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耳聋候
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血气,兼受风邪,损于肾脏而精脱,精脱者,则耳聋。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其阴阳经气有相并时,并则有脏气逆,名之为厥,厥气相搏,入于耳之脉,则令聋。
其肾病精脱耳聋者,候颊颧,其色黑。手少阳之脉动,而气厥逆,而耳聋者,其候耳内辉辉 也。手太阳厥而聋者,其候聋而耳纳气满。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勿塞故井及水渎,令人耳聋目盲。
《养生方・导引法》云∶坐地,交叉两脚,以两手从曲脚中入,低头叉手项上。治久寒不自温、耳不闻声。
又云∶脚着项上,不息十二通。必愈大寒不觉暖热、久顽冷患、耳聋目眩。久行即成法,法身五六,不能变。
二、耳风聋候
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其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塞不宣,故为风聋。风随气脉,行于头脑,则聋而时头痛,故谓之风聋。
三、劳重聋候
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劳伤于肾,宗脉则虚损,血气不足,故为劳聋。劳聋为病,因劳则甚。有时将适得所,血气平和,其聋则轻。
四、久聋候
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劳伤于肾,宗脉虚损,血气不足,为风邪所乘,故成耳聋。劳伤甚者,血气虚极,风邪停滞,故为久聋。
五、耳鸣候
肾气通于耳,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劳动经血,而血气不足,宗脉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
诊其右三手脉,寸口名曰气以前脉,浮则为阳,手阳明大肠脉也;沉则为阴,手太阴肺肺也。阴阳俱虚者,皮为血气虚损,宗脉不足,病苦耳鸣嘈嘈,眼时妄见光,此是肺与大肠俱虚也。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浮为阳,足太阳膀胱脉也。虚者,膀胱虚也。肾与膀胱合,病苦耳鸣,忽然不闻,时恶风。膀胱虚则三焦实也。膀胱为津液之府,若三焦实,则克消津液,克消津液,故膀胱虚也。耳鸣不止,则变成聋。
六、耳候
耳者,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足少阴,肾之经也。劳伤血气,热乘虚也,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 耳。
七、耳疼痛候
凡患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风入于肾之经也。不治,流入肾,则卒然变脊强背直成痉也。
若因痛而肿,生痈疖,脓溃邪气歇,则不成痉。所以然者,足少阴为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上焦有风邪,入于头脑,流至耳内,与气相击,故耳中痛。耳为肾候,其气相通,肾候腰脊,主骨髓,故邪流入肾,脊强背直。
八、耳盯聍候
耳耵聍者,耳里津液结聚所成。人耳皆有之,轻者不能为患;若加以风热乘之,则结硬成丸核塞耳,亦令耳暴聋。
九、耳疮候
足少阴为肾之经,其气通于耳。其经虚,风热乘之,随脉入于耳,与血气相搏,故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