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 > 近现代 > 中医疾病预测 篇一 总论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书名:《中医疾病预测》  作者:

任何微小的、隐蔽再深的疾病亦难免不露出迹象,因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内在的疾病必然通过各种渠道外露,因此疾病的先兆预测是有其基础的……

 

第一节 脏象理论是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脏,指人体内脏。象,即外表征象。脏象即言内脏有病可征象于外,所谓“脏居于内,形见于外”。即言内在的脏腑病理可以反映于外,因此通过外在的器官变化征象便能预知内脏的病理状况,这就是脏象学说的精髓。脏象学说突出了人体内外相应、表里相关、上下互通、腹背呼应的整体观点。既然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互相联系的,因此疾病的存在就不是孤立的,任何一个器官有病,其它器官也就必然受到波及而有所表露,这就是说疾病的先兆是有其客观基础的。

脏象理论代表着中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脏象理论是中医整体统一观的核心。

一、人体的脏腑是互相关联的整体

脏象学说的精髓之一就在于脏腑之间的整体统一性。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之间通过“表里”关系和“相合”关系而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着,从而实现内在环境的整体统一性。

每一个脏腑既独立存在,又与其它脏腑紧密联系着。其中肝肾水木同源,心肾水火既济,肺肝气血升降,脾肾火土相煦等无不体现着这一相关性。五脏除存在着水火气血的互根关系外,还存在着相生的依存关系和相克的制约关系以及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尤其还通过经络的循行,密切了脏腑之间的关系,如心通过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足太阴脾经“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手太阳小肠经“入缺盆,络心”;足少阴肾经“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手少阳三焦经“布膻中,散络心包”;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如是把心与小肠、脾、肾、三焦、心包等贯通起来。再如肺、大肠、心、肾、肝通过手太阴肺经“上膈属肺”;手阳明大肠经“络肺”;手少阴心经“复从心系却上肺”;足少阴肾经“其支者,上贯肝膈,入肺中”;足厥阴肝经“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从而和肺气相贯。

又如,与肝联系的经络有足少阴肾经“其支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足厥阴肝经“挟胃、属肝、络胆”;足少阳胆经“其支者,……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因此,肾、肝、胆、三脏经气均相通应,有病时皆可互报。

此外,人体各个部位与脏腑之间,还有着特定的相应关系: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脏腑之间,一脏主多腑,如肾与膀胱、脑、骨都有密切关联;一腑分属多脏,如女子胞既系于肾又络于心。脏腑与经络之间的“一脏多经”和“一经多脏”的关系,密切了人体的内在联系。由于脏腑之间在生理功能上密切相关,因此疾病也是互为传变的,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综上所述,中医脏象理论说明,脏腑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疾病的信息也必然是互通的,足见中医脏象理论是疾病预测的物质基础。

二、人体脏腑与体表五官九窍皆相通应

五官和五脏相应,在《内经》早有提出,如:“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脏。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灵枢・五阅五使》)。然而人体脏腑不仅一脏与一窍相联,而且每窍与各脏皆相通应,由于每一官窍既能反映直接相应的脏腑病理,亦能反映其它各脏腑的状况,因此每一五官皆可为整体脏腑的全息缩影。如眼的五轮八廓,鼻部明堂的脏腑投射,耳廓的脏腑分布等,尤其是头部官窍的投射最为集中,因头为诸阳之会,面为头之旗,脏腑经络的气血皆上注于头,头部五官血络密布,暴露充分,故头部官窍最能暴露内脏的病变。以目为例,目虽为肝窍,然“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能,睛行。”则故偻和附眼,目筋有将联惫系矣的。经骨络者甚,多髓,之有府直,接不起能于久眼立部,的行,有则止振掉于,目骨的将,有惫循矣于”。眼目附近的。十二经脉中,除肺、脾、肾、心包脏之腑外之,其间余,一八脏条经主脉多腑皆与,如眼有肾联与膀系胱。其、脑中,、骨心都、肝有经密切联关系联最;为一直腑接分,奇属经多八脏脉,中如,女除子督胞、既阴系维于脉肾、又冲络脉于、心带。脉脏之腑外与,有经络四之条与间眼的联“一系脏,故多经《”灵枢和・“一口经问》多脏有”“的目者关,系,宗脉密切之所了聚人体也”的之内在说联。系《灵。枢由于・五脏隆腑津之液间在别》生理说功:能“五上脏密六切腑相,关,目为因之此疾候”病,也即是言互眼为通传五变脏的,,气如贯五《素轮问,・可玉见机目真并藏非论独》为说肝:窍“五,脏五脏相通六腑、移皆与皆有目次有”联。系,如《灵枢・大惑》曰:“目者,心使也。”《灵枢综・上卫所气述》,说中:“医命脏门象者理,论目说也明。”,《灵脏枢腑之・五间癃不津是液孤别立》存说在:“的五,脏是六密腑切…相…关目的为。之因候此”,皆疾可病说的明信。五息脏也六必腑然是的疾互通患均的,反足映于见中目,医脏充象分提理论示是了疾五病官预九测窍与的物内质体基各础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灵枢・师传》曰:“五脏六腑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五脏六府,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骨有五官和五脏相应,在《内经》早有提出,如:“以官何候?余,以候。……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岐伯曰:以候五脏。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目小大。……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凶。……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灵枢・五阅五使》)。然而人体脏腑不仅一脏与一窍相联,愿闻六府之候。岐伯曰:六府者,胃为之海,广骸、大颈、张而且每窍与各脏皆相通应,由于每一官窍既能反映直接相应胸,五谷乃客;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厚、人中长,以候的脏腑病理,亦能反映其它各脏腑的状况小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

,因此每一五官皆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府者也。上下三等,脏安且良可为整体脏腑的全息缩影。如眼的五轮八廓,鼻部明堂的脏矣。”表明了五脏六府皆有相应的外候,视其外候,可知五脏腑投射,耳廓的脏腑分布等,尤其是头部官窍的投射最为集的良恶。中,因头为诸阳之会,面为头之旗,脏腑经络的气血皆上注于头,头部五官血络密布,暴露充分,故头部官窍最能暴露内脏的病变。以目为例,目虽为肝窍,然“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

 

第二节 经络体系是中医疾病预测的物质基础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与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及内外通路的组织,是脏象学说的物质基础,也是疾病先兆产生的基础。

一、经络是联络脏腑的通路

经络是脏腑的延伸,经气源于脏气,脏气通过经气互相通应。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网络周身,无所不通。

由于经络内连于五脏六腑,外散于“十二皮部”,沟通了体表和内脏的关系,因此脏腑包含的全身信息,便可通过经络的“内属外络”反映于外。十二经脉中,每一经都分别络属一脏一腑,从而加强了脏腑表里之间的联系。经络又在五官九窍之间聚集组成宗脉和筋肉,构成“目系”、“耳系”、“鼻系”、“宗筋”等,密切了脏腑和五官九窍的联系。因此人体任何一个器官有疾患皆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反映出来。

如和耳部有关的经络有足阳明胃经“上耳前”,手太阳小肠经“却入耳中”,足太阳膀胱经“从巅至耳上角”,手少阳三焦经“系耳后”,“上出耳上角”,“从耳后入耳中,走出耳前”,故耳有“宗脉之所聚集”之说。由于耳通过经络与全身脏腑经络皆相联系,因此7寸长度的耳廓亦为全身脏气的缩影,内脏有疾皆可于耳的相应穴区有所预测。

再如鼻部,和鼻有联系的经络有: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足阳明胃经“下循鼻外”,手太阳小肠经“抵鼻”。经过鼻旁的还有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等。说明鼻与脏腑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故鼻亦为一个小全息诊,全身各脏腑的疾患皆可从鼻的相应部位反应于外,足见鼻对内体疾病的预测是有其物质基础的。

又如口舌部:与口舌部有联系的经络如手阳明大肠经:“其支者,……还出挟口”;足阳明胃经“还出挟口还唇”;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手太阳小肠经“循咽”;足少阴肾经“其直者……循喉咙,挟舌本”;足厥阴肝经:“其支者……环唇内”。因此,大肠经、胃经、小肠经、肾经、脾经有病时,于口咽部皆有相应的病理反应。

上述说明经络与脏腑经气相通,经络加强和沟通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因此为疾病的先兆预测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经络是疾病传变的桥梁

由于经络有高度的感应传导性能,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使经络和内体密切相关。因此内体疾病皆可以经络为桥梁表现出来,而且能最灵敏、最早地反映内体的病理状况。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由于经络能有规律地反映疾病的状况,因此根据经络反映的病证,有助于对疾病的定性、定位预测。故《灵枢・卫气》曰:“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

由于经络对病候的反映主要表现在循经路线及俞穴两个方面,因此通过查循经路线的异常及俞穴的异常便可了解疾病的先兆表现,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说明沿心经循行路线出现异常病证对心的病变有预测作用。又《灵枢・邪客》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其肘、腋、髀、、皆属于四肢八溪之处,凡病邪留而不去者,均易在这些处所结聚,这些地方又为经气会聚之处,皆分布有重要俞穴,故疾病容易从这些部位的俞穴反映出来。如位于肘膝附近的合穴,为五输穴,其异常可以反映经脏的病理状况。这些穴位出现压痛、疼痛、结节、皮疹、色泽改变等,皆可预测本经的异常。如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可候腰背疾患,曲泽穴异常可预测心包疾患,足三里穴可以预测多种疾患。以上说明俞穴和经络异常是可以预测疾病的,经络是疾病预兆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脏象理论是先兆预测的基础,中医脏腑理论体现了人体内外表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内部的疾病可以从外部反映出来,脏腑的异常可以表露于经络,局部的病变和整体的疾患皆可互为影响,疾病的信息能够互相沟通,因此疾病的先兆预测是有其客观基础的。

 

上一篇:第一章 导论

下一篇: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中医疾病预测》总目录

上下章节

相关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