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问题?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刻不容缓。近年来,江苏部分中医医院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积极探索和推动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形成了“医生围着病人转,诊疗围着疾病转,科室围着疗效转,行政围着临床转”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实践表明,这一模式初步取得了“病人方便、疗效提高、费用降低、流程优化、病程缩短、特色加强、患者满意、医院发展”等成效,为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问题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本版今天开始分上下两篇连载他们的思路、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希望能为全国医疗卫生界提供经验,同时也期盼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推动这一模式走向完善。
近4年来,江苏按照深化医改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充分遵循中医整体观和系统论的思维,推进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全面强化中医综合治疗,方便了患者,突出了中医特色,发挥了中医优势,提高了临床疗效,促进了专科和医院的发展,受到了广泛欢迎和好评。
目标任务与背景意义
目标与任务
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是以中医整体思维为指导,以病人满意为目标,以患者诊疗需求为导向,以整合院内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组建疾病综合诊疗中心为手段,以共同制定方案实现疾病的优化诊疗为核心,提供门诊、住院多专业一体化综合服务的新模式。
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以中医特色专科为基础,以优势病种为切入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纽带,以多专业协作为基本方式,将诊疗模式由“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其目的在于:对外方便患者就诊,缩短就医时间,降低诊疗费用,体现医院公益性;对内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力争实现一位患者在一个中心、一张病床上完成相关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等综合医疗服务的全过程。
产生背景和意义
分科诊疗的弊端
现行的分科诊疗体制,容易导致临床医生的“分科思维”和“管状视野”。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习惯于以本专业的病种概念分析诊断疾病。因此,现在病人就医往往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疾病诊治可能涉及到多个科室,医生只负责本专业的相关诊疗,涉及到其他科室时,常需病人转科,重新挂号排队。患者就诊时往返奔波,病人跟着科室和医生转,增加了就诊的时间和难度。且不同科室的医生对同一疾病,可能制定出不同的治疗方案。面对多个诊疗方案,病人常常无所适从,导致重复检查和过度医疗。频繁的转科也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不便,增加了负担。二是一个病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分科诊疗割裂了诊治的整体性,限制了临床医生的思维。医生总是局限于本专业的小圈子,治疗专科范围内的疾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常常造成其他疾病的漏诊、漏治。
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所需要的医疗服务也应是一种整体性的服务。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以系统为基础,以疾病为突破口,为病人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使病人能够得到无缝隙、连续的优质服务,能够有效解决分科诊疗产生的弊端,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医院规模扩张倒逼医疗服务
近年来,医院越建越大,大楼越盖越高,分科越来越细,有的医院甚至有多处分院。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张,直接导致了就医流程的繁琐与延长。一方面是门诊、急诊、病房、检查、收费、取药、治疗等服务,在空间分区上加大了物理距离。患者如从某一个诊疗区到另一个诊疗区需要走很多路,花费更多时间,甚至需要跨院区转诊。另一方面是诊疗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和精细化,各种检查和治疗逼迫患者四处奔波,不断排队,反复交费,增加了病人滞留时间。对于缺乏医学知识、不熟悉医院环境、不清楚流程的普通患者,增添了诸多不便。在“看病难”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看病繁”的问题。
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通过设立诊疗中心和综合治疗区,将必要的诊断、检查和治疗固定在一个区域内,病患仅需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花费较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全部的诊疗流程,从很多方面改善了患者看病就诊的感受,能够有效缓解“看病繁”问题。
医改的推动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刻不容缓。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必须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公益性,病人就医的感受、疗效和费用,已成为评价公立医院公益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江苏各中医医院,近几年探索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不断改进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以人为本的理念、整体观的思维和简便验廉方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为现代医院管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为公立医院改革探索新模式。
不仅如此,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可以更加充分、更加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为病人提供更方便、更高效、更人性化、更优质、更具性价比的医疗服务,有利于改善患者看病就医的感受,缓和医患关系,营造和谐的诊疗氛围,节约诊疗费用,缓解“看病贵”问题,也符合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要求。
中医整体观的启示
医学各专业之间的融会贯通和有机互补,是临床医学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中医整体思维和辨证施治是祖国医学的精髓,也是中医的特色优势,符合医学发展方向,契合病人实际需求。她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康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将人与生命、身与心的健康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而不是分散、隔离、顾此失彼。
从中医医院自身建设而言,开展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可以推动中医诊疗技术融合、临床科室整合和中西医结合往深度发展。通过各科室之间的相互协作,通过各专业医生之间的优势互补,通过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来提升中医医院的综合诊疗水平。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既是对传统中医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现代医学服务模式的拓展,彰显了中医特色优势,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前景。
主要做法
整合资源、改造流程,创新服务模式
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医院内部流程的改造和资源的有效整合,提供疾病诊疗的一站式服务,使患者在一个科室、一张病床上就能接受诊断、治疗和康复等全程综合医疗服务。
江苏倡导全省各医疗机构以系统或病种为基础,整合相关科室资源,建立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平台,通过集中设置中医诊室,建立中医综合服务区,来开展中医综合治疗。各单位换位思考,从病人看病就医的体验出发,积极改造服务流程,组建多专业医护团队,制订综合诊疗措施,选择最佳诊疗方案,为患者提供一体化的诊疗服务,从而更好地实现方便病人的目的。通过技术融合和科室整合,病人可以感受到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流程,只需要排一次队、缴一次费即可获得全程的医疗服务。
例如南京市中医院脑病中心,打破了以往分科诊疗的体制,整合了急诊、ICU、脑病、针灸、推拿、康复等专科资源,汇集高端人才,组建了相关学科组,提供诊断、治疗、康复、随访、健康教育等全程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对病人健康进行全方位的关注。遇到急危重症脑病患者,传统的就诊模式是将急性期病人由急诊转入脑外科,术后转入ICU,恢复期再到脑病科康复治疗,中医药手段在急性期很难介入。而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实施以后,病人由脑病中心医疗团队收治,各专科遵循整体观的理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综合评估后统一制订诊疗方案,采取早期介入、急性期治疗、恢复期康复的综合诊治方案,及时进行不同专业的干预。患者入院后所有的治疗(急救、手术、介入、内科、针灸、推拿、康复等)能够在同一张病床上实现,且中医中药方法可以及早介入。
以人为本、中西结合,创新诊疗模式
如何为患者提供最好、最优、最方便的诊疗服务,是卫生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我们在优化流程的基础上,将疗效满意作为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把中医与西医、内科和外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制订综合诊疗方案。实践表明,中西结合、综合治疗、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病一体化综合诊疗中心,整合了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肛肠外科、消化内科、内镜中心等5个专科,采用中西医结合、内外科结合、门诊与住院相结合的一体管理方式。急诊-门诊-住院各环节都围绕病人设置,由内科医生、外科医生、中医医师分工合作,共管病人,实行综合会诊、综合治疗。病人经中心专家联合门诊后,由首席专家确定初步诊疗方案,入院后再经中心专家查房和联合会诊后确定最佳在院诊疗方案。这打破了以往专科疾病单一治疗的模式和专科各自为政的局面,较好体现了“医生围着病人转”、“临床科室围着病种转”的理念,为提高病人治愈率,降低医疗费用,体现医疗服务的高效、便捷、适宜创造了组织和管理上的基础,疗效明显提高。再如无锡市中医医院脊柱病一体化综合诊疗中心,由脊柱、推拿、针灸、康复等科室组成。门诊设立了专门诊疗区域,病区建立了中医药内治(汤剂内服)、外治(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推拿、龙氏手法推拿、针灸针刀、牵引、中药熏蒸、骶管冲击疗法、微创治疗、手术治疗)综合诊疗体系。诊疗团队医师具有全面综合的诊疗意识和中西融合的诊疗技能,既能全面了解保守疗法的适应症,又能正确掌握疾病的手术指征,根据“能内不外、能中不西、能微不大”的原则,及时确定适合病人的最佳诊疗方案,大大减轻了病人痛苦。
顶层设计、政策保障,创新管理模式
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在理念、流程和管理模式上都是创新。为保障该模式的顺利推进,我们在宏观和微观管理层面都做了探索和尝试。
对卫生行政部门而言,一是加强顶层设计。2010年,江苏省中医药局提出了从“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从“以疾病治疗模式”向“综合防治模式”转变的思路。2011年,倡导建立“多学科诊疗平台”,开展“一体化诊疗服务”,实施中医综合治疗。2012年,印发《关于在全省中医医院开展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服务的意见》,全面推广开展以中医综合治疗为核心的一体化诊疗服务。2013年,印发《江苏省中医临床诊疗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开展诊疗中心建设,积极搭建中医综合治疗平台,推进中医综合服务的开展。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综合医院倡导集中设置中医诊室,建立中医综合服务区。二是强化行政推动。我们连续2年将开展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服务纳入年度医改目标任务,2013年还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综合医院建立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医院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区(室)列入卫生综合目标考核体系。此外,我们还建立中医技术应用通报制度,对中医医疗机构中医技术项目开展数、中医非药物疗法人次数等每半年进行1次通报。三是注重持续改进。我们强化综合治疗的效果评价,对疾病诊治疗效、病人的就医感受、人力成本投入、卫生经济学等进行分析,及时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建立动态管理和持续改进机制,确保中医综合治疗工作科学、有序、持续开展。
建机制是关键,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对医疗机构而言,一是建立组织管理保障机制。各医院相继成立了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院长和医务、护理、门诊、信息、人事、财务等职能科室负责人组成管理网络,建立沟通、协调、评估等长效机制。二是建立人力资源保障机制。根据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的人员配备与流程管理需求,进行资源有效整合,组建多学科加盟的诊疗团队,明确了科室设置、床位分布、人员组成等流程路径。三是建立信息支撑保障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平台,注重电子病历、医疗处置和绩效考核,建立了信息化的评价、监督、管理机制,为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