然摔了个跟头,然后就开始感觉身上忽冷忽热(偶因一跌,即致寒热),请来好多的医生,大家一商量,认为这是阴虚有火,于是就合议开 了个方子,有生地、芍药、丹皮、黄芩、知母等药,各位可以看到了,这些药里清火的药多,大家一想,您不是发热吗?我用这个您的热总该清掉了吧?

可是非但没有效果,而且还更严重了,这时候找来了张景岳,张景岳诊得的脉象是:六脉无力,然后,张景岳观察了患者的症状,是头面、上身有热,但是却不想喝水,而且脚是冷的,一直冷到大腿那里。

各位,这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为什么上面发热,却不想喝水,然后下面却很冷呢?

这就跟破案是一样的,到底真凶是什么呢?

其实,要破案,必须要有好的分析手段和分析设备啊,这里,我们就推出张景岳的独门秘诀,就是张景岳的《十问篇》。

我们说过,张景岳这个人极其擅长中医诊断,为什么人家看 病就好啊?人家在诊断上下了大力气,他总结了很多诊断方面的经验,这些现在都是中医诊断学里的重要内容,中医看病,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其中的望 就是望诊,看体表的情况来判断疾病;闻以前是听,古时候的医家很重视声音,认为声音可以反应出疾病的状态,现在闻又加上了闻气味的内容;而问就是问诊了, 现在做医生的都会(有的中医就会这一个了);切就是切脉,古人把切放在四诊的最后,是提示各位医生要四诊合参,不要单靠一个号脉(现在的意思是不要单靠一 个问)。

但是就对于这样一个问诊,那里面的学问也是大极了,比如 人家张景岳总结的十问,总的口诀是:“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久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这里面每类 张景岳都总结出了如何判断的经验,所以很是实用,各位有兴趣的可以好好学习一下。

这就是破案的工具啊,比如这位朱家老太太,她上面有热, 却不想喝水,这是为什么呢?您看看张景岳写的十问中的问渴这一部份吧,他说:凡是病人,您问她渴不渴,她说渴,但是您又问她想喝水吗?她却回答不想喝水, 这就是她的体内并没有什么邪火了(虚火实火都算在内,全没有),这是真阴内亏,所以嘴里没有津液,这是口干,并不是真正的口渴啊。

有了这个判断,这个患者的身体基础我们就明白了,然后判 断这位老太太是感受了风寒之邪,就是有点感冒,本来这在一般人不是什么大事儿,但是她的阴虚的体质导致情况变得复杂,怎么办呢?张景岳开出了自己创立的理 阴煎这个方子,同时在方子里加入柴胡、人参,整个的方子就是:熟地、当归、炙甘草、干姜、肉桂、柴胡、人参。

理阴煎这个方子的结构是非常独特的,它主要治疗“脾肾中 虚”而“宜温润者”,实际上从方子来看,是治疗肾阴不足,同时肾阳也不足的,这种人整个的体能低下,此时感受了寒邪,是很难祛邪外出的,所以在补药里面加 入了柴胡,这是领邪外出的,张景岳说此时服下这个方子,阴气渐渐地充足了,也就有能力发汗了,这样寒邪很快就从汗解了,张景岳看来是经常用这个方子,他说 该方“神效不可尽述”,就是说效果非常的好,例子很多。

显然,这位老太太就是一个例子,这位服了两付,热就退了,每天可以喝粥两三碗,朱翰林很是高兴,还特意多给母亲盛了几勺,可是,很快就发现还有个问题,就是这位老太太已经有半个月不大便了,现在肚子开始胀了,这可怎么办啊?

看来朱翰林很有面子,在张景岳治疗的时候,其实还有很多医生都在旁边陪着呢,此时,大家开始发言了,都认为这是燥热之结,需要用清凉之药。

张景岳坚决不同意,他说:“脉象这么弱,这么大的年龄,脚又是这么冷,如果再清火,那她的正气就更伤了,《内经》说: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中医认为肾司二便)。正是说的这个问题啊!”

于是就在前面的药方里加入了姜和附子,把人参和当归的份量也加了一倍,结果,几付药大便就通了,肚子的胀满也消了,身体也恢复到了健康的状态。

各位医生看了,深深地感到佩服,纷纷表示要向老张同志学习,回去一定好好地抄写一下《十问篇》,以提高辨证水平。

 

其实,古代的中医一直也没有能力对人体的内部结构进行详 尽的了解,这是当时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但是,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对人体各种症状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结出了详尽的内容,并且按照自己的思路加以系统 化,这些知识对了解人体的功能是十分有用的,各位如果有时间,可以多看看古人的研究,也许会有所收获的。

上一篇:古代的医生之十四--张景岳(7)

下一篇:古代的医生之十四--张景岳(5)

《古代的医生》总目录

上下章节

相关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