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艾滋病传播呈快速增长的趋势,2001年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较2000年增长了58%;据估计,从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到2001年底,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累计已达85万人,其中病人数累计达20万人以上,现存活病人8-10万。另据初步统计,2002年上半年我国报告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比2001年同期增长了16.7%。虽然增长幅度有所下降,但估计累计感染总人数已增长到近100万。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就感染率而言,我国目前尚处于艾滋病低流行期,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绝对数很大,艾
滋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2001年底,包括中国在内的西太平洋地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为120万,其中我国居该地区第1位,同时居亚洲第4位和世界第17位。
据专家预测: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到2010年,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超过1000万人。
此外,在我国中部一些地区1995年前因不规范和非法采供血活动造成了艾滋病的传播。感染者多以村为单位呈高度聚集灶状分布,重点村庄供血浆人员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一般为10-20%,最高达60%。由于感染的时间和地域比较集中,根据艾滋病的发病规律,这些地区艾滋病集中的发病和死亡高峰正在出现,其中主要是青壮年人。
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经血和母婴三种方式传播。据分析,目前我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以经注射吸毒感染为主,占累计总数的68.0%,经采血(血浆)途径感染人数占9.7%。此外,经性接触途径感染人数占7.2%,血液和血制品感染占1.5%,母婴传播为0.2%,尚有13.4%传播途径不详。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听取有关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专题汇报并作出重要的决定。在1996年建立了“国务院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制度”,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为落实国务院印发的《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各有关部门、单位、社会团体及各地坚持预防为主,在严厉打击吸毒、贩毒、卖淫嫖娼的同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在疫情严重的地区建立了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从2001年起,中央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由原来的1500万元增加到1亿元。2001年国家投资12.5亿元国债,地方配套10亿元用于加强中西部地区的血站基础建设和设备投入,新建、改建血站、血库459个,对控制经采供血途径传播艾滋病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国家投资8亿元国债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加强防病的综合能力。国家组织了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国产化项目并纳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和重点技术改造国债专项资金项目;建立了治疗艾滋病药品进口注册及研制报批快速通道;批准了进口治疗艾滋病药物的免税;加快了药物国产化进程。
局部地区发生经采供血传播艾滋病流行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十分重视,中央领导同志作出了重要批示。地方政府加大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犯罪活动,取缔和惩治了一批非法采供血窝点和犯罪分子;建立和实施无偿献血制度,加强血站建设和血液质量管理。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防治艾滋病知识。卫生部领导多次率医疗队赴现场开展调查、救治和培训工作,并商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当地的救治工作。
国际组织和友好国家十分关心我国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了很大帮助。几年来,开展了与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欧盟等国际组织和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多边和双边合作项目,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的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近年来我国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我国目前艾滋病传播蔓延的危险因素仍较广泛存在,吸毒、卖淫嫖娼等丑恶行为在短期内难以根除,农村地区医源性传播也存在隐患,同时由于城乡流动人口的增多,也给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遏制艾滋病不断上升的趋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大防治工作的力度。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和其它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进行经常性宣传,使艾滋病防治知识不断得到普及。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根据艾滋病病毒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减少或杜绝艾滋病的传播。不断完善对艾滋病人关怀与治疗的服务体系,开展以治疗和关怀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推动各项防治措施在社区的实施。继续加强监测工作,准确地掌握我国艾滋病的疫情。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国家有关部门已将艾滋病防治研究列入国家重点科技研究项目。今后将重点加强安全输血、临床治疗、药物开发、疫苗研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同时积极探索中医和中西结合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