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1180~1251年,寿71岁),名杲,字明之。金元间真定(今河北省保定市)人。倡导:“人以胃气为本”。善温补脾胃之法,后称之为“补土派”。为金元四大医学家『注1』之一。
李杲幼年就喜爱医学,曾捐款千金而跟随易州张元素学医,学了没有几年,就掌握了张氏的各种医学技术,除精通内科外,还擅长外科、五官科和针灸各科。他在医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金元各派学术争鸣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临证实践,创制并逐步完善了“补土派”的理论,为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着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和《兰室秘藏》等书,着重阐明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内伤病的致病、发病机理,鉴别诊断,治疗方药等一系列问题。
东垣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这是李东垣内伤学说的一个基本论点。据此创制了“甘温除大热”之法。李氏根据脾胃的重要性而创立的补脾法,丰富了中医学治疗理论。
李氏的学术思想,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通过实践,对内伤病的致病因素,发病机理等作了深入细致的阐发,给后人治疗脾胃病指出了新的途径。李氏主要着作有:《内外伤辨惑论》,成书于公元1231年,全书共二卷;《脾胃论》成书于公元1249年,全书共三卷;《兰室秘藏》三卷;《药象论》一卷;《医学发明》、《伤寒会要》等。
注1:
刘完素(刘河间)、
张从正(张子和)、
李杲(李东垣)、
朱震亨(朱丹溪)。
金元时期是中医学术争鸣异常活跃的时代,金元四大家在医学上都有着重大的贡献,并各具特色。刘完素是河间学派的代表人物,倡导“六气皆从火化”说,后世称其为“寒凉派”。张从正是“攻下派”的代表人物,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病”,擅长汗、吐、下三法。李果则创立脾胃内伤学说,习称“补土派”。朱丹溪是“滋阴派”的代表人物,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主张滋阴降火,擅治内伤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