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骨科 > 骨折>正文

疲劳骨折

2013-09-22 11:03:58

病例1:张芳(化名),女,56岁,退休后为强身健体,坚持晚饭后快走锻炼,2年来每日1小时,1周前无缘无故左足背疼痛,未停锻炼,2周后疼痛加重,来院就诊时检查足背部骨头压痛明显,X线显示左足第2跖骨干明显骨膜反应,诊断疲劳骨折,也称“行军足”。

病例2:李鹏飞(化名),男,34岁,驴友,每年都要外出徒步旅游四五次,在一次云南之行中,连续4天每日走路观光4~5公里,之后出现右足背疼痛,没有重视继续运动, 3周后因疼痛足部不敢站地负重,不能走路,休息不缓解并夜间疼痛,来院就诊时坐着轮椅,X线显示右足第2、3跖骨干明显横行骨折线,诊断疲劳骨折,也称“行军骨折”。

走路脚也会骨折?一般正常走不会,但长距离长时间过度行走,有可能使足部应力集中部位长期遭受非生理性应力损伤发生疲劳骨折。近年伴随健身热和旅游热,此病开始高发于经常坚持大运动量锻炼者,特别是快走的中老年人和热衷于徒步旅行的年轻人。张芳和李鹏飞正是此例。

疲劳骨折,也称行军足或行军骨折,因最先发生在急行军中的士兵足部而得名,也常见于足部承重较多的运动员中,如篮球、足球、竞走、马拉松运动员等,骨折多发生在骨骼长期应力集中部位,像足部跖骨、小腿胫腓骨和肋骨,损伤原因由于持续运动,且强度过大时间过长,又缺乏有效休息,使骨头长期遭受非生理性应力损伤所致。篮球明星姚明因脚伤过早退役,就是由于过大体重和高强度训练比赛,使得足部骨头遭受持续应力刺激,导致跖骨的应力骨折难以痊愈,而不得不遗憾地过早结束运动生涯。

疲劳骨折的病理发展产生过程是:积累性劳损—轻微疼痛—骨膜反应—不休息继续运动—骨膜反应无法修复—骨吸收增强—骨折。以病例中患者发病过程为例介绍。

第一种损伤后2周:作为中老年人,张芳因其生理特点,已出现或多或少的低骨量或各种程度骨质疏松表现,运动健身时应适度适量,切忌强度过大。患者由于长期快步走,足部跖骨(多见于2、3、4跖骨)局部,由于运动时间过久距离过长,受到反复应力的集中刺激,骨骼发生轻微损伤,表现为骨小梁结构改变,出现骨小梁骨折,此时即使拍摄X片也通常不会看到骨折线,但会在损伤局部发现骨膜反应,此时患者会出现轻度疼痛,如及时停止运动2至3周,充分休息,减少足部负重行走,使发生微骨折的骨小梁得到有效修复,是不会造成进一步骨折的。

第二种损伤后3~4周:李鹏飞在足部发生疼痛症状后,未重视制动和采取相应治疗,反而继续运动,使得受伤局部的骨小梁微骨折在修复过程中,持续不断遭受到外应力作用,不但修复未成,反而引起修复障碍,表现为骨膜反应继续增强,同时骨吸收也在不断增加,最终因为骨吸收速度大于骨修复速度,发生完全骨折,受伤部位会严重疼痛,不敢行走和踩地负重。此时拍摄X片会看到明显骨折线,甚至发生骨折断端硬化。由于骨折已明显移位,通常要予以患肢石膏外固定4~6周,而后指导患者进行2~3周康复锻炼恢复功能,之后的走路和运动,开始时期应短时短距离,然后逐渐加长时间和距离,以免症状复发。

在运动旅游中怎样预防疲劳骨折呢?建议如下:

运动旅游需循序渐进,万不可急功近利或图一时之快,忽视劳逸结合,使骨骼过度劳累,长时间遭受应力刺激,增加骨折风险;

前期准备活动要充分,有针对性加强下肢负重部位协调训练,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锻炼计划,掌握好运动量,避免超负荷运动导致骨骼损伤;

对于运动量大的人和驴友,需选择登山杖和软底舒适的鞋子缓冲足底应力;

走路健身每分钟不要超过100步,每天不超过2小时,对于经常快走步锻炼的人,选择路面平整地方,避免脚部受伤,强度适量,避免疲劳;

一旦运动后出现足部疼痛且活动受限,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冰敷(冰水混合物),切忌自行按摩搓揉加重病情,及时到专科医院进行检查和诊治。

疲劳骨折的发生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损伤过程,虽骨折早期症状较轻,且无典型外伤史,但有明确的积累性劳损史,早期X线片通常无明显骨折影像,容易误诊和漏诊,因此,当长期参加运动的人出现足部轻微疼痛时,一定要重视和意识是否发生了疲劳骨折。

上一篇:儿童孟氏骨折正骨后固定位置有讲究

下一篇:骨折后饮食调养六要

tags: 骨折

返回首页

相关

热门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