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普外科 > 肛门>正文

肛门坠胀的辨证治疗

2013-09-25 07:08:33

辨证分型

湿热下注型临床表现:肛门坠胀,有灼热感,或会阴部隐痛,或面赤身热,小便短赤,腹胀便结,或大便表面附有脓性黏液,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局部检查:肛缘皮肤可有潮红,肛门指诊肛隐窝处有压痛,或前列腺压痛,或直肠前壁宫颈部有压痛;肛镜检查示直肠黏膜充血潮红,或有黄色脓性分泌物附着,或肛隐窝充血、肛乳头肥大。

气滞血瘀型 临床表现:肛门坠胀,或刺痛隐隐,或腰骶部疫痛,有时向大腿或会阴部放射,伴忧愁抑郁,胸闷不舒,嗳气频频,矢气不畅,常有便意感,或曾有肛门手术史,舌红苔薄白,脉弦涩。局部检查或可见手术瘢痕,肛镜检查示直肠黏膜呈暗红色,指诊可扪及齿线上痔区有硬结。

中气亏虚型表现:肛门坠胀乏力,纳呆便溏易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局部检查:肛门指诊示直肠黏膜柔软,活动度较大。肛镜检查示直肠黏膜呈淡红色,直肠前壁可见黏膜堆积肠腔。

肾阳虚型临床表现:肛门坠胀,腰膝软,或夜尿频多,形寒肢冷,大便质软但难排出,舌淡脉细弱。

治疗处方

黄柏10克,当归尾6克,泽泻10克,秦艽15克,桃仁15 克,皂角刺10克,苍术10克,防风10克,熟大黄10克,槟榔5 克。加减:湿热—卜注型加薏苡仁、牛膝、马齿苋、地榆;气滞血瘀型加赤芍、牡丹皮、川芎、红花、柴胡、川楝子;中气亏虚型加党参、白术、黄芪、陈皮、升麻、柴胡;肾阳虚型加山药、山茱萸、杜仲、枸杞子、熟地黄。每天1剂,分早晚 2次服。10天为1个疗程,治疗2—4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讨论

肛门坠胀在中医学中没有相应的病名,其表现类似中医的 “后重”范畴,是肛肠科的常见症状,可单独存在或与其他疾病伴发出现。患者常常感觉肛门坠胀难忍,有时放射到腰骶、臀部及大腿,里急后重,便意频频,登厕努挣无便,下午及晚间明显,卧床休息及晨起后减轻,该病反复发作,迁延日久不愈,对患者的生活影响较大。现代医学常将此症作为局部炎症来治疗,且多应用抗生素,往往疗效不佳,有时更换多种抗生素或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副作用大,肛门坠胀反而更严重。

笔者认为,肛门坠胀的发生是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房劳过度等因素,致风、热、湿、燥之邪侵袭人体,停留于肛门大肠,局部气血不和,经络阻滞,湿热、瘀血、浊气结聚不散而成。又肛门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因此对于此症的治疗应采用清热利湿、祛风行气、活血通便之法。本方出自明代申斗垣的《外科启玄》,功能祛风清热、行气利湿、润肠通便,原方用于治疗痔疮肿痛之湿热内盛证。笔者以其为基础方加减化裁,方中秦艽、防风祛风除湿;桃仁、当归尾活血散瘀行滞,润燥滑肠通便,使滞者行,瘀者化,大肠气机通畅;湿源于脾,脾虚则湿生,故用苍术之苦温以健脾燥湿,黄柏之苦寒以清热燥湿,二者相伍则热祛湿除;泽泻甘寒泻热利湿,槟榔行气导滞通便,两者配合行气利水消胀。皂角刺、大黄清热通便,祛瘀通络。诸药相配,针对引起肛门坠胀的病因“风、热、湿、燥”之邪,共奏清热利湿,祛风行气,活血润燥通便的功效。临床应用时应根据不同症状辨证加减使用,使得大肠气机通利,升降有序,故肛门坠胀消失。 (黄艳/文)

上一篇:中医肛门给药法

下一篇:养生从保护肛门开始

tags: 肛门

返回首页

相关

热门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