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医药资讯>正文

做明医不做名医 青蒿素的功劳

2014-10-18 11:15:49

  医生的智慧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有的病看西医好,有的病看中医好,有的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好,为医者应该具备分辨这三者的智慧,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才是高明的医生。

  经常从患者的口中听说,某西医医生说“这个病你去找中医看”,似乎是很欣慰之事。其实这应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的确有不少高水平的西医非常尊重中医,感觉有的病中医有一定优势,所以诚心转请看中医;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一般水平的西医怀着不屑的心情把自己感到头痛的病人打发到中医那儿去。当中医治好了该病时,却说“这是心理作用”。

  在临床上有时也有另一种情况,曾遇一癫痫病患者先看西医用了抗癫痫药物治疗,开始有一定效果,继而仍有一些发作,转看某中医,此医器宇轩昂地说:“凡来叫我看中医者,一律停西药”,结果癫痫大发,一日数次,不免陷入窘状。我认为,对于这类疾病应该从具体情况出发,治疗过程中应该谨慎地做好中西药物的衔接、配合,切忌盲目自信,随兴而处,导致横生枝节,给病人带来痛苦。

  做明医不做名医

  为医者都欲成名医,清代医家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有“名医不可为论”说:“为医固难,而为名医尤难。”最难的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当”。明代医家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把医生分为明医、良医、国医、庸医、巫医五类,其中有“精于医者曰明医”之说,所谓“明医”即明于医理者,张介宾说“万事不外乎理,而医之于理尤切”。

  作为医生,应该掌握的“理”主要包括哲理、生理、病理、药理四端。哲理是认识人体生命现象、指导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生理是认识和推断病理的依据,病理是对异常生命活动即疾病过程的理性认识,药理是纠正病理指导治疗的准绳。明乎四理,虽不全中,亦不远矣。

  为医者力求做“明医”比做“名医”好。

  过度检查

  70年代刚做医生时,在急诊室值夜班,连续开了10位患者摄X胸片,其中5张片子有异常表现,5张无异常发现,结果被放射科医生一顿呵斥:“你会不会做医生?一晚上开10张X胸片5张扑空,把我忙得够呛。”令我惭愧之极,面红耳赤,至今莫能忘怀。

  而今不同了,临床发现患者稍有咳嗽,不问咳嗽时间长短及轻重,来者即拍X胸片,或者动辄就是CT、WRI,结果十有八九扑空,医生心安理得,也无人责备,患者也颇满意,而据说院方希望少开药多开各种检查。实际医生有时也明知没有大问题,无十分必要开这样的检查,但还是闭着眼睛照开不误,其中的原因只有医生自己得知。这就是过度检查,不仅浪费了医疗费用,而且令患者白受幅射之害,遗憾的是这些现象现今似乎几成普遍。

  据闻广州一名5岁孩子误吞一枚弯针,医院作了217项检查,包括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类风湿因子等。2天后孩子通过大便把弯针自行排出,化去医药费(主要是检查费)3366元。又是一例典型的过度检查。

  我在猜想,作为医生,在开这些检查单据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

  发明青蒿素的功劳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明青蒿素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有人认为这是中医药的巨大成就,也有个别人认为“青蒿素非中药,和中医药无关”。

  医学之所为被人所尊重,是因为它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是切实解决人身疾苦的科学。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有着同样济世救人的情怀和目的。所以在青蒿素医治了这么多人之后去讨论它是不是中医药的贡献还有什么真正的意义?

  再说,青蒿是一味中药,青蒿打汁治疗疟疾肇始于晋代王叔和《肘后备急方》,青蒿素在研制过程中曾经得到《肘后备急方》的启迪,它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人员研制的成果,这些都是事实,难道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获得的成果就不是我国中医药的成果?难道是西方医学的成果?

  中医中药有很多研究方法,屠呦呦的研究方法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成果作为已经成功并获得世界广泛承认、解救了无数生命的典范,充分告诉我们,这一方法是值得借鉴的。但中医的研究方法不只是这一种,还有很多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方法在实践着,虽然尚未能在国内或国际上被共知,但他们对于中医,对于医学、对于人类健康的的贡献是不可淹没的。更何况,我们医学研究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得奖,而是为了解决临床上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奖项只是社会对于研究者付出的一种评判和激励。

上一篇:中药注射剂

下一篇:中医药哲学 核心价值观

tags: 青蒿 名医

返回首页

相关

热门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