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医药资讯>正文

记全国名老中医安徽中医药大学徐经世

2014-10-18 11:21:57

  “高官百姓,传诊千家,一样眉慈目善;难症风寒,调理百草,多能药到病除。”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经世老中医的书房里挂着这样一幅笔法遒劲的字,这是一位病人撰写所赠,是病家对徐经世的由衷赞扬,也是其医德医术的真实写照。

  徐经世年过八旬,从事中医临床60年,所接诊治疗过的病人数以万计。每每与病人谈及徐经世,莫不交口称赞,无不为他的德术与高风亮节所折服。    

  徐经世是公认的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全国第二、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工作指导老师。他从医60年,始终把解除病患、攻克顽疾视为己任;他淡泊名利,朴素节俭,博爱宽容,真诚旷达,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竭尽心力,其渊深的学识、博大的胸襟、儒雅的品格,犹如标尺度量着他的涵养和道德的高度,堪称一位德艺双馨的杏林大师。

  医术精湛 创新求精

  “我们要正确地运用理论知识,从病人实际着手,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己任,进一步深入研究,寻找有效方药,给病人以希望,医学道路永无止境,我们当孜孜以求。”

  徐经世出生于安徽巢湖一个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先辈用中医方法为患者解除痛苦,因而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祖父徐恕甫老中医的亲自指导下,开始阅读家中珍藏的大量中医学名著,对经典中的著名段落多能够朗朗上口,烂熟于胸。同时,他广泛涉猎历代有代表性的医学读物以及不同医学流派的专著,尤其推崇李东垣、叶天士等人学术思想,并反复阅读,用心领悟。

  由于徐经世中医理论基础扎实,对于前人丰富的临床经验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故临床诊治得心应手。尽管如此,徐经世依然重视现代医学知识的学习。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徐经世在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学习中医理论的同时,认真学习现代医学知识,掌握了现代医学基础理论,为徐经世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提供了不同于传统中医理论思维的模式与方法,丰富了运用中医药方法诊治疾病的内涵与手段,堪称中西兼收并蓄的典范。未及而立之年,其医术在当时安徽中医药界中青年队伍里已是出类拔萃,获前辈医家盛赞为“当代一般名医亦无以过之”。

  徐经世经常教导弟子在努力掌握中医理论基础的同时,要学习现代医学,丰富自己的理论,要学会运用两种不同医学理论体系的思维方法来认识疾病,辨证论治,不断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在60年的临床实践中,他不断地学习与总结,汲取新知识,融汇百家之言,体察世事人情,在学术上独树一帜,他提出“痹”非风论,“杂病治因在郁,其治在脾,调之在肝”的学术思想;从临床实践当中总结出“肝胆郁热 脾胃虚寒”这一病机理论,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发前人所未发;在癌症、急危重症等疑难病症的治疗上颇多创见,如他提出肿瘤术后治在“扶正安中”的思想,运用到临床上,取得了满意效果,门诊时常看到诸如食道癌、胃癌、原发性肝癌等患者通过徐经世精心诊治恢复健康十多年的病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徐经世就以善治疑难重症为同行及病患所称道。如今他已年过八旬,仍然对攻克疑难病症不懈努力着。如一少年罹患“普罗特斯综合征”,导致双下肢不对称性生长,患者父母跑遍了全国各大中西医院,都未曾找到有效治疗方法,只得采用西医外科手术治疗。患儿自4岁起就多次手术,痛苦不堪。当患儿父母从杂志上看到徐经世对疑难病症治疗的报道后,将希望全部寄托在这位未曾谋面的老中医身上。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全世界也仅仅有120多例,对其病因病理西医尚未明确,也没有任何确切治疗方法,中医更是从未有这样的病例记载,但是面对患儿父母那希冀的眼神,看着被疾病折磨的孩子,他毅然接受了挑战。

  由于国内外对于该病现代医学相关研究资料的不足,徐经世运用自身深厚的中医积淀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完全从中医的角度对该病初步诊断为“气阴两虚,肝肾不足,营养失衡,畸形发育”,并拟定了治法方药。他坦言“这是一种罕见疾病,我也从未接诊过这样的病例,也许我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有局限,但不能因此就放弃,我们仍然要正确地运用理论知识,从病人实际着手,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己任,进一步深入研究,寻找有效方药,给病人以希望,医学道路永无止境,我们当孜孜以求。”

  在他的对症治疗下,患者病情趋于稳定,生存质量有了明显改善。这种不断探索的治学态度正是他一直以来所坚守的,值得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学习。

  医德高尚 济世活人

  “医者,德行术之先,非有志于解黎民之疾苦,愈万家之病痛者,终不得医道之真,此学医之最为重者。为医而尚德,以病人之疾苦若己受,始能千方百计搜求愈病之法,久而行之,其术必日完备,于疑难病症尤有着力而出新意。”

  “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一艺而三善咸备。”这是清代华岫云为大医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所作的序言,徐经世将其奉为业医准则。他常说:“医者,德行术之先,非有志于解黎民之疾苦,愈万家之病痛者,终不得医道之真,此学医之最为重者。为医而尚德,以病人之疾苦若己受,始能千方百计搜求愈病之法,久而行之,其术必日完备,于疑难病症尤有着力而出新意。倘使行医仅仅为谋生计,持偶中之药或惜售之方以糊口,愈小恙而矜能,见疑难则推诿,其技必不能有所长进而渐衰。”

  徐经世如是说亦如此做,且数十年来奉行不辍。他坐诊于医院“名医堂”,由于他医技高超,医德高尚,求诊之人日益增多,常常是“一号难求”,很多患者都是慕名来自全国各地。因其年事已高,并患多种慢性疾病,为保证能够让他充分休息,医院特别限定挂号数量,每月限诊一百号。但为了让来诊患者尽可能早日解除病痛,加班加点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而且一坐就是四个多小时,他有膀胱结石病,是不能长时间坐着不动的,病情发作的时候,他从不告知任何人,而是自己悄悄地服点药物继续坚持门诊,从没因病请过一天假。长年的久坐久劳,使得他自己也是积劳成疾,高血压、颈椎病、胆囊结石等疾病时常困扰着他。

  超时工作对徐经世来讲已是“正常”,但无论时间早晚,对每个病人都是四诊合参,绝无半点敷衍。门诊大楼上最后一个关门的总是徐经世的诊室,冬天昼短夜长,很多时候门诊结束时已是华灯初上,繁星满天。在老伴病重的最后两年时间里,徐经世吃住在医院病房,白天上门诊,晚上陪老伴。不知情的病人竟为求医寻到病房,常惹得家人心生怨言。徐经世却说,既然病人能找到病房来,一定是病情严重,饱受折磨,不然谁也不会这么做,而且这是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怎么能让病人失望呢。所以徐经世常常是门诊日在“名医堂”坐诊,休息日在病房“义诊”,病人多时,一周7天没有一日的闲暇。

  徐经世治病,绝不因病人身份不同而有差别,无论何人,无论何病,等而视之,不推诿,不敷衍,皆尽心力而为,念念不忘行医以祛病救人为务,始终秉承药不尚多,简便廉效为准,药味多以十二味为数,常以和平中正之方,祛除疑难偏怪之疾。

  曾诊一出生仅月余的“先天肝内胆道闭锁”患儿,西医束手无策,求诊其他中医,也都因其年幼不耐药物而推辞,辗转寻至徐经世。当时患儿通体暗黄,腹胀如鼓,神志萎靡,情形十分危殆,见其家人希冀之情,徐经世于心不忍,细思良久,处一小方,药仅数味,嘱其打散敷脐,以减少口服药物对患儿的戕害。药后患儿周身黄疸竟逐渐消退,精神状态日渐好转,家属及门诊患者见之皆叹徐经世医技之神妙。

  一次徐经世回老家,在巢湖边偶遇一50多岁妇人,她见徐经世后竟难抑激动之情,挽着徐经世连称“恩人”,兴奋得如同孩子一般。原来30年前她因产后高热多日不退而致昏迷,西医已断为不治之症,因与徐经世同乡,家人抱最后一线希望连夜叩门求诊,徐经世当夜即前去会诊,仔细诊断后处以安宫牛黄丸两粒,令其家人连夜喂服,次日清晨病人即热减神清。后经调治,恢复如初,迄今30年,病家犹不忘徐经世再生之恩。类似病例在他行医60年中不胜枚举,为众多患者挽回了生命。

  徐经世门诊时常有人前来寻求中医保健,并告嘱医生处以名贵之品为用,在其看来,似乎药品价格越昂贵,养生保命作用越好。对待此等人,徐经世既不斥鄙薄无知,更不会依其所言唯贵重是用,而是平心静气且深入浅出地为他们讲解中医养生原理,直至他们明了,求诊者无不心悦诚服,满意而去。

  当下经济发展迅速,国民医疗保健意识逐渐增强,社会上各种中医养生堂馆林立。因徐经世医名广播,很多民营医疗机构欲高薪聘任,徐经世均婉言拒绝。一日与徐经世闲谈,论及此事,问其因由。徐经世笑答:“医者,以祛病疗疾为务,而非矜技恃能以邀财赀,业医治病,不仅是一种职业或谋生手段,而是一种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情,若是不能超出物欲名利的羁绊,如何能够以平常心对待患者,更不消说精诚至一地钻研医术了。若有愿真心传我医术经验以服务大众者,我定会不遗余力地教授。”

  培育后继 传承国粹

  他秉承“为往圣继绝学”的传承精神,将自己的毕生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继者,凡是跟随过徐经世的学生无一不对其无私教授而心存感激,医院里常常有医生及研究生前去门诊“偷师”。

  徐经世既是一位临床大家,还是一位优秀的中医教育家。他那种谆谆善诱、一丝不苟指导学生的方式,总让跟随他的学生们终身受益。对于有志于学习中医者,徐经世皆是来者不拒,丝毫没有门户之见,他秉承“为往圣继绝学”的传承精神,将自己的毕生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继者,凡是跟随过徐经世的学生无一不对其无私教授而心存感激,医院里常常有医生及研究生前去门诊“偷师”,徐经世都是一视同仁,在诊病之余悉心为他们讲解自己的临床经验,有时诊室里随徐经世抄方者可达10人之多。

  徐经世先后被选聘为全国第二、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工作指导老师,所带教的10余名高徒均颇有建树,并于2006年获得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于2007年当选为“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2003年整理出版了数十万字其祖父遗存的医案——《徐恕甫医案》,2011年编撰出版了《徐经世内科临证精华》,颇得社会赞誉。其中徐经世对多种疾病的论述及诊疗经验被《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文献别录所收录。先后两次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得两项省级科技成果。他虽年事已高,但心力尤劲,在日诊夜伴中仍于夜阑之时挑灯撰集临证经验——《杏林拾穗》,业已付梓,即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发行。他数十年临床所创验方“消化复宁汤”已经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为鼓励后辈勤奋志学,他奔走联系其祖兄、美籍华人徐经方老先生奉献爱心,筹设奖学金,先后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大学,设立“忠恕奖学金”、“育才奖学金”,在安徽省高教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

  徐经世时刻关心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其喜闻安徽中医药大学更名成功之时,即兴赋诗数首,抒发心中欣喜之情,更是对安徽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充满希望。诗曰:

  一

  “中院”立业竞高台,李桃天下花遍开。

  喜报学院晋名“大”。国粹皖医耀中华。

  二

  晋级驰名誉华夏,艰辛创业期更佳。

  医学人才英杰厚,中外名芳达天涯。

  三

  吾族百年杏林窗,三代国医救扶伤,

  与院同春六秩颂,喜见安“中医”名彰。

  恪尽职守 无怨无悔

  “仰不愧于天,俯无怍于地”是徐经世为人立世真实写照。他为人品行端正,不为重金所贿,不为人情所囿,原则性强,以公义为先,以集体为重,不谋私利,不沽虚名。

  徐经世曾经是医院的领导者,在行政管理上,虽然成绩卓著,却为人低调,他追求和着力打造纯粹中医院建设的思想,并采取和谐、稳步的推进和发展,非常难能可贵。早在1982年,根据衡阳会议精神,针对中医附院科室中医特色不足问题,他扶持中药加工制剂室,大胆把中医药力量放到第一线,启用中医院校毕业且专业思想比较牢靠的同志担任骨干,进行科室调整,端正办院方向,扩大了医院规模。

  除了生活中的琐事,对待管理工作上的原则性问题,徐经世从来不会屈服让步,柔中带刚。他给他的下级设定很高的标准,判断是非时对事不对人。徐经世不把自己的才华置于品格之上,也从不借机为己,而是甘当“人梯”,潜心扶持,使医院多个科室和专业队伍成长为中流砥柱,培养出大批专业拔尖人才和优秀工作者。

  “仰不愧于天,俯无怍于地”是徐经世为人立世真实写照。他为人品行端正,不为重金所贿,不为人情所囿,原则性强,以公义为先,以集体为重,不慕私利,不沽虚名。无论是在领导岗位,还是坐诊治病,徐经世从未因个人原因给医院给患者带来不便,如今虽然已80高龄,仍然坚持门诊不辍。徐经世有坚持记录特殊病例医案习惯,每每将自己诊视的患者,尤其是临床疗效非常好或临床疗效不好的进行认真记录,举一反三,并结合查阅古今文献,进行总结,撰写大量的医案医话。徐经世在临证中认真观察病人所有情况,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往往从微小的变化之中发现疾病变化的本质。他凭着自己的医学成就和人格魅力,赢得了患者和百姓的良好口碑。

  2001~2010年徐经世先后多次获得医院“德艺双馨奖”和“爱院奉献奖”,2009~2012年,连续3年获得大学及医院“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2012年,获得全国中医药系统和安徽省卫生系统创先争优先进个人称号。

  为人、处事、治学、行医,唯有精诚者,才能达到广受敬重的境界和高度,徐经世毕其一生诠释了大医之范,无愧为“精诚之良医,启悟之良师”。

上一篇: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女医生:义妁

下一篇:中医情 中医梦 中医人

tags: 安徽 老中医 中医药 中医药大学 名老中医 中医

返回首页

相关

热门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