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经济景气的时代,如果你说想当公务员,会被人家笑话没有上进心
- 台湾的人才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终于在这两年浮上了台面
───────
大陆朋友对台商公司的评价普遍不太好,比如“抠门”、“血汗公司(工厂)”、“压榨员工”等。事实是,台湾老板不仅在大陆这样搞,在台湾也这样搞,说得更精确一点,台湾的中小企业老板大多都是这样的。
要读懂台湾老板的这种“抠门”心态,就要知道他们是怎么发家的,为什么他们几乎都有同样的经营个性?据2010年的统计,台湾共有1232000多家中小企业,占全体企业数的97.91%;中小企业的销售值占全部企业的30.65%,并以内销台湾市场为主;中小企业的就业人数为8066600人,占全台湾就业人口的78.47%。
在上世纪60年代,台湾当局确立了以发展轻工业为主的产业战略,开始扶植中小企业。你会看到许多现在六七十岁的台湾中小企业主,就是所谓的“台湾抠门老板”,几乎都是在这波浪潮中起家的,他们凭着刻苦耐劳的精神,财产随着台湾经济发展而增加。你可能又会发现,这些中小企业台商,似乎特别没有规范,人治色彩特别强,好像常常是在随着老板心情办事。
对于台湾的中小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资金链顺畅,如果资金链断裂,整个公司可能就完蛋了,所以在银行不一定能马上融资的情况下,台湾的中小企业主几乎都有过跑地下钱庄的经历。也正因此,中小企业的经营者除了要勤奋外,还要专断,随机应变,要想尽办法不断地开源与节流。
说起开源,台湾的中小企业主可能不是那么强,但“节流”,也就是台商恶名昭彰的“cost down”绝对是他们的拿手本事。台商最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成本控制,有限的资源可以用到极致,比如你给台湾老板100分的资源,他们大多可以靠努力做出120分的应用,赚120分的钱。这就和欧美企业不一样,欧美企业会先想办法把100分的资源投下去,变成120分的资源,再找可以应用成120分的人才,赚144分的钱。
差别就在“用人”这里。有人说,台湾厂商不搞创新不搞品牌,就爱搞代工。在台湾常有这样的例子,某天发现一个项目赚钱,大家就会一窝蜂地去搞这个项目。比如上世纪90年代末的蛋挞热,短短一阵子,民众疯狂爱吃蛋挞,于是大街小巷都是蛋挞店,热度一过,通通都倒闭了;再比如,十几年前网络兴起,高中毕业生一窝蜂跑去读资工(信息工程)专业,也不管喜不喜欢,结果供过于求,又搞死了资工。
这样的例子在台湾太多了,我们称之为“蛋挞效应”,以纪念当年的蛋挞热。集中投入,供过于求,导致市面上有太多相似的方案可选择,于是,最终商家都会用削价竞争的方式来取胜。但削价竞争会导致盈利空间下降,怎么办呢?为了降低成本,只能更尽力压榨员工的薪水和工时。你一定有听过台湾商人在自夸“优异的廉价劳动力”或者“物美价廉”,事实上,这就是对劳动者压榨换来的。
另一个台商公司常用的方法叫“责任制”,听起来很好,每个工作岗位上的人都有他的责任,对吧?但对台商公司而言,“责任制”的潜台词就是“你的肝是我买的!”
“责任制”在外企也常听说,只是台企的“责任制”,与外企的“责任制”有本质上的不同。外企制度性相对较强,会把公司所有事务转化成标准的流程表格等,所以不论是老板、主管或者员工,大家都是按自己那部分的流程去跑,就算业务负责人换了,接替的新人只要熟悉他那个部分的流程,就可以马上工作,而且大部分欧美企业没有严重的上下尊卑观念,只是每个人做的事情不一样而已。
所以,正常的责任制,是建立在各人业务责任分配清楚之上,不太会有奇奇怪怪狗屁倒灶的事突然冒出来。然而台湾的“责任制”,一般就是用来压榨员工的借口:即便你做完分内的事,也不可以先下班,都要加班表示“有责任”。
台湾中小企业的人治色彩很强,专业技能都装在那几个有经验的人的脑袋里,而且工作划分经常不清不楚,如果今天来了一个菜鸟要接手,必须老人带一阵子,把经验传给新人。而且台湾公司上下尊卑的情况非常严重,下层基本没啥权限,不管做什么决定都要上报高层,但高层做了决定却不一定负责,一旦出了事情上层很容易把本该自己负的责任推给下层。
因为人治状况严重,台湾人又爱跟风,老板一听到国外流行啥“责任制”,觉得时髦,就想学着用,只是责任不清不楚,上面的人可以随便给下面任何一个人增加莫名其妙的“责任”,于是,这“责任制”就成为非常具有台湾特色的“爆肝”制:做都做不完,就算做完也不敢先下班,好像不认真,所以大家都在撑。
这就导致台湾劳工的“过劳”现象层出不穷,就连美国的CNN都有报道。在台湾,劳工工时普遍比日本、美国同等企业职位多20%以上,可是加班再多,效率好像也没有明显提高,薪水、加班费也没有相应增加。
简单来说,欧美企业考核一个员工的标准是“效率”,即“最后完成多少工作”;而台湾公司判断一个员工优不优秀,经常是以他勤不勤劳、“花多少时间去工作”为标准,所以常常会见到,明明事情都已经做完了,可还在装忙,撑加班,虽然通常没有加班费,但如果每天准时下班,会给老板一种“你很闲”“你工作量不多”的感觉。搞到最后,大家都在撑谁比较晚走。所以,责任制就变成了:上班打卡,下班“责任制”。
不过,台湾公司因为人治味道比较强,所以在人情味方面比外企强一些。在外企,你没达到考核标准,通常的下场就是马上滚蛋,而在台企,只要你没惹火最上面那一个,犯了错上面也多多少少会COVER你,通常没什么事,就是被臭骂几句。
台湾的老板,对人才的看法是齐头式的平等,员工经常是“人力”,而非“资源”,想请的是“奴才”,而非“人才”。台湾老板很少通过转型增加竞争力,你看许多传统台商就是这样,就算赚了钱,也不搞研发、买新设备,只要继续代工有钱赚就好,赚得少了,就从人事成本“cost down”。这真是台湾现在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两年台湾在热烈讨论一个议题叫“22k”,是指现在大学毕业生最低起薪只有22000台币,这数字竟然比10年前还少。但是,如果修法,把工时减少,或者依法支付加班费,又或者调高底薪,一定会有很多老板跳出来大叫,威胁说“加薪减工时会影响竞争力,这样下去企业就要出走”。
年轻人起薪低,生活又感觉没什么保障的情况,也影响到了台湾年轻人现在的生活观。现在台湾的“少子化”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国安层面”。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台湾每年约有二十万婴儿出生,但现在,每年的新生儿数量已经不足十万,年轻人普遍不愿意生小孩,因为怕养不起,不能给小孩一个好的环境。另一个更明显的现象,就是年轻人考公务员的意愿大增,人人都想当公务员,父母都鼓励小孩去考公务员。在过去台湾经济景气、快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你说想当公务员,会被人家笑话没有上进心;但风水轮流转,在现在这个一切都不确定的时代,当公务员反而是最稳定最有保障的选择。
大家都想当公务员,而自认优秀一点的人又不想待在台湾看老板脸色领那死薪水,于是,台湾的人才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终于在这两年浮上了台面。
2012年4月,新加坡副总理尚达曼在一场演讲中提到,台湾人才流失严重,要新加坡引以为戒。这简直是戳中台湾痛处,在台湾引起热烈的讨论,后来几天,政府各部门都在“积极检讨”,但企业还在用22000台币的底薪招聘大学毕业生,还在不断要求员工加班以示努力。
说到底还是薪资问题。如果你自认是人才,肯定要往请得起你的地方跑,所以自认稍微有点能力的年轻人,见到现在大陆经济发展那么快,薪水涨得那么高,当然会想到大陆来一展伸手,如此一来,台湾人才自然流失了。
───────
廖信忠新作《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
《我们台湾这些年》畅销百万册,姊妹篇重磅上市!廖信忠五年磨一剑,讲述60年来不同时代背景下、政局变革中台湾老百姓所知道的大陆。
这些年来,每次大陆重大事件发生,都会对台湾造成一定影响。分开不代表不关心,不联系不等于不知道。
亚马逊 http://t.cn/8snwSHL
看完欢迎再去豆瓣严厉的打分批判 http://t.cn/8sWuc8U
─────
了解更多台湾,请看廖信忠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