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健养生 > 其它>正文

净空法师香港《了凡四训》讲记1

2013-04-15 22:33:01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

style="font-family: "

—了凡四训讲记改造命运心想事成—

了凡四训讲记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讲记组恭敬整理

 

 

前言

一、立命之学

二、改过之法

三、积善之方

四、谦德之效

 

了凡四训讲记新版略序

 

《了凡四训讲记》过去由上净下空导师讲解全文,由净宗同修听打音带整理成文字稿,经导师删改,并题字为‘改造命运,心想事成’,已大量印制流通。今华藏净宗学会四众同修发起再印导师最近在大陆深圳凤凰电视台所讲的《了凡四训》,由华藏讲记组校打、整理、重新印刷流通。这一部讲记有补充前面讲记之处,导师讲经的境界,同一部经每一次讲的境界都有一些不同,也就是境界的提升,从年年不同、月月不同,到现在日日不同。若读新的讲记,再看以前的讲记,有相得益彰之效果,愿有缘大众见此书,再细阅之,必能更深入经义,不但现前能改造命运,念佛往生净土亦是很大的助缘,将来生西必莲登上品,是为序。

 

末学 悟道于台北二00三年一月七 

 

净空法师于二00一年四月十六日于凤凰卫视宣讲《了凡四训》,为时五日。华藏讲记组亲聆音带,摘要记录,顺文整理,草成此篇,供养读者。此尚未经 净空法师鉴定。

 

前言

 

《了凡四训》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我非常爱好这本书,常常读诵,也讲过不少遍。往年所讲的跟现在所讲的在境界上当然有些不同,但是依旧可以做参考。

 

当年印光大师极力提倡《了凡四训》、《安士全书》和《感应篇汇编》,而且流通量很大,我感到非常惊讶!印祖是佛门大德,净宗一代祖师,为何不流通佛经,而流通这三部书?我认为其中必有大道理。因为中国在近一个世纪,舍弃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佛教也衰微到了极处。虽然儒与佛是世间纯正之法,但是疏忽的时间太久了,如果再以儒跟佛来教化众生,至少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收到效果。因此,印祖才采取因果教育,这真是印祖真实智慧与无尽悲心的表征。

 

现前世界上,每个国家社会都动荡不安,我愈发觉得因果教育之重要性。因果教育最好的教材,无过于《了凡四训》、《安士全书》和《感应篇汇编》。若以因果教育为基础,无论出家、在家决定能得殊胜成就,也因此启发我宣演这三部书。

 

了凡先生姓袁,名黄,字坤仪,江南吴江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距今四百多年。这本书是了凡先生教导儿子的四篇家训。我们从中观察,改过自新也是相当辛苦的事情,特别是前二十年很辛苦,到晚年功夫成熟,断恶修善也就愈来愈容易了。

 

印光大师为《了凡四训》写了一篇序文,这篇序文非常重要。序文开端说:‘圣贤之道,唯诚与明。’‘诚’是真诚,真诚是一切众生的真心本性。‘明’是智慧,这种智慧也是我们本具,不是外来的。一个人如果能用真心本性处世,就称为圣人,在佛法称为佛菩萨。由此可知,佛圣与凡夫的差别,在于用心不同。佛圣用真心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则用妄心。真心纯善!《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大乘经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不是佛?因为我们现在不用真心,用妄心。妄心就是虚情假意,妄心造无量无边的罪业。用真心,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福德。世间人求福,多半不知道福是从真心流露出来的,一切灾祸都是妄心变现的。佛儒教学的目的,就是教导我们舍妄心用真心,这是基本的道理,印祖一开端就为我们指示出来。

 

所以,儒佛的教学都是从‘诚敬’开始,一分诚敬自然流露一分智慧,十分诚敬流露十分智慧,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过去、现在、未来,超越时间、空间,这样的智慧德能你就有了。

 

但是我们今天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种智慧、德能和相好,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它是平等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话告诉我们,今天我们把本有的智慧(本明)变成了无明、妄想,把无量德能变成分别,无量的相好变成执著、烦恼,这是迷而不觉。迷而不觉是凡夫,觉而不迷是佛菩萨,所以凡圣在一念之间。

 

可是我们迷得太久,无量劫来迷失了真心本性,一直都是用妄心行事。妄心,最基本的就是以为有一个‘我’。《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有’就是执著、分别,如果我们还分别有个我,执著有个我,就不是菩萨。祖师大德教我们从‘根本修’,根本就是执著「我’,把执著「我’这个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就是从根本修。从根本上修正,就得要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菩提道上,一帆风顺。

 

从古至今,修行的人很多,他们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努力,他们也用了许多的时间和精神,但是一生得不到成就。原因何在?‘我’没有放下,起心动念自私自利,所以道业寸步难移。古往今来,祖师大德成就的因素何在?无非是放弃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为社会大众著想,念念行行帮助一切大众离苦得乐。

 

现前是古今中外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代,人活在世间非常可怜,富贵人家纵有千亿财富,或贵为总统、国王,身心都不安。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很可悲,但是也很幸运。为什么可悲?我们不幸生在这个局势动乱的时代,一生没有安全、没有幸福可言,这是可悲。幸运的是生在这个时代,如果我们能看得破、放得下,不随波逐流,修养道德,帮助社会,这是成就自己无边功德的大好机会。

 

印祖指示我们从《了凡四训》做起,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所以,我们把这四篇文章当作古文来读,当作功课来做,字字句句细心研究、观察,怎样落实到自己的生活、思想、行为上,我们就得受用。从这个基础再入佛门,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立命之学

 

本书共分四篇,第一篇‘立命之学’。立命是说命运决定有,但是命运是可以改造的。什么人主宰命运?自己。自己主宰命运,自己当然能改造命运,这是立命之学的原理。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余’,了凡先生自称。‘举业’,读书求取功名。了凡先生童年时,父亲很早过世,家境并不富裕,母亲劝他不要念书,希望他能学医,这样既可以养活自己,也能救济一些病苦之人,而且这也是他父亲的心愿。人能有技术谋生,在物质生活上就不会缺乏。如果医术精明,成为一代名医,也可以说是大善知识。

 

古时候念书,目的是考取功名,志在为社会大众服务,这是好事情。如果没有天分,没有福报,没有缘分,这也是不能强求的。

 

宋朝名宰相范仲淹,童年的时候遇到一位算命的老先生,他问算命先生:‘你看我将来能不能作宰相?’

 

算命先生就笑他:‘你年纪轻轻,过分自负!’

 

范仲淹把话题一转,说:‘你再看看,我能不能作医生?’

 

算命先生觉得很奇怪,怎么一下从作宰相掉到作医生,就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范仲淹说:‘唯有宰相跟医生能够救人。’

 

算命先生送他一句话:‘你有这种心,真宰相也。’

 

后来,他果然做了宰相。由此可知,范仲淹从小立志是以救天下为己任,所以勤奋好学,目标不是为自己,是为帮助社会、国家,帮助世人离苦得乐。

 

从这个故事就能体会到古人读书志在圣贤。何谓‘圣’?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与因果道理通达明了的人,这是圣人,在佛门称为佛菩萨。所以,佛菩萨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是个明白人。凡夫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不清楚,是个糊涂人。所以,佛劝导众生要学佛,学佛就是学做个明白人,不要做糊涂人。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慈云’,比喻佛陀的教诲、教学。‘慈’是爱,‘云’代表无心,就是无私心;‘慈云’就是无私心的大爱,以真诚的爱心,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寺’是古代朝廷永久设立,直属皇帝管辖的一级单位。在当时建立佛寺主要的工作,第一是将梵文经典翻译成中文,第二是讲经教学。所以,佛教是佛陀教育,不是宗教,这是我们要辨别清楚的。

 

中国从后汉以后,教育有两大主导:一是佛陀教育,一是儒家教育。儒家以孔孟为主导,由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负责推动儒家的教育;佛陀教育直接由皇帝亲自推动。所以,佛教在中国民间的影响远远超过儒家,全国各地寺院林立。

 

佛教寺院都是教学的场所,中国古代学校少,大多数人都到寺院来读书。寺院藏经楼就像图书馆,不仅陈列佛教典籍,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典籍无不收藏,内容非常丰富。出家人都是有学有修的学者,所以读书人借住在寺院,既可以利用藏书,有疑问时也可以向出家人请教,这是寺院真正的功能。可是现在几乎变质了,这是非常可悲的一个现象。

 

我们称出家人为法师,‘师’是老师,遵照佛陀的理论与教学方法,自己如是修行,亦如是教化众生。佛教教学是多元文化的教育,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有教无类,平等教学。只要你肯学,法师认真教导,而且都是义务,不计报酬的。

 

了凡先生十五岁时,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修髯伟貌’,胡须很长,相貌魁梧。‘飘飘若仙’,不像是凡人的样子。了凡先生看到之后,对老人生起恭敬心。由此可知,人能不能成就,就在这些地方看,一分恭敬就有一分成就,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成就。了凡先生从小家教好,虽然年纪轻轻,处事待人接物很懂规矩,这才能讨人欢喜。

 

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

 

这个老人告诉他,你是作官的命,明年就会考取秀才,为什么不读书?他就把母亲教导他不要念书,去学医的缘故告诉老人。并向老人请教贵姓,从何处来?老人告诉他,姓孔,云南人,得邵康节先生《皇极经世书》之正传,从定数上来看,应该传给你。

 

《皇极经世书》属于高等数学,一个人的命运,乃至国家、世界的命运,都可以从《易经》卦数来断定。

 

孔先生何以一见了凡这位十五岁的小孩,就要把自己平生所学传授给他?这是缘分,同时也是了凡先生好学,知道礼敬,谦虚、诚恳,这是他本身具足法器的资格,所以有条件接受大法的承传。

 

如果你对于学问、德行、道业没有诚意,对于长者没有敬意,纵然遇到贤德之人,人家想传授给你,你不能接受,也无可奈何!古时候,高僧大德以及世间的学者,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传人。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自己一生纵然建功立业,成就辉煌,如果没有传人,他死了,事业也就告终。这个成就不是真正的成就,圆满的成就一定要后继有人。如果是真实伟大的成就,他的传人成就必定在他之上。所以,他要全心全力栽培他的传人,决定没有嫉妒、障碍,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开馆’就是教私塾。了凡先生引导孔先生回家,并告诉母亲。母亲说:‘好好招待他,并试试他算得灵不灵?’一试,果然很灵。因此,他对孔先生的推算就有信心,也生起读书的念头。于是跟他的表兄商量,到郁海谷先生那里寄学,了凡先生就拜郁先生为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提学’,相当于现在一个省的教育厅长。‘补廪’,廪是廪生,这是秀才的一个等级,领取国家发给的米粮,相当于现在的公费生;但是有一定的名额,有缺额才能补。‘当贡’,贡生是秀才的最高阶级,廪生为其次,贡生就有资格入太学读书。‘大尹’,县长。

 

孔先生替他推算说:‘你明年县考秀才是十四名,府考是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是十六岁,果然考取了,而且名数完全吻合。可见得孔先生算命的功夫相当高明,他不是江湖术士,他是个真正有实学的数术专家。

 

了凡先生经过这一年三次考试,与孔先生所算完全相符,这才真正相信命运,于是请孔先生为他算一生的吉凶祸福。孔先生告诉他,你在某年参加考试考第几名,某年你可以补廪,某年当贡。你在出贡后某一年,就会当选四川大尹,在任三年半就要告老还乡。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可惜命中无子。他就将孔先生为他算一生的流年休咎,做了备忘录。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悬定’就是算定。‘宗师’是当时的提学,管一省的教育。自此以后,每年读书考试,名次都被孔先生算定,丝毫不差。唯独他当廪生,领国家九十一石五斗米粮,就能从廪生升到贡生,这一点好像算得不太准。因为他领廪米七十余石时,屠宗师就批准补贡生。因此,他心中开始有了疑惑。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署印’,代理提学。‘五策’,五篇论文;‘奏议’,从前大臣对皇帝建议的这些文字。‘博’,见闻广博,学识丰富;‘洽’,对理论了解得透彻;‘淹’,文义透彻;‘贯’,功夫一贯。

 

屠宗师批准他补贡的文件,被代理提学的杨先生驳回,不准他补贡。一直到丁卯年,了凡先生三十三岁,这时主持教育的长官殷秋溟先生,在闲暇时重新翻阅考卷,突然发现了凡先生的考卷,非常感叹的说:‘这五篇文章的见解文字,等于五篇奏议,写得真好!怎能使这样一位有学问有德行的人,老于窗下,一辈子当穷秀才?’于是再次为他申请补贡,这一次批准了。孔先生算得一点没错,确实他的廪生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才出贡。这时他才完全相信一个人有命运,迟早都有定时,强求不得。于是他的心定下来,妄念没有了,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

 

这种人是标准凡夫,而我们连一个标准凡夫都做不到,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到处妄求。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哪里求得到?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燕都’,北京。‘南雍’,南京的国子监(国家大学),升为贡生就要到国子监念书。

 

在北京住了一年,他终日静坐,不阅文字。既然一切皆是命,想什么都是枉然,所以把妄念止住了。实在说,他是被命运所拘,无可奈何。

 

第二年,他从北京回到南京的国子监。在没有上学之前,先到南京栖霞寺访问云谷禅师。‘云谷’是大师的号,法名是‘法会’。云谷禅师是当时佛门的一位高僧大德,十九岁开始参学,寻师访道,开悟之后,韬光养晦,专做苦行。以后被一些地方名士、官员发现,帮助大师复兴了栖霞道场。但是他老人家无意于名闻利养,在山后人迹罕至的‘天开岩’苦修。

 

大师平常接众,不管谁去访问,一句话都不说,丢一个蒲团叫你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了凡先生去参访,跟云谷大师对坐三天三夜,未曾说一句话。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云谷禅师说:‘凡夫所以不能成为圣人,就是因为妄想、分别、执著缠缚,心定不下来。你静坐三日,不见你有妄念起来,这是什么缘故?’平常很少说话的云谷禅师遇到了凡先生,跟他说了这么一大堆话,这也是特别的缘分。我们要晓得人与人之间确实有时节因缘,他遇到云谷禅师,这才开始转变命运,‘立命之学’就是云谷禅师传授给他的。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他说自己的命运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二十年没有丝毫差误,想起心动念也是枉然,因此把心定下来了。

 

了凡先生一生如果按照命运过日子,到五十三岁寿终正寝,一生没有大过失,来生肯定不堕三恶道,这是标准凡夫。凡人只要有妄念在,就不能没有数;也就是说,你就不能没有定命。如果没有妄念,就能超越命运。了凡先生能改造命运,但是并没有超越命运,不过这已经非常难得,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莫大的鼓舞,我们应当认真努力向他学习。

 

为什么云谷禅师没有把高一层超越命运的方法教导了凡先生?这就是观机授教。这些有道德的高僧都有能力观机,观察你是上根、中根还是下根,应机说法,所以一切众生遇到这些高人没有不得利益的。观察了凡先生的本质、天赋,他是中等的根性,对中根当然不能说上法;说上法,他不能接受。因此,说法必须要契理契机,法不契机,等于是闲言语。

 

我们要相信,任何一个人都有命运,都有定数,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了凡先生一生的命运被人算定,因此他清楚自己一生所行的方向、目标,就照著命运过日子。我们可怜,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在茫茫人海中盲目摸索。如果在摸索的过程中随顺烦恼,就会造作罪业,造罪业会损福减寿,这种情形在社会上比比皆是。善根福德深厚之人,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但是心地善良,无非分之想,存心、行事都能守规矩,不做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必定替自己增福增寿,不知不觉当中就得福报。

 

现前的社会,这个大环境是古今中外有史以来没有过的浊恶。凡夫之人不可能不受环境影响,环境不善,造不善业的机会就多,而且不知不觉在造。李老师曾经讲过一则故事,从前有个地方发生了一件儿子杀父亲的逆伦命案,这件事在从前是不得了的大事,结果这个儿子处以死刑,皇帝并下命令将县长撤职查办。县长犯了什么过失?这个地方是你统治教化的区域,你教化出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人,这是你的教育失败,县长撤职,巡抚(相当省长)记过。这种行政处分还是其次,朝廷下令将那个县的城墙拆掉一个角,这就表示这个县出了一个大逆不道的人,这是全县人民的耻辱。

 

这种事在现在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由此可知,古时候的教学跟现在的教育相比之下,我们就能明了,何以古时候社会能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美满,而今日无论是富贵贫贱,普遍都不幸福、不快乐。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这里面有定数。我们每天起心动念、语言造作,导致定数都在变化。如果变化的幅度不大,与你的定数就不会差距太多,一般算命看相的都能算得很准。如果我们的恶念善念、善行恶行变动很大,就把定数改变了。如果你有大善,你命本来不好,它会变好;如果你造的是大恶,你命本来很好,就会变坏。

 

尤其在现代社会,事事都在诱惑人,人心如何能定得下来?所以,今天修道、做学问不容易成就。在这个时代,学业、道业有成,都要有相当的善根、福德、因缘。你有善根,能够明理;你有福德,面对一切诱惑,不会起心动念,这是真功夫,这是真福德。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我本来以为你是一个英雄豪杰,原来你也是一个凡夫。何谓豪杰?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个人就是英雄豪杰。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了凡先生做到了。

 

我们从这个地方要真正省悟过来,看看云谷禅师如何开导教化了凡先生,如何帮他将这些错误的观念扭转过来,这是真实的学问。了凡先生能接受、能明了,这是他的善根。能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这是他的福德。有善根、有福德,又遇到好的善知识开导他,这是因缘。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具足,所以他改变了命运,道理在此地。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人未能无心’,这个心是指妄想心,就是起心动念。云谷禅师告诉了凡先生,只要起心动念,你就有数;换言之,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命运。什么人能超越命运?没有妄念的人,没有妄念的人是英雄豪杰,不为命数所拘。云谷禅师举两个例子:极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长,所以他的命算不出来;极恶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中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损还有余福。譬如,秦始皇作皇帝时,短短几十年就把过去生中修积的福统统享尽,两代就亡了。如果他能修德积善,不造违理的恶事,他的福报能传很多代。明太祖朱元璋传十七代。如果他作帝王时,胡作妄为,造作恶业,就不可能有这么多后代子孙。云谷禅师告诉他:‘你这一生会被命运拘束住,是因为你还有妄念,不能算是功夫,只可以说是个标准的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了凡先生听了之后,反过来向禅师请教。了凡先生问:‘人既然有命运,命运能够逃避吗?’禅师告诉他:‘命是由我作,福是自己求。’。我们要相信,古圣先贤、诸佛菩萨是过来人,他们对于这个事实真相彻底明了,丝毫无误。命数从哪里来的?用科学家的说法,一般讲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在理论上说,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在人道,生活在三度空间,对于四度空间以上维次的众生,我们就不知道。今天科学已经证实有十一度空间的存在,但是如何突破空间维次,还在研究中。空间维次突破了,就知道过去、未来,清楚明了过去造的是什么因,现在得的是什么果报;这一生造的是什么因,来世是什么果报。这不是推算,这是现量境界。孔先生是从《易经》数理上推断,推断的相当正确;但是不敢讲完全正确,因为只要有丝毫误差,结果就完全不相同。但是如果能够突破空间维次,就决定正确,因为过去、现在、未来是亲眼所见。

 

古印度婆罗门教、瑜伽、数论这些大师们都修禅定,都有这个能力,因此六道之内的空间维次,他们几乎完全突破,所以他们很清楚六道的状况。但是他只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六道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他就不知道了。因此,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就是为了这些人有能力观察到这些境界,但是对于这些境界还有许多疑惑不能解除。所谓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所以释迦牟尼佛应化到这个世间,为我们说明这些现象之所以然。

 

不同维次的空间是怎么发生的?佛告诉我们,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我们冷静思惟观察,众生的妄想无量无边,前念灭了,后念就生,一天不知道起多少个妄念,不知道有多少分别、执著,才造成不同维次的空间,造成种种不同的现象。佛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佛一语道破宇宙人生现象的根源。就像萤光幕上现的相,这是心现的;这个相能活动、能产生变化是识变的,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它能将现象变得非常复杂。

 

因此,云谷禅师讲‘命由我作’,不是别人做的,与别人毫不相关。自己身外的境界是一个幻境,《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这种现象,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如同作梦一样,你不能说没有梦中境界,梦中境界确实存在,但是你不能说它有,因为它是虚幻的,确确实实了不可得。我们细心观察,人生在世的确是一场梦。你晚上睡著了,有人把你的身体抬走,你都不知道。由此可知,身不是我。西方哲学家很聪明,知道身不是我,于是提出一个理论:‘我思故我在’,就是承认物质的身体不是我,是虚幻的,能够思惟想像的才是我。这是比一般人要高出一等,是不是真相?不是。我思是妄想,不是事实真相。佛法的境界更高,连我思也放下,彻法底源,恢复到真心本性,然后才能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即‘一真法界’,或者称为‘真如’、‘第一义谛’。

 

既然起了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想要断除,问题是断不掉,妄念还是一个接著一个,这就是我们的功夫不得力。虽然从经教中明白了,深信不疑,这只是解悟,没有契入真实的境界,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因此,解悟之后要把这些理论、方法落实在生活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样才能解决问题,于是才说‘命由我作’。

 

人的一生穷通富贵,这是命。命有定数,定数从何而来?自己造作的。佛法讲因果通三世,人决定有过去世、未来世。时间单位最小的是秒,佛法讲刹那;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一弹指,如果弹得快,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分之一秒的六十分之一,这是一刹那。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一刹那当中有九百念头生灭,实在太微细了,我们粗心大意,觉察不到。什么人能观察得到?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伏住,到相当深度的禅定功夫,就可以见到这个生灭现象。大乘佛法讲能够见到刹那生灭的头数是圆教八地菩萨,与如来的果位非常接近,这才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

 

我们动一个善念,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果报是福。我们动一个恶念,损人利己,果报是凶、是灾祸。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是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果报,所以说‘命由我作’。真正明白通达的人,肯定这个说法与事实,他在这一生当中,无论遭遇什么样横逆不善的环境,决定不怨天尤人;反过来怪自己,我自己造作不善,才受这种苦报。明了之后,福要自己去求。怎么求法?改过迁善。

 

早年,章嘉大师劝我出家,弘扬佛法,这是他老人家为我指出一条明路。我跟大师三年,奠定我学佛的基础。以后我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学教十年。尔后这一生,福自己求。从二十六岁开始学佛,我就小心谨慎,依教奉行。年轻时,看相算命的说我过不了四十五岁。四十五岁那年,果然害了一场病,我不看医生、也不吃药,因为我明白医生可以医病,不能医命。所以,关起门来念佛,求生净土。一个月之后,身体慢慢好了,就继续从事于讲经弘法的工作,再没有生过病。记得有一年,甘珠活佛告诉我:‘净空法师,从前我们都在背后说,你这个人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又短命。你这些年弘扬佛法,命运完全转过来了,不但有福报,而且很长寿。’

 

所以,命可以改,改命的方法就是觉悟之后再不造恶,起心动念为别人想,为社会想,为众生想,不要为自己想。然而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了凡先生做了十几年,感应才现前。我自己差不多做了三十年,感应才能觉察。到晚年,确实甘珠活佛讲的话应验了,愈来愈顺利,心地也愈来愈清净。我今天在这个世间为别人活,不为我自己,自己没有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早就放下了。印光大师晚年常说:‘我一无所有,也不怕死。’我现在差不多也入了这个境界,自己一无所有,真的也不怕死。死对我来讲是一桩欢喜的事情,因为我知道死了到哪里去。明白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这就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先生改命运改得很辛苦,我这一生很幸运,比他改得顺利。原因是我始终没有离开老师,老师常在身边督促、指导,十三年的耳提面命,这个利益太大了。年轻时虽然很用功,但是没有达到古人所讲的标准,给自己打分数,充其量也不过六十分刚及格而已,现在大概能到八、九十分,所以效验愈来愈明显。

 

有人问我:‘法师,你怎么修的?你怎么教人?’我结合自己五十年的修学心得,写了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前十个字是存心。无论是物质环境(顺境与逆境)、人事环境(善缘与恶缘),我们必须在境缘当中磨炼自己,一定要以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别人用虚妄心对我没有关系,那是他,与我不相干;甚至于他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与我都不相干。自己要一味真诚待人,这样转祸为福就转得快,灾消福来。

 

平时以清净心处事待人接物,清净就是一尘不染,顺境不起贪恋之心,恶境不起嗔恚之心,永远保持自己清净平等之心,自然常生智慧。爱护一切众生之心油然而生,就是慈悲心。慈悲心,二、三年就有效验。印光大师早年住的寮房有蚊虫、跳蚤,他的侍者想把它们赶出去。大师说:‘不必,有它们在显示我自己修行的德行不够,不能感动它们。’大师到七十岁以后,这些蚊虫等果然不见了。我现在也七十多岁了,以前我居住的房子也有蚂蚁、蟑螂,这两年逐渐少了,我很欢喜有了效果。

 

我在图文巴的小道场,刚开始蚂蚁、蟑螂、小虫很多。山上住了两位同修,我告诉她们决定不杀生,对于它们要以清净心、恭敬心、真诚的爱心来对待;不但不可以伤害,连害它们的念头都要断绝。看到它们,我们合掌称‘蚂蚁菩萨,蟑螂菩萨’,我们要以这样的心对待它。告诉它,我们生活的环境不一样,房子是我的生活环境,房子外面是你们的生活环境,希望我们和睦相处,互不干扰。这一年半以来,蚂蚁少了百分之九十,不像从前成群结队了。不仅对这些小动物如此,对植物也不例外。我们花园里种了很多树木花草,还有蔬菜,我们也是用爱心对待它们、照顾它们,花开得特别美、特别香,这些小树、蔬菜长得特别好。我们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纯以爱心来照顾,因此树木花草都有感应。

 

这些都是说明‘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我五十年学佛所体验到的,命运完全转过来了。虽然不敢说得大自在、大圆满,但是接近自在、圆满了,有信心可以得到。

 

‘诗书所称,的为明训’。古圣先贤著作中所说的训示,我们要相信。‘我教典中说’,‘我’是云谷禅师,‘我教’是佛教。佛经讲:‘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我早年学佛,心里也是有希求,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他老人家教我求的方法,说得比云谷禅师简单,非常有效,他说:‘你真心祈求,没有感应,这是自己有业障。障碍不在佛法那一边,障碍在自己本身,只要消除业障,有求必应。’我向老师请教:‘如何消除业障?’他说:‘忏悔。’忏除业障绝对不是拜梁皇忏、拜水忏,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什么是实质?后不再造。譬如,我们起了不好的念头,说了不善的言语,做了不好的事情,现在知道这是罪过,从此以后不再犯错,这是真忏悔,如此方能消除业障。假如你在佛菩萨面前念经念咒,念完之后再造,造了以后再去念,以为这就是忏悔,那你完全错会了佛的意思。

 

业障真正消除了,一定有求必应。业障习气深重,不要怕,要有耐心来消除。了凡先生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我也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不行。毛病、习气一定要克服,常常提醒自己,所以古人重视读诵,非常有道理。我自己这一生能成就,得力于四十多年没有离开讲台,天天讲经,天天劝别人,天天也劝自己,别人有没有得到利益,我不知道,我自己真得利益了。这就是佛法说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薰修,怎么能成就?我们的毛病、习气是无量劫薰习而成的,现在我们要把坏的习气舍掉,学古圣先贤、诸佛菩萨,同样也需要时间。因此,要有决心,有毅力,长期断除自己的习气,这样才能圆满成就。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了凡先生进一步向云谷禅师请教,孟子说:‘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是我可以求得的,功名富贵乃身外之物,如何能够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没有错,是你错解了。’错解在什么地方?此地没有多说,但是若能细心体会前面所讲的,这两句话自然能明了。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指我们的心地,祸福吉凶都是念头变现出来的,不离方寸。

 

‘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我们求感应,从哪里求?从真心中求。所以,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懂得求的道理与方法,如理如法的求,哪有求不到的!世出世间最难的是成佛,成佛尚且可以求得,何况世间功名富贵!

 

求,最重要的是通。何谓‘通’?就是贯通空间维次。用什么方法贯通?真诚心。何谓真?真就是没有妄,丝毫虚妄都没有。何谓诚?曾国藩先生说:‘一念不生是谓诚。’。佛法讲‘无妄念’,这叫真诚。真诚心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真心本性变出来的,你把真心本性找到了,哪有求不得的道理!这些理事,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论讲得太多了,稍稍涉猎大乘的人都知道。什么人得受用?依教奉行的人得受用。如果你只会读经,不了解经义的道理,不能将这些道理、方法落实到生活行为上,你得不到利益,还是不通。不通,虽有求,不会得感应。

 

我初学佛的时候,讲经需要参考资料,那时在台湾很不容易找到,香港的智开法师对我帮助很大,凡是我所要的书籍,他都尽量搜集寄来给我。其中只有《中观论疏》的时间最长,大约半年才寄来。我求的是道,这是我所需要的,我如理如法的求,真的是有求必应。

 

所以,我对于经典所说及老师的教诲,深信不疑。‘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八个字,就是有求必应的理论与方法。求在我,不独道德仁义可以得到,连身外之物,譬如功名富贵也能得到,内外双得,这是求有益于得也。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道’是求的方法与理论。不论是求内在的德行,或者求外在的资生之具,只要反躬内省,向内心里去反省,回头是岸,就能求得到。如果你不能反省,不能充实自己的德行,只是向外攀缘,那就‘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譬如,现在有许多商业钜子出书,写自己努力奋斗的成功经验与教训,提供一般人做参考。你用他们的方法去求,你要是得到了,那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没有,你还是得不到。为什么?你不是向真心求,不是向心性求,这种求法必然是‘内外双失,故无益’。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云谷禅师问:‘孔先生算你这一生的流年如何?’了凡先生如实报告。云谷禅师说:‘你自己想想,你应不应该得科第?应不应该有儿子?’他想了很久,说:‘不应该。’了凡先生是个读书明理之人,他能找出自己毛病之所在。‘科第中人’是指官场中的人物,都是有福相之人。我自己福太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没有从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福德。‘不耐烦剧’,不愿意做太繁琐的事情。‘不能容人’,心胸狭小。‘时或以才智盖人’,喜欢出锋头,压制别人。‘直心直行’,此地并不是指古圣先贤的教诲,如《维摩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直行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里是指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是习气毛病。‘轻言妄谈’,说话不经过大脑,随便妄说。这些都是‘薄福之相’,他了解自己有这么多的毛病,天天造业,当然无法考中功名。这是说明他不应该考取功名的原因。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大地虽然很肮脏,但是土地肥沃会生长很多东西;水清就没有鱼。他有洁癖,这是没有儿子的第一个原因。‘和气’非常重要,谚语常言‘家和万事兴’,一个国家上下能和睦相处,哪有不强盛的道理!不和即是衰败的预兆。他喜欢发脾气,这是不和;换言之,贡高我慢,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这是第二个原因。

 

‘爱’,慈爱。‘忍’,残忍。慈爱是生生之本,他没有爱心,心地残忍,残忍乃不育之根。他爱惜自己的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这是第三个原因。他很爱说话,爱发牢骚,喜欢讽刺、挖苦、捉弄别人,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别人下不了台,这是第四个原因。嗜好饮酒,伤害自己的精神体力,这是第五个原因。偏爱彻夜长坐,晚上不睡觉,不知道保养元神,这是第六个原因。反省之后,毛病过恶实在太多了。

 

‘彻夜长坐’,在佛家有‘不倒单’,这是禅定功夫。打坐在定中是清醒的,不是睡眠。若是用打坐代替睡眠,不如躺著睡舒服,坐著睡多难过!真正大修行人,心境空明,没有自私自利、五欲六尘这些阴气之侵袭,所以常在定中,智慧念念增长。心地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断除睡眠。‘财色名食睡’这是五欲,欲界才有,色界与无色界没有。由此可知,睡眠可以断除。如果烦恼习气没有断除,勉强坐在那里睡觉,对身体决定有害,这是很不健康的生活。所以,在修行场合千万不要好面子,自己做不到勉强去做,最后把身体毁坏了,这是愚痴。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云谷禅师说:‘岂独是考功名而已!世间大富大贵有千万财产者,定是千金人物。’要有福分才能享受。过去生中没有修福,怎么能得福报?过去生中修积得厚,这一生中得大福报;过去生中修积得薄,就得小福报;没有修福,应该饿死的,也是过去造的罪业深重。这个报应是自作自受,与老天爷、鬼神、佛菩萨毫无关系。所以,‘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老天爷对一切众生确实是公平的,这是自然的果报,老天爷确实没有加丝毫成见在里面。这是至理名言,我们要细心玩味。

 

云谷禅师藉著一般人的知见,劝了凡先生积功累德。‘百世之德’,在中国历史上,祖宗有德者,如夏享国四百年,商享国六百年,周享国八百年。周朝享国最久,这是文王、武王、周公所累积的功德。‘百世之德,定有百世子孙保之’,这是就世俗眼光来说。不在王位者,如孔子,孔子以大公无私、真诚爱心,有教无类,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积的功德大,他的子孙后代至今还受世人的尊敬。

 

‘十世之德’,像中国历朝的帝王。我们再看世间,现在一般富贵人家传二代三代,已经不多了,有的传一代就完了,有的甚至中年发达,晚年破产,这是‘德至薄’。他没有积功累德,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自私自利,纵然做一点好事,也不舍弃名闻利养,所以德至薄。在社会上做一点慈善事业,必须要得到大众的褒奖、政府的奖励才肯做,这是假善,不是真善。

 

云谷禅师举出这些例子说明,然后教导他针对自己的缺点,彻底改过自新,就有救了。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改造命运从何改起?从自己的习气、过失做起。你既然晓得自己的过失,要把这些不能考取功名以及无子的过失都改正刷新。一定要积德,过去贡高我慢,常以自己的才智压抑别人,处处好强好胜,不能容人,现在将这些缺德改过来。‘包荒’是拓开心量,包容一切。佛菩萨之所以伟大,就是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因此,一定要拓开心量,拓开心量的人有福。‘务要和爱’,一定要和气,有爱心。‘务要惜精神’,不要喝酒、熬夜,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云谷禅师提出这几个重点,教导他认真修善积德,改正毛病。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前的已经过去,不要再去想它。‘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人只要改过自新,就能够超越命数,命数拘他不住。佛家讲发愿,世人讲立志,都是同样的意思。佛教人发愿为众生服务,但是必须先要有服务的能力;换言之,你要有道德、学问、能力,才有条件为社会大众服务。因此,这个心一发就要修养品德,修习善法,断除烦恼习气,积功累德,成就学问、德行,才有能力如愿以偿。你想要帮助社会上苦难的众生,如果本身不具备这些条件,你发的愿是空愿,这是永远不能兑现的虚愿。如果发的愿虚假,这就是欺骗佛菩萨,欺骗众生,这个有罪,没有功德。

 

四弘誓愿第一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要发心帮助他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自己本身要有能力。发愿之后,就要积极断烦恼,学法门;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学法门成就自己的学问;然后成佛道,圆满自己的功德。这个愿就真实,不是虚假。如果愿力强大,超过业力,就是佛门讲的‘乘愿再来’,你的命运自然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就是‘义理再造之身’,你成功了。

 

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血肉之身’,就是我们现前的身体,因业力变现故,这是业力之身。我们无法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落在数里,用数术就能推断出一生吉凶祸福。若想超越命数,就要从心理上做一个改变,把从前不善的观念、行为都改正过来,一切与义理相应,这个身就称为‘义理之身’。以佛法而言,若愿力大过业力,就称为愿力之身,亦名乘愿再来。血肉之身,充满自私自利;义理之身,大公无私,为一切众生之利益著想。在世间,身体是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服务造福的工具,与自己的业力完全脱离关系,这个身就称为义理之身,就称为乘愿再来。众生有福,这个身就会常住世间;众生没有福,这个身自然舍离。佛家讲‘了生死,出三界’,就是这个意思。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这里引古书为证:天然灾害犹可避免,若是自己作孽,就无可挽回。自然灾害如何能避免?大乘经云:‘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就是自然环境,这是随著人心而转变。若社会上人心淳朴、善良,其居住的环境,自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实在讲,不仅人为的灾害是人造作的,自然的灾害也是人造作的。以佛法言,一是共业,一是别业。大家共同造作的就变成自然灾害,个人造作的就变成吉凶祸福。社会大众共同造的业,我有办法避免,自己造孽就无法挽回,这是真理,亦是事实真相。

 

《诗经》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言’就是常说,古圣先贤常说;‘配命’,就是与上天的心相应,人心同天心。天是什么心?‘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心是无私的爱心、公平的爱心、平等的爱心。如果我们能修养此心,将自己的心愿提升到大公无私,平等对待一切人事物,就是‘永言配命’。当然福在其中,自然现前。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也。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过去生中造作不善业,因此今生没有功名,也不会有儿子,这是‘天作之孽’。过去生之造作可以挽回,如何挽回?‘汝今扩充德性’,改过自新,‘力行善事,多积阴德’,自己造的福,自己当然可以享受到。阴德是做好事不让人知道,阴德报得厚!若做一丝好事,即大肆宣扬,唯恐人不知,福立刻就报掉了。因此,真做好事,勿让人知。若做好事,又要广为宣传,不是真好事。这样的心态尚未离开名闻利养,不是真心在做,所做乃是假善、伪善。古时候,真正大德大能之人,韬光养晦,隐居深山,德愈积愈厚,到机缘成熟时,方能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其中含藏著很深的学问,我们要深思善学。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前两句是加强了凡先生的信心。如果说命运是一定的,不能改变,《易经》教人‘趋吉避凶’就讲不通了;换言之,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我们起心动念,若是善念便增一分福,恶念便减一分福。因此,我们每天的言语造作,就会影响命运的增减。世间人的命运会被人算定,就是他增减的幅度不大,离开中线不太远,所以算得很准。如果增减的幅度很大,命运就算不准。前面说过,大善之人命运拘他不住,大恶之人命运也拘不住他,就是增减变化的幅度太大。因此,有大善,祸会变成福;有大恶,福会变成祸,道理在此地。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这些古圣先贤的书籍,了凡先生平常念得很熟。虽然念得很熟,但是了解得不够深;换言之,无法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所以他的命运丝毫不能更改。云谷禅师这一番话,把了凡先生点醒了,命运确实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变,因此要自求多福。

 

有人问我:‘法师,你为什么要学佛?’我的答覆很简单:‘我学佛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是从果报上说;从因上说,提升自己的德行。’积功累德是修因,因好果当然殊胜。业因果报到自己能觉察出来时,就常生欢喜心,没有烦恼、忧虑、牵挂,没有妄想、执著,一生生活在法喜之中,这种日子过得多快乐!多幸福!所以,方东美先生讲:‘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发露’,一丝毫隐瞒都没有,完全说出来。‘疏’,文章。‘登科’,考中举人。他下定决心改过自新,将过去所做的种种罪恶、种种过错,毫无隐瞒,尽情忏悔,并写了一篇文章,求佛菩萨做证明。他命中只有秀才,秀才最高的是贡生,所以他没有科第。因此,开始真正断恶修善,先求功名。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了凡先生是中下根性的人,所以云谷禅师用‘功过格’来帮助他。教他每天将所做的好事及过失都记录下来,善恶做个对比,这一天到底是善多还是恶多?最初做的时候一定是善恶混杂,甚至恶多于善,自己就要提高警觉,认真努力,希望做到纯善无恶,改过就成功了。这是从事上改,这个方法对普通人非常有效。

 

并且教他持‘准提咒’,念咒是教他修清净心,把念头集中在咒上,用一个念头取代一切妄念,道理在此。用参禅、持咒、念佛的方法也是如此,这些方法很多,可以选择一、两种,帮助自己摄心把妄想打掉。心地清净,真心就现前,智慧就现前。人不可能没有妄念,妄念对我们的伤害非常大,不但破坏清净心,对身体的健康也产生不良的后果。所以,保持身体的健康,首先要减少妄念;妄念少了,饮食也少。修行人可以一天只吃一餐,因为他的心清净,妄念少,消耗的能量少,身体自然健康。

 

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云谷禅师告诉他,画符专家常言:‘不会画符的人会被鬼神笑。’其实,画符、念咒、念佛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方法形式虽不一样,其原理、目的完全相同,都是要用真心。拿笔画符,要把一切妄念统统放下,一念不生。从一点下去,一道符画完,没有一个妄念,心是清净的,这个符就灵。如果画符时还有妄念,这道符就不灵。念咒亦复如是,念时不能夹杂一个妄念;夹杂一个妄念,这个咒就不灵。由此可知,咒愈长愈难念。佛家常言:‘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经比咒长,不打妄想难;咒也相当长,不打妄想也不容易;佛号短,‘阿弥陀佛’四个字,不夹杂一个妄念容易,这句佛号就灵。这些方法都在摄心,帮助我们达到清净心。清净心是真心,真心无念,心里有念就是妄心。妄心有生灭,真心不生不灭。把生灭断除,恢复到不生不灭,这是佛家修学功夫最高的目标。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感格’,求感应。于心性求感应,于上天求感应,都要用真诚心,所谓‘诚则灵,不诚无物’。立命之学,最早是孟子说的。他说:‘夭寿不贰。’‘夭’是短命,‘寿’是长寿,短命跟长寿是一不是二。这个话说得很高明,一般人听不懂。短命跟长寿差别太大了,怎么是一不是二?我们用分别心、执著心看,所以把它看成二。如果你的心不动,一念不生,没有分别,长寿跟短命确实是一不是二。有分别,才有二、三。

 

圣人、佛菩萨没有分别心,凡夫有分别心,所以把世间一切法都变成对立,大跟小,长跟短,善跟恶,真跟妄。对立就是科学家讲的相对论,生活在相对的世间,这是虚妄的世间,《金刚经》讲‘梦幻泡影’,这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真’,一真决定没有相对,有相对就不是真的。六道是相对的,十法界是相对的,一真法界没有相对。没有相对,有没有绝对?也没有绝对。绝对跟相对是互相建立的,没有相对,绝对也没有了。佛经讲这个境界不可思议。‘思’是思惟,你不能思,一思就错了;‘议’是议论,也不能说,说就错了,‘开口便错,动念皆乖’。那是真实的一真法界,真平等。

 

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细分之’,把它推广来说。‘丰歉不贰’,‘丰’是丰收,‘歉’是收成不好。收成丰富,可以过得富足;反之,若是欠收,日子就贫困。如果你能懂得丰歉不贰、贫富不贰,就能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穷’是处在困境,办什么事情都艰难困苦,不能成就;‘通’是通达,做任何事助缘很多,非常顺利。你要是懂得穷通不贰,就能立贵贱之命。如何立命?贫者安于贫,富者安于富,贵者安于贵,贱者安于贱,各得其所,这是立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是真正知天命。所以,世间永远是太平的,社会决定不可能有动乱。这是真真实实的学问。

 

‘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生死可不可怕?不可怕。生死非常正常,只要明白道理,你就不会贪生怕死。生跟死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通达的人对于舍身受身,就像脱衣服、换衣服一样。我们把衣服比喻作身体,衣服穿的时间久了,脏了、破了,自然会把它脱掉,这个身就不要了,再换一件衣服,就是再换一个身。我们必须要注意,衣服要愈换愈漂亮,如果愈换愈差就不好了。

 

如果一个人作恶多端,他这个身舍掉之后,来生会比现在这个身还差,换成畜生身、饿鬼身、地狱身,愈换愈不好看。如果这个人一生行善,好善积德,舍报之后生天,天身比我们这个身庄严。如果念佛求生净土,换得菩萨身、佛身,就愈来愈庄严了。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与道理,才真正肯断恶修善。断恶修善虽然是利益别人,实际上利人就是利己,这是真理。世间人常讲‘损人利己’,这句话有弊病,损人决定害己。利己是眼前虽得一点小利,可是几十年之后,你死了变饿鬼、畜生、地狱,那真正是害了自己,到时就后悔莫及。所以,损人之事决定不能做,真正聪明人、明白人决定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

 

因此,对于生死这桩事情参透,知道事实真相,贪生怕死的念头就没有了。无论在何时,无论是什么方式死亡,都会欢欢喜喜。为什么?知道这个身舍了之后,马上换一个比现在更好、更殊胜的身。我们要有信心,有把握。

 

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该’,包括。只要把这一关参透,在一切相对的境界里面,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都能得自在,我们要入这个境界。有人对我好,照顾我,于我恩惠,我感激他。有人对我不满,恶意毁谤、陷害、侮辱,我用感恩的心对他,感激他消我的业障,成就我的德行。我知道他是用这种手段来试试我的心平不平静,还有没有嗔恚心?如果我还有一念嗔恚报复的念头,我是凡夫,我的功夫没有进步。他这样对我,等于是在考验我。

 

我在佛堂里,替对我不好的人供了一个长生牌位,天天诵经、拜佛为他祝福。你陷害我,我还是祝福你,我把你看作佛菩萨。你为什么对我不好?你不了解我,一切出自于误会,何必要计较?计较是自己的过失。我不计较,我感恩、尊敬,你遇到困难需要我帮助的时候,我会全心全力来帮助你。这是做人的道理,你必须参透‘不二法门’。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俟’,等待,所谓‘水到渠成’。‘将迎’,念头起灭。孟子云:‘修身以俟之。’这是说时时刻刻修养德行,乃至于‘积德祈天之事’,这是属于存养功夫。身有恶行,必须永远断除。修身积德之事,不可存侥幸之心、非分之想,若有丝毫念头起灭,‘皆当斩绝’,这是真正的功夫。果然做到如此,性德就恢复了,这是大菩萨的境界,这是实实在在的学问。

 

孟子说得很好,‘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是断除妄想、分别、执著的念头,这是真正的学问,真心本性完全恢复了。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依此理论与方法修学,世出世法有求必应,这是真实的原理。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我们凡夫无法做到无心(无念),因此如何将念头控制住,就要用方法。云谷禅师教了凡先生用持咒的方法。有人听我这么讲,就有疑问:‘我们是念准提咒,还是继续念阿弥陀佛?’我们学习要善用心,画符、参禅、念咒、念佛,方法、手段虽然不同,其目的与原理完全相同。所以,他念准提咒,我们念阿弥陀佛。

 

‘无记无数’,这是一个共同的原则,但是也要因人而异。中上根性的人可以不要记数,中下根性的人最好是记数,而且念珠的作用就是记数。一天固定记多少数,精进而不懈怠,这样能将妄念消除,这是初步功夫。如此用功,几年之后,妄念少了,心地逐渐清净,就不要记数了。因为记数还是分心,佛号一句接著一句,无记无数,念念在佛号上,妄念自然不生。

 

念佛的功夫贵在‘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功夫纯熟到‘持中不持,不持中持’,念与不念合一,就入不二法门,功夫到家了。念佛、念咒都一样,功夫有很多层次。‘记数’是最低的功夫,从记数提升到‘无记无数’,再提升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这是第三层境界。明白此理,自然得到‘灵验’。灵验的原理是‘诚则灵’,灵是感应;‘诚则明’,明是智慧现前。

 

云谷禅师的教导,到此告一段落。下面是了凡先生自己修持的经历,他如何将大师这一番开示,完全落实在自己的思想、行为上,这是真实功夫,值得我们学习。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我们从了凡先生的‘号’也能看出他的为人,‘学海’是他好学,喜欢读书,但是这个口气很大,我们能觉察出他的贡高我慢。他从接受云谷禅师教诲的这一天起,改号‘了凡’,‘了’是明了、了脱,‘凡’是凡夫。他知道命运可以改造,‘数’可以突破,他不愿意再作凡夫,一心想超越,所以改号‘了凡’。

 

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了凡先生从这个时候开始,才算是认真用功,每天依照功过格做反省的功夫,于是觉得与从前不一样。从前每天悠悠放任过日子,现在感觉自己战战兢兢,时时刻刻有警惕的念头,唯恐起恶念、说错话、做错事,得罪天地鬼神,有一点不同的气象。从前遇到有人憎恨、讨厌、毁谤,他不会轻易饶人,决定要报复。现在他不报复,心平了,心量慢慢拓开,能够‘恬然容受’,包容别人,这是修持功夫得力了。

 

我们也要常常勘验自己,我今天有没有空过?如果功夫不得力,这一天就空过了。谚语说:‘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一去不复回。无论世法、佛法,真正成功的人,都会珍惜光阴,天天求精进,一天都不空过。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

 

了凡先生三十五岁遇到云谷禅师,三十六岁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孔先生算他应该考第三名,但是他却考了第一名,这是孔先生为他算的命第一次不应验,这也是修持功夫改变了他的命运。同一年秋天考中举人,他命里没有举人,这是改造命运非常明显的应验。

 

 

上一篇:《了凡四训》净空讲解2

下一篇:佛教劝善书《保富法》

tags: 香港

返回首页

相关

热门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