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呼吸科 > 流感>正文

以“疫病”论治H7N9禽流感的探讨

2013-09-24 18:37:39

H7N9禽流感自2013年3月在上海、安徽两地爆发以来,至2013年4月10日,我国共报告33例确诊病例,死亡9例,涉及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四省市。针对疫情的不断蔓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3年4月3日迅速出台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相关省市卫生主管部门也纷纷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力争将疫情控制到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地减轻疫情危害。鉴于2003年中医成功参与SARS救治的经验,多省市向社会公布了中医药防治H7N9禽流感的相关方案,然部分方案自公布之日起,便在网络上引起了种种质疑,而问题的根源则在于本病的中医概念界定不清,温疫、瘟疫、温病、时行感冒之说混杂,治疗用药上多寒凉清热之品,板蓝根、大青叶、桑菊、银翘等药充斥其间,大有一药包治百病之势。因此重新审视中医对H7N9禽流感的相关概念,完善中医对本病的辨证论治,对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指导中医药对H7N9禽流感防治意义重大。

关于以“疫病”论治H7N9禽流感的探讨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云:“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又为时疫时气者,因其感时行戾气所发也。”中医学对此又有寒疫和温疫之分,如晋代王叔和《伤寒例》云“从春分以后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最早提出“寒疫”的概念及其非其时有其气的发病特征。宋代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中提出了治疗“寒疫”的方剂圣散子,药物多选辛热发散之品,至清代叶霖《难经正义》“寒疫初病……与伤寒异处,惟传染耳。”提出“寒疫”与“伤寒”的区别在于其具有传染性,往往可致大范围流行,死亡率高,如《伤寒论·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即是对寒疫的形象描述。

“温疫”病名最早见于《素问·本能病》:“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乃感受非时之温热疫疠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情险恶,死亡率高,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广泛流行的一类疾病,如明·吴又可《温疫论》“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张凤奎《增订叶评伤暑全书》“大则一郡一城,小则一村一镇,比户传染……沿门阖境,最易沾染,若不传染,便非温疫”明确指出其较强的传染性。相当于临床中见到的乙脑,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

而据国家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1版)介绍,近期在我国爆发的H7N9禽流感,现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已报告发病的33例患者,皆为接触感染相关病毒畜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散在发病,因此在中医,不具备“疫”病所具的传染性基本特征,尚不能将该病归于“温疫”范畴。且今年春季我国气候整体偏寒,一概以“温邪”致病论治也欠妥。可见“温疫”与“寒疫”区别即在所感邪气及发病症状的寒温属性不同,二者的相同点即均具有传染性。因此笔者认为从学术角度讲目前的H7N9禽流感尚不能从“疫病”论治,但从卫生防疫角度讲,以“疫病”标准防控H7N9禽流感,未雨绸缪,也未尝不是件坏事。

“瘟疫”与“温疫”两个概念在古籍中部分医家常将其混淆。如明代吴又可《温疫论》云:“后人省‘氵’加‘疒’为瘟,即温也。……不可因易其文,以温、瘟为两病”,把“瘟疫”与“温疫”等同起来。笔者认为“瘟疫”与“温疫”二者有别,前者无论在传染性,致死率,流行性,病情严重程度上均较后者强,是后者中较为严重的情况临床中可见如: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

H7N9禽流感中医辨治

H7N9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自2013年3月底在我国发现至今不足月余,且报告发病患者较少,根据本病发病初期表现的发热、咳嗽、少痰、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等症,及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情况,传染性不强,且外感表证明显,笔者认为此阶段类似普通感冒发病,治疗上仍宜遵循普通感冒治法,分型辨治,而不是一派辛凉统治。一般来外邪侵犯人体可通过三条途径,即皮肤黏膜、呼吸道黏膜、胃肠道黏膜,此三部位是人体与外界直接相通的部分,外邪侵袭,首当其冲。H7N9禽流感病毒侵袭人体也不外乎这三天途径,故辨治此病亦当遵循邪犯皮肤者,病在太阳经,当属仲景“伤寒”“伤风”病范畴。太阳主表,统摄营卫。风邪袭于肌表,卫气不固,营阴不守,营卫失和,出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的太阳中风证,可选用桂枝汤;寒邪袭于肌表,卫气郁遏,出现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或头痛项强,骨节疼痛的太阳伤寒证,可选用葛根汤,麻黄汤等。

邪犯呼吸道黏膜者,当属“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温病范畴,温病初起,邪犯肺卫,但热不恶寒而渴,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者宜辛凉平剂银翘散;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宜辛凉轻剂桑菊饮。

邪犯胃肠道黏膜者多因外邪夹湿所致,脾为太阴湿土,外邪夹湿,同气相求,最易侵及胃肠,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胸脘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藿香正气散证,此即西医所谓胃肠型感冒。

三证病位均为在表,故合病常见。临床中出现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咽痛咳喘,腹泻呕恶诸症并作时,宜合病合方即葛根汤基础上加银花连翘藿香,多管齐下,疗效显著。

H7N9禽流感发病中后期重症患者出现的高热39℃以上,呼吸困难、咳血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纵隔气肿、脓毒症、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症,则属病邪由表传入气分或阳明阶段,治疗上则不再有“伤寒”与“温病”的不同,正如已故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区分“伤寒”与“温病”时所言的“始异中同”思想,视情况选用白虎及三承气汤之类论治。

上一篇:试试以下食疗方预防禽流感

下一篇:分析H7N9禽流感的中医药防治

tags: 禽流感 流感

返回首页

相关

热门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