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是当今较为常见的老年难治病,包括现代医学的阿尔茨海默性痴呆和脑血管性痴呆。随着人口老龄化,本病将成为社会上的多发病。本病属疑难病症,中医药在预防治疗及康复方面占有优势。笔者就其病因病机及治疗谈谈个人的体会和看法
病因病机
病位在脑,神明失用
《素问·五脏生成》:“诸髓者皆属于脑。”隋唐时,杨上善在《太素》中明确指出:“髓在头中最多,而头是心神所居”,“认知万物,意志,思虑,智,皆属心神之用也。”又云:“心能决动四肢百体”,其所言的“心神”包括了感觉动作,思维情感等一切精神活动;指出“心神”为脑所主。可见杨氏在公元前约668年就已认定脑主思维。明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说:“脑为元神之府。”
以上都说明脑具有主神明,即思维、记忆、感觉及运动的功能。所以老年痴呆症病位在脑,为元神失养,神明失用所致。
脾肾虚衰为本,痰瘀火邪为标
脏腑功能虚衰是老年痴呆症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以脾肾虚衰为主;脏腑虚衰,脾肾不足,阴阳失衡,机体失控所产生的痰瘀火邪则为其标。两者又往往互为因果,互相作用。
《灵枢·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素问·五脏生成篇》有:“五谷之精微,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说明脑和髓的生成是禀受先天的精气和后天水谷之精气而成,与脾肾密切相关。
老年人胃气虚衰,纳运失调,脾肾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导致气机逆乱,上扰于脑而为病。或老年肾阳不足,脾失温煦,也可因健运失司,津液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而致脑海空虚。脾肾虚衰,肾之精气得不到供养,也会使脑髓不足。脾肾虚衰,精血不足,元神失养,神明失用,是老年痴呆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应以脾肾虚衰为本。
老年人脾肾虚衰,气血推动作用减弱,使血行瘀阻,使水液停留。老年人肺脾肾皆虚,气化无力,津液敷布失常,易酿湿生痰。老年人固执保守,焦虑疑惧,易产生气滞。气滞血运不畅也可为痰。肝气不舒,脾失健运,也能聚湿生痰。
痰为浊邪,因气而上,风痰上扰,迷蒙元神,或由“髓空”、“阳虚”痰浊兼虚上犯,导致痴呆病症发生。若瘀血随经流行入脑,与精髓错杂,致使清窍受蒙,神明失养,灵机呆钝,则出现神识不清,表情痴呆,日夜颠倒,癫狂时作等症。
同时由于淤血内阻,使脑髓转运疏泄失常,使脑气与脏气不接,使脑之供血不足,脑失所养,日久精髓逐渐枯萎,故病程呈进行性加剧。
痰和瘀都是体内津血运行失常的病理反应。痰来自津,瘀本乎血。《灵枢·邪客篇》:“营气者,泌其津液,注入于脉,化以为血。”说明津血同源,痰瘀也同源。痰阻血难行,血凝则痰难化。淤血内阻,久必生痰,痰浊停滞更致血瘀。痰阻血瘀,蒙蔽清窍,元神失养,神明失用是老年痴呆症尤其是脑血管性痴呆最常见的病机。
患者既有面容呆滞,头晕头重或头蒙如裹,舌苔白腻之痰症,又有舌质紫暗,颜面晦滞,年老斑等瘀象。肾阳亏虚,心火旺盛,心肝火盛,上扰神明,也是造成痴呆的原因。
七情失调是重要诱因
老年人活动不便,感觉失灵,失掉能力的感觉容易产生悲观;当丧失配偶、同代人去世也往往使其孤独寂寞;尤其退休后易产生无用或失落感,会进一步增强老年人的悲观情绪,以致精神忧郁,焦虑疑惧,致使气血逆乱,造成津血运行失常。此外,劳逸不当,房劳过度也能促使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证型与治疗
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本病的归属、临床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等都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笔者根据本病病位在脑,由元神失养,神明失调所致,本为脾肾虚衰为主,标为痰瘀火邪最多,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临床将本病分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痰阻脑窍、痰血内阻、心肝火盛五个基本证型,再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进行加减。
由于本病表现复杂,而且变化多端,尤其常为虚实相间,临床往往几种证型并见。如痰瘀交阻、气虚血瘀、髓亏血瘀等等。同时各型之间又互为因果,相互转化。所以临证应围绕主要病机进行辨证。
实证以化痰活血化瘀为主,酌情运用开窍,清火,理气;虚证应益肾,补气健脾兼以养心;虚实夹杂应驱邪扶正并举。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灵活施治。
从临床观察,老年痴呆症不少是因痰而起,因痰致呆。痰为浊邪,因风而上,风痰上扰,迷蒙元神,而形成痴呆。治风痰上扰之痴呆,天麻为必用之品。痰阻脑络,久病必瘀,必须痰瘀同治。地龙,水蛭等虫类药收逐力专,对脑络之瘀尤能建功。
老年痴呆症出现机窍被蒙,神智不清时,可选加芳香走窜醒脑开窍之品。通脑窍以麝香,石菖蒲为最。具有醒脑开窍作用的中成药有苏合香丸、局方至宝丹、牛黄清心丸和安宫牛黄丸。随临床辨证选用,用之得当可奏速效。但芳香走窜之品耗伤正气,故不宜长期使用。
本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往往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改善脑微循环,降低血液的高凝状态,是治疗和预防脑血管痴呆的关键。加强护理、防止跌伤、避免情绪大起大落,与本病的康复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