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大课题,凝练出 “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仁德”就是以仁爱为核心内容的道德品质;“仁术”就是以精诚为价值追求的知识技能;“仁人”就是以德术合一为目标的人的全面发展。
学校以“三仁”理念为先导,把“仁爱”思想融入大学生的血脉之中。随着杏林修身工程、农民健康百村工程、文化育人工程,教育、自我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逐步完善了“三横三纵”教育模式。通过建立国家级“精诚计划——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颁布《德育工作实施纲要》,撰写《杏林学子修身铭》,实行大学生素质拓展“八个一”工程,建立大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模块化体系等举措,对大学生的品德、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课程改革、教育活动载体进行整体设计,引导他们崇德、立德、施德、报德。
“修身自律存仁心,德术并举出英才。”脱颖而出的一批批师生,或丹心济苍生,助学自创业;或震区送温暖,奉献在一线;或教改开新路,精诚创模式;或扎根月亮山,苗乡育人才……这里有老一辈的传承示范,有壮年人的辛勤引导,有新一代的大胆创新,形成了一支支人才梯队。他们的为人、治学、行医之道,给人带来了震撼与感动。
孟景春与十七本存折
他是宅心仁厚、悬壶济世的苍生大医,一生救人无数;他是新中国《内经》学教育的“开疆者”,一生育人无数;他是淡泊名利、勤俭克己的老教授,一生助人无数。这位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中医事业,为学生、为学校、为学术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孟景春。
说起孟景春与17本存折的故事,不少人还记忆犹新。
那是2009年的一天,87岁的孟景春主动来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找到当时的院领导,说要捐20万元资助品学兼优的中医学子。当他把整整17本存折交到院领导手上的时候,在场的老师都红了眼眶。
大家知道,这17本存折是他一辈子省吃俭用、辛苦积攒的全部积蓄,其中最低的一本甚至只有一千元。学院和孟景春的子女一再劝他留一点钱养老,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最后,学院接受了这笔捐款,并按照老人的意愿,设立了一个奖学金。
在给奖学金命名的时候,学院又遇上了难题,那就是孟景春坚决不同意以他的名字命名,最终被命名为“树人奖”。这个奖项,彰显了孟景春立德树人的大医风范,表达了老一辈对培养青年“铁杆中医”的希望与期盼。
当时,孟景春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奖学金一定要用来奖励热爱中医、品德高尚的学生。他不求学生们有任何回报,只要求课余时间能跟他抄抄方,能早一点接触临床。奖学金设立5年来,已经有128人次受惠,但孟景春一次次拒绝师生们送给他的一点点心意,有时甚至只是一束鲜花。
了解孟景春的人都知道,老人至今仍住在汉中门老校区的教师楼里。他的生活极其简朴,家具陈旧简单,倒是书橱就占了一面墙。尽管他勤俭克己,却慈厚怀众,资助起学生来总是不遗余力。早在上世纪80年代起,孟景春就给家庭贫困而勤奋好学的学生每月补贴生活费。
前几年,基础医学院2008级毕业生孙龙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苦恼,萌生了自己开一家中医诊所的念头,却又力不能及。孟景春得知此事,非常支持孙龙自主创业的想法。
听说孙龙创业资金紧缺,孟景春翻箱倒柜把多年出国访问交流时留存的一些外币找了出来,全部兑换成人民币,凑了一万元现金交到孙龙手上。因为当时他的积蓄已全部用于设立“树人奖”。
孙龙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问孟景春:“如果我开诊所,您愿意来坐诊吗?”没想到,孟景春一口答应下来,说,“只要你开,我就过来!”
孙龙诊所位置偏远,离孟景春的住所有20公里的距离。为减轻学生负担,每次他都是自己打车前往,后来学生找了车接送,他还坚持要支付车费。在孟景春的坐镇下,几年下来,孙龙的中医诊所在南京仙林地区已是小有名气。
可以说,孟景春把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全部融入了对学生的关怀和殷殷厚望之中,凡是接受过孟景春帮助的每一位学生都是感怀在心。他们表示,要以孟爷爷为榜样,精研岐黄,悬壶济世,做一位“铁杆中医”。
链接
孟景春(1922-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内科学家,江苏省名中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基础部主任,兼任原卫生部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暨南京市中医学会副会长等。
废墟上的救灾小分队
“当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将义不容辞地放下一切,奉献出我的全部以及生命。” 2008年5月20日,南京中医药大学救灾小分队队员发出了这样的出征誓言。
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该校迅速组建了一支志愿者服务队,奔赴四川什邡灾区。在什邡市湔氐镇老龙居村,小分队搭好帐篷,临时医院开张了,灾民陆续前来就诊。
一个下午,时任基础医学院副书记的唐德才接诊了30余位灾民,开出中药处方21例,一刻也未得休息。陈丽霞老师带领阚小华、曹娟两位队员协助进行各项体检工作,还需负责咨询等工作。吴云川、杨挺老师在接诊过程中,发现大批湿疹病人、软组织损伤病人及部分骨折病人,并及时进行处理。
小分队行医的时候,大家都深深感谢着一位幕后的无名英雄,他就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老校长周仲瑛。临行前,周仲瑛为小分队开出了三件法宝:一是解毒防病香囊,是周仲瑛在2003年专门为预防“非典”而研发的,具有芳香辟秽、解毒防病的功效。另外两样法宝分别是疏风清肺颗粒和化浊和中颗粒,是周仲瑛专门开出药方由制药公司组织生产的。小分队带着这三件法宝,有效预防了灾区呼吸道疾病和胃肠道疾病的蔓延。
又是一天,小分队分组在灾区断壁残垣中一步步前行。大家深入到每家进行环境消毒,开展震后卫生健康知识宣讲,发放宣传单,同时,分发中药颗粒剂及香囊。两个多小时,两大箱1800包防病药,连同数百只香囊便发放一空。
在太乐村,3组队员共对6个村民小组的390户居民进行了防疫消杀,陈丽霞、曹娟、宋兵站等队员挨个帐篷配送中药1号方、2号方共计2200包,香囊750只,并进行震后卫生健康知识宣讲,发放宣传单。唐德才下到田边为村民诊疗20人次,黄爱国老师为14名孩子进行心理危机集体疏导。
他们返程路经洛水镇时,满目疮痍,到处是倒塌的房屋。洛水中学在此次地震中受灾最重,校舍遭到严重损坏,一座教学楼被夷为平地,有一百名中学生在地震中遇难。小分队成员在倒塌的教学楼前默哀三分钟,向遇难学生表示沉痛哀悼。
7天里,全体队员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共给湔氐镇三个村环境消杀1670户,赠送传染病预防颗粒剂2100剂(16200包),发放香囊3630个,接诊各种病人688例,其中用药269例、针灸推拿152例、心理疏导113例,健康体检及咨询154例。
“精诚班”走过那些年
“‘精,意为医术精湛;诚,意为医德高尚’我会牢牢记在心中。身在这个班,我想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实现 ‘精和诚’。”第一届“精诚班”学生陈清曾经这样谈“精诚”。
“精诚班”是怎么回事?南京中医药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文庠介绍,“精诚班”即“精诚计划”班。这是学校开展的“高等中医人才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的实验工作——“精诚计划”,并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建设项目。“精诚”二字源自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名言“大医精诚”,意在培养高尚品德与精湛医术统一的杰出中医师,它集中体现了学校“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
2008年9月, 120名中医学新生随机编为3个班,其中一班被命名为“精诚班”。时任“精诚班”班主任的王明强回忆,学生们在“精诚”理念的指导下,成绩提高很快,第三学期成为全校第一名。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取决于学风好,团结好。如杨柳是班里成绩较好的学生,考试前,他将自己的读书笔记整理出来并复印,发给全班同学复习,目的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他的感召下,全班都这样做,一直坚持到毕业,人人都取得好成绩。全班40人,考研上线27人,录取15人,录取率40%,列学校第一位。没有考研的学生,专业思想很牢固,都在医疗行业工作。
文庠说,那时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方法都在进行改革。具体做法是突破原有中医学课程划分法,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突破中医“三段式”教学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临床课程与临床实习一体化、科室轮转与名师传承一体化的“三化式”教学方式;突破校内教学管理制度与机制,对试验点实施“特区”管理,实现招生小班化、培养个性化、临床跟师化、管理特区化,培养具备研究未来中医学重大理论问题、跟踪未来疾病谱变化、掌握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潜质的复合型中医创新人才。
一位“精诚班”学生家长认为,学校自编教材《中医辨治学》,将基础、诊断、方剂都融合在一本书中,能加深理解,便于记忆。”另一位家长也说,“经过‘精诚班’培养,儿子从原来对中医一知半解到建立了中医思维,初步懂得了如何辨证论治。”
老师采用远程教学以及模拟临床教学,包揽各级奖学金的“精诚班”学生杨志军感到很新颖,也很直观。他说,老师根据直播内容进行总结,从理论到临床,强调辨证思维,一步步引导我们了解中医,相信中医,使用中医。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和拜师学习相结合的办法,学生也受益匪浅。“过去的一年是我蜕变的一年,同时也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去提高自己。”“精诚班”陈豪在大学最后一年取得多项成绩:从一名学生到选为班长,从班级名列前茅到获得国家奖学金;从入党积极分子到成为中共预备党员;从发表三篇论文到参与本科生导师的省级课题。
“服务社会,奉献爱心,使我投入到一项项的公益活动中去,学会了感恩社会;推己及人,薪火相传,则让我在帮助别人中感受到传承,在传承中体味到人生的责任与意义。”2010级“精诚班”学生吴黎明如是说。
月亮山上的无悔人生
月亮山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一座神秘的大山,千米以上的山峰有80余座,终年云雾缭绕。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在当地,月亮山是贫困的代名词,而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生陈晓明支教的污讲小学就位于月亮山的最深处。
2005年7月,24岁的陈晓明到这里支教。为期两年的志愿者服务期满后,他申请一辈子留在大山里教书;他学会了苗语,并娶了一名苗家姑娘为妻,已育有一女;他把户口从南京迁了过来,成为地道的山里人。
从繁华的大都市到一个近乎与世隔绝的偏僻山村,这个被称为“富二代”青年的抉择让包括父母亲友在内的人始终不理解,而陈晓明却说,“我一直把追求真理当做我人生的第一目标。”
毕业前,当同学们都在为留在南京努力奔波的时候,他看到了校园里招聘 “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海报,决心到最穷、最偏僻、最缺老师的地方支教。
第一站,他选择了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计划乡中学。很快,他又要求去最偏远的、更需要支持的污讲小学。这是什么地方?不通公路,全是山路,中途要穿越原始森林。陈晓明昔日的班主任曾走了7个小时的山路来看他,中途翻越了5座大山,趟过了两条河流。
在污讲小学,陈晓明每天与学生一起吃食堂,一天一块七毛钱,饭菜没有油星;住在一个不到十平方米的房间内,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两百本书,还有一台收音机。“我只想过最简单平凡的物质生活和最不简单的精神生活。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污讲小学有360名学生,包括校长在内有9位老师,陈晓明是唯一的本科生。校长老旺对陈晓明说:“月亮山靠你了。”此时,陈晓明懂得了责任与担当。
语言不通,陈晓明努力去学。一年时间,他学会了三种少数民族话。他自创的“苗族话、榕江话和普通话”三语教学方式,很快取得了明显效果。2008年底,陈晓明所带的班级,语文成绩由原来的全乡倒数第一上升到了全乡第一; 40多人升入初中;一个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在黔东南的报纸上发表了一篇作文。这是该乡第一个发表文章的人。
他还办夜校扫盲班,给青年农民上课,教他们一些科学种植养殖的基本知识和技术。3个月后,扫盲班55名学员有51人考试合格。
污讲小学所在的摆王村村长龙岩林说:“我们这个地方又穷又偏,外面没人愿意来。陈晓明给孩子们带来知识,也带来好运。因为他,孩子们有图书室了。他是山里孩子的福星。”
今年,污讲小学被撤并,陈晓明调到归柳小学任校长兼任教学。该校有223个学生,教职员工只有十几名。谈到未来的计划,陈晓明说,想辞去校长一职,专心做一名教师。朴实的话语,简单的生活,真实的想法,这就是陈晓明的无悔人生。
校园里有所模拟医院
夜晚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安宁而静谧,而第二临床医学院一楼大厅却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原来,江苏省第一所由大学生自主管理、自主运行的“朝阳模拟医院”就在这里。医院从“院长”到“护士”,全部是在校大学生。每周一到周五17:30至20:30,同学们可以在这里享受推拿、针灸、拔罐、美容。
“模拟医院创办于2006年,初衷只是想让同学们有个临床操作锻炼的实训基地。刚开始规模很小,后来因为治疗效果好且收费低,吸引很多同学前来就诊,慢慢地就成为现在这种模式。” 一位老师介绍。
走进模拟医院,看到这里共有针灸、推拿、美容及护理四个部门。推开针灸之门,几个“护士”正在办公桌前登记,诊疗床上,患者或躺或卧,身穿白大褂的“医生”有的在扎针,有的做灸疗。
“我腰不舒服,能帮我扎两针么?”南师大一名男生慕名而来。他脱了上衣,趴在床上。“是这儿疼吗?”南中医针灸推拿专业的大五女生高照,在男生腰背部按压着,询问他的感受。
找到了压痛点,开始下针了,只见一根1.5寸长的细针轻轻一扎,就进入了皮肤中,高照的手上下左右地摇动,“这是在提插捻转,寻找针感。”之后,高照又在男生膝部后方的委中穴上扎了两针。
“这叫腰背委中求”,她解释,这个办法出自“四总穴歌”,委中是四总穴中的一穴,凡腰背病症都可取委中穴治疗。
“扎完以后整个人就不想动了,很舒服。”男生享受地说。
新任模拟医院“院长”张建兰上大二时就来当针灸 “医生”了,如今已是研究生了。记得第一次为一位上下楼有困难的患者扎针,曾忐忑不安,手脚忙乱。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取手上痛点阿是穴给予治疗,并不断与患者交流沟通。结果,患者感觉好多了。这一次治疗给了她很大的信心。后来,她刻苦钻研,疗效突出,被患者评为“五星级医生”。
负责行政管理的副院长曹紫玄介绍,模拟医院不以盈利为目的,只向病人收取针灸针具、艾条等器材用具的成本费用。老师、同学颈椎有问题,只需3块钱就可以享受半小时的专业推拿。
怎么能成为这里的 “医生”呢?张建兰说,要经过报名、入院考试、实习、临床见习,最终才能成为准医生。为了确保安全,每天还有一位有执业医师资质的老师在现场指导。如学生扎针,老师一个个看,问你扎的是什么穴位,为什么要扎这个穴位,如何进行辨证的?并亲自示范,口传心授。像针灸研究室的王耀帅老师,不管是不是他值班,都过来看看。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为人师表的精神对自己影响很大。
每天傍晚五点半,“朝阳人”穿上了白大褂。从导医台前微笑的“护士”,到诊室里表情认真的“医生”,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为了自己的中医梦,正在践行着大医精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