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刺
Spina Gleditsiae
(英)Chinese Honeylocust Spine
别名 天丁、皂针、皂荚刺。
来源 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棘刺。
植物形态 落叶乔木,棘刺圆柱形,常分支。羽状复叶互簇生,小叶6~16,卵形至长卵形,长3~8cm,宽1~2 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齿。总状花序腋生及顶生,花杂性;花萼4裂;花瓣4,淡黄色;雄蕊6~8;子房沿缝线有毛。荚果扁长条状,长12~35cm,宽2~4cm,紫棕色,有时被白色蜡粉。花期5月,果期10月。
生于路旁、沟旁、宅旁。主产河南、江苏、湖北、广西。
采制 全年可用刀砍下棘刺或切片晒干。
性状 完整的棘刺常分枝,有时再分小枝,刺端锐尖,基部扁圆柱状,全长约10cm或更长,基部直径0.8~1.2cm.表面紫棕色或红棕色。体轻,质坚硬,切断面木部黄白色,髓疏松,棕色,无臭,味淡。
化学成分 含皂荚皂甙B-G(gleditsiasaaponin B-G)、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酯酸、油酸、亚甾醇、谷甾醇、二十九碳烷(nonacosane)等。
性味 性温,味辛。
功能主治 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化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皂角刺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
【功效】搜风,拔毒,消肿,排脓。治痈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 ①《本草图经》:"米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敷疮癣。" ②杨士瀛:"能引诸药上行,治上焦病。" ③《本草衍义补遗》:"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 ④《纲目》:"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⑤《本草崇原》:"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 ⑥《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疮疹,并能通乳。" ⑦《药材学》:"治扁桃体炎。" (皂角刺的功效与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醋煎涂,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本草经疏):"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