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幅名联虽是对楚地岳麓书院的称誉,但用于赞美蕲春县并不为过。蕲春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隶属黄冈市,以人才辈出著称。如训诂学家、“章黄学派”创始人黄侃,辛亥革命先驱詹大悲、田桐,著名文艺理论家胡风、著名数学家王中烈等都是蕲春人。蕲春县众多杰出人物仿佛是高悬于天空的闪闪恒星,而李时珍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
为纪念李时珍逝世420周年,中国药学会第十七届全国药史本草学术研讨会在时珍故里蕲春县召开。因此,我们有幸参探访了这个在中医药学家眼中神圣而又传奇的地方——蕲州。“千门万户悬昌艾,出城十里闻药香”,蕲春是传统中医药文化之乡,而蕲州镇正位于蕲春的南部。由于没有过度的开发,蕲州保留了较多的原始风貌,到处体现出一种古朴深厚的文化底蕴。
位于蕲州镇东南方,雨湖之滨的李时珍纪念馆。门前一对仿明代的石狮伫立于馆门两侧,憨态可掬。步入正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李时珍博物馆的第一个展示部分——本草碑廊。一条笔直的石道通向延伸至另一展厅,多种植物花卉如杜鹃、女贞、橘、绣球、桂树、紫薇等点缀于石道两旁,本草碑廊在最外围环抱着这些花卉、石道。本草碑廊分左右两侧,共镶嵌着96块大理石碑,碑上刻有著名画家蒋兆和所画的李时珍像、明末清初文学家顾景星所撰《李时珍传》、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本草纲目序》、从《本草纲目》中所选出的128种中药标本图、《进本草纲目疏》、以及配诗“蕲阳八景”古图。快速浏览这些内容,首先让我们对李时珍其人及其书《本草纲目》的梗概内容产生了印象。
顺着石道而下步入李时珍纪念展览。李时珍的雕塑铜像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铜像的后面有英国近代科学家李约瑟的评语“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中药书中登峰造极的《本草纲目》……”,对李时珍的溢美之词,毫不吝惜。实物部分是当时采药所需的草鞋、竹包装酒葫芦,出诊所用的出诊箱,铜摇铃等,服用药物所需的铜短流喂药器,秤药所需的铜戥子,储存药物所需的白釉瓷药罐等,这些直观器物虽并非李氏所用,但对于还原李时珍所处的医疗环境、采药制药方式等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通过阅读这些图文、观看实物,我们对李时珍的成长事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二展厅以文字和实物的形式生动的展示了李时珍不朽著作《本草纲目》问世以来的不同版本以及《本草纲目》传到外国后被翻译成不同国家语言的译本,其中不乏张绍棠本等珍贵的《本草纲目》版本,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这些展出加深了我们对《本草纲目》这部宏编巨著的认识。
穿过李时珍纪念馆,进入第三个展示部分——药物馆。药物馆由历代名医塑像展、植物标本展、动物和矿物标本展、和繁荣昌盛的医药事业展等四个部分组成。药物馆之外便是第四个展示部分——百草药园。百草药园字如其名,种植着多种药用植物。进入药园正对着我们的就是李时珍采药的铜像,他左肩背着采药筐,右手握着采药铲,两眼目视前方,神态坚毅而笃定。在铜像的周围一片广阔的区域中分布着各种植物花卉,虽已近深秋,但仍翠绿欲滴,白色的菊花,黄色的十大功劳花,紫色的酢浆草花在一片绿色之中尤为醒目。穿过水杉林,就进入了李时珍展览馆的最后一个展示部分——墓园。墓园坐落在蟹子地,与李时珍诞生地瓦硝坝隔湖相望,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古时即列入“蕲阳八景”,其原墓及墓碑至今保存完好。墓园的正中心树立着李时珍的雕像,下方有我国著名科学家郭沫若对李时珍的评价,“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一八九二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炎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李时珍乃十六世纪中国伟大医药学家,在植物学研究方面应为世界前沿”,文字简明,但恰当而全面。沿石阶而上,左手边是东壁庭,李时珍字东壁,这东壁庭也许就是后人为敬仰李时珍所修;中央坐落着李时珍夫妇墓和李时珍父母墓。时珍墓居左,其父李言闻墓居右。二墓后倚青山,前方望向雨湖,真乃天地钟灵毓秀之地。
参观完毕,出了纪念馆大门,右手边一片阔水纤堤、静静的湖水正是雨湖。由于来时心切,并未在此驻足,至此才得以细细品味雨湖美景。也许是久闻其名的缘故,突然亲见不禁为之深深打动。这个哺育了一代伟人李时珍的雨湖给人的感觉是朴素,包容、宁静而又富有灵性。在雨湖边,李时珍写下了《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以及给雨湖带来永世声誉的旷世巨著《本草纲目》。
雨湖的尽头有一座道观,便是玄妙观。据传这里是李时珍为病人看病的地方,现在已经荒废,观内还藏有一些珍贵的照片、《本草纲目》的版本和一些中医药界名人墨宝,但并没有得到妥善的保管,部分已经损害,甚为可惜。
记载李时珍生平的文章很多,由于没有深入研究,我们不敢露怯,仅引《明史》中对于其的一段记述以飨读者: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临别,耳畔犹回荡着湖北韩春林研究员那操着正宗蕲春方言所诵读的王世贞《本草纲目序》:“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