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推拿)
古称“按 ”。是医生用自己的手或上肢协助病人进行被动的运动的一种医疗方法。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抗病能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状态等作用。常用的手法有:按、摩、推、拿、揉、 、搓、摇、滚、抖等方法。应用于关节炎、神经痛、软组织损伤和其它多种疾病。
抱膝
正骨工具。多用藤条或竹条制成,外形圆圈状,比膝盖骨稍大,四边各系以条带,将圈放在膝盖骨上,条带结扎后可以固定膝部,用以治疗髌骨骨折。
搓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用两手的掌面紧挟住四肢或腰背部,并带动皮肉作快速搓揉和上下反复的盘旋动作。
刀晕
因创伤出血,疼痛或精神紧张而致的晕厥。
抖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用手(双手或单手)握住受伤关节的远端,在向外拔伸时,突然作上下前后的摆动的方法。其活动幅度须在生理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常用手腰部或肩部。
端法
伤科正骨手法。有端正或端复原位的含义。主要用于骨伤和关节移位、脱症,医者用一手或双手握住伤部下端之骨,准确地进行端正复位。
矾索迭砖
古代正骨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腰部扭挫伤及椎间盘脱出。就是让病人两足分别站在三层砖上(即“迭砖”),同时两手向上高举紧握住悬挂高处的绳索(即“矾索”)。这时医生手扶病人腰部,由助手分三次抽去上、中,下三层的砖。用以牵引脊骨,促使复位。
骨折
即骨的断裂。多由外来暴力或肌肉的强力牵拉致骨的完整性或连绩性遭到破坏所致。有闭合性和开放性两种。前者皮肉不破,骨折处不与体外相通;后者有伤口通至骨折处,因有感染可能,故病情较为严重。临床表现为局部瘀肿,疼痛,畸形,压痛,骨擦音和纵轴扣击痛等,患者也可因突然受伤,疼痛和出血而发生休克。此外,由于骨质本身本来就有肿瘤、结核或骨髓炎等病变,由于轻伤而断裂的,称为病理性骨折。
滚法
按摩和伤科埋筋手法的一种。用手背部的近小指侧部分压按在一定的体表部位上,以腕部作前,后,左、右连续不断的滚动的方法。
裹帘
即古代伤科正骨时缠裹伤处所用布条的专称。用途同现代所用的绷带。
接法1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手指或手掌在穴位或体表某些部位施加一定压力,向下或内外压按的方法。
接法2
伤科正骨手法。就是将骨折的断端或碎片重新予以整复原位并接合在一起,也是各种正骨手法的总称。
金疡
即“金创”。指被金属利器创伤而化脓溃烂的疮疡。
理伤续断
是指处理各种外伤,骨伤疾病的简称。
摸法
伤科触诊方法之一。是诊断损伤疾病的一种主要手法。即用手仔细地触摸检查肢体受伤部位及其周围情况,并通过触摸以发现患者有无骨折或脱症,以及辨别骨折的类型,作为进行治疗的依据。
摩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大姆指或手掌在伤部(多为软组织)或俞穴的部位上反复地予以摩擦。
拿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一手或两手提拿患处的肌肉,加以压挤,或提起肌肉后迅速放手等方法,后者又称“弹筋”。
扭伤
指关节附近软组织如筋膜、韧带或肌腱等因外力的猛烈牵拉而引起的损伤。主要症状为局部肿痛,关节运动障碍等。
披肩
古代正骨工具。是用熟牛皮制作的,用于锁骨骨折时固定肩部的工具。现已改用硬纸板及“8”形绷带固定来代替。
揉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手拇指指腹或掌根部分,压按在一定的部位上,以腕关节或掌指关节为主做回旋状的揉动。
杉篱
古代正骨工具。系根据伤肢的形状,患部的长短宽狭,用杉木条编成竹篱状(每个杉木条两头各钻一小孔,以绳联贯,其形如篱,故名),用以固定骨折患肢,现多用“小夹板”代替。
闪挫
闪伤和挫伤的合称。躯干因突然旋转或屈伸,使筋膜、韧带或肌腱等受急骤的牵拉而引起的损伤,称为“闪伤”,它属扭伤的范围,常见于腰部。体表受钝器直接撞击而致肌肉等软组织损伤,称为“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