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者,心下痞满而不能食是也。仲景云∶满而不痛为痞,满而痛为结。
□
〔垣〕夫痞者,心下满而不痛是也。太阴者,湿也。主壅塞,乃土来心下为痞满也。伤寒下太早亦为痞,乃因寒伤其荣。荣者,血也。心主血,邪入于本,故为心下痞闷。仲景立泻心汤数方,皆用黄连以泻心下之土邪,其效如附应桴。故《活人书》云∶审知是痞,先用桔梗枳壳汤,非以此专治痞也。盖因先错下必成痞症,是邪气将陷而欲过胸中,故先用截散其邪气,使不致于痞。“先”之一字,早用之义也。若已成痞而用之,则失之晚矣。不惟不能消痞,而反损胸中之正气,则当以仲景痞药治之。经云∶察其邪气所在而调治之,正谓此也。非止伤寒如此,至于酒积杂病,下之太过,亦作痞伤。盖下多亡阴,亡阴者谓脾胃水谷之阴亡也。故胸中之气因虚下陷于心之分野,故致心下痞。宜升胃气,以血药兼之。若全用气药导之,则其痞益甚,甚而复下之,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膨胀,皆非其治也。又有虚实之殊,如实痞大便闭者,浓朴枳实汤主之;虚痞大便利者,白芍陈皮汤主之;如饮食所伤痞闷者,当消导之,去其胸中窒塞;上逆兀兀欲吐者,则吐之,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
□
〔海〕治痞独益中州脾土,以血药治之,其法无以加矣。伤寒痞者,从血中来;杂病痞者亦从血中来。虽俱为血症,大抵伤寒之症,从外至内,从有形至无形,故无形气症,以苦泄之;有形血症,以辛甘散之。中满者,勿食甘,不满者,复当食也。中满者,腹胀也。如自觉满而外无腹胀之形,即非中满,乃不满也。不满者病也,当以甘治之可也。(无形气症以苦泄之者,枳实、黄连之类是也;有形血症以辛甘散之者,仲景人参汤是也。)
□
〔垣〕黄 补中汤
黄 (五分) 人参(八分) 甘草 白术 苍术(各五分) 陈皮(五分) 泽泻 猪苓 茯苓(各三分)
用水煎至七分,温服,送下大消痞丸。
□
〔丹〕治一妇人,因有大不如意事,遂致膈满不食。因循累月,积成 痞,不能起坐。至午巳间必发热面赤,酉戌后热退,面赤亦退。至夜小便虽数,每出数滴而已。六脉沉涩而短小,左右一般,重取皆有。经水虽按月,亦数滴而已。予曰∶此志不遂而气郁,胃有瘀血而血亦虚。郁气成痰在中宫,却不食。兼用补泻之治法。以白术二钱,人参、茯苓各一钱,红花一豆大,陈皮一钱,煎取浓汤一呷,食前热服之。少顷药行,后与半匙稀粥。又少顷,用减轻粉牵牛三花丸,如芝麻大,以津唾下十五丸。一日一夜煎药、丸药各服四遍。至次日方食知味,又次日食稍进,第三日则热退面亦不赤。如此七日,饮食起坐,平复如初。
三婶口渴食少,气痞脉弦。
白术 青皮 半夏(各二钱) 干葛(一钱半) 木通(一钱) 甘草(炙,少许)
分二帖。姜二片,煎下与点丸三十丸、保和丸二十丸。
葶苈丸治心下痞,胸中不利。
苦葶苈(酒浸炒) 人参(各三钱) 甘草根(炙) 羌活 柴胡 独活(各二钱) 黄芩(三钱,一半酒浸,一半炒) 砂仁 茵陈(酒炒。各一钱) 白豆蔻(一钱) 青皮 浓朴 半夏(各五分)当归身(七钱)
上为末,蒸饼丸,筛内水发如米大。临卧白汤服一钱。
木香消痞汤治因忧气郁结中脘,腹皮急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食亦不散,常觉痞闷。
柴胡(七分) 陈皮(八分) 甘草(炙,五分) 半夏(一钱) 生姜(一钱) 归梢(二钱) 红花(少许)枳实(一钱) 木香(七分) 草蔻(一钱)
作一服,水煎去渣,食前热服。忌酒面等物。
大消痞丸治一切心下痞满,及积年久不愈者。
黄芩 黄连(炒。各六钱) 姜黄 白术(各一钱) 人参(二钱) 甘草(炙) 砂仁(各一钱)枳实(炒,五钱) 半夏(制,四钱) 干姜(一钱) 陈皮(二钱) 神曲(炒,一钱) 泽泻(三钱)浓朴(二钱) 猪苓(一钱半)
上为末,水浸蒸饼为丸。每服六七十丸至百丸,食远白汤下。
黄连消痞丸治心下痞满,壅塞不散,烦热喘促不宁。
黄连(一两) 枳实(炒,七钱) 干姜(二钱) 半夏(七钱) 黄芩(一两) 茯苓 白术 甘草(炙。各三钱) 姜黄(一钱) 泽泻(一两) 猪苓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白汤食前下。
失笑丸治右关脉浮弦,心下湿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
枳实 黄连(各五钱) 干姜(二钱) 半夏曲(三钱) 浓朴(炙,四钱) 人参(五钱) 甘草(炙,二钱) 白术(三钱) 麦 (二钱)
上为末,水浸蒸饼为丸。每服三十丸,白汤送下。不拘时量虚实加减服。
□
〔丹〕小娘心头痞闷,口干,面微黄,脉洪。
黄连 半夏 白术 青皮 木通(各三钱)
分三帖。姜煎,去渣热服,下保和丸十五丸。
回金丸泻肝火,行湿与热。能开痞结,治肝邪,补脾土。
黄连(六两) 吴茱萸(一两)
上为末,水浸蒸饼为丸。一方用黄连六两,吴茱萸半两,一名佐金丸。
□
〔海〕少阴面赤下痢,心下痞,泻心汤加减例。易老单用黄连泻心汤,用钱氏法。后随症加减。
烦者,加山栀。燥,加香豉。呕,加半夏。满,加枳实、浓朴。腹痛,加芍药。脉迟,加附子。
下焦寒,加干姜。大便硬,加大黄。如用姜、附,先煎令熟,使热不僭,后加黄连同用。
□
〔罗〕枳实理中丸 治中脘痞满,滞气不消,积寒停冷,饮食不化。(方见伤寒。)
□
〔仲〕人参汤治胸痹心痞。(方见胸痹。)半夏泻心汤治痞满,关脉沉。(方见伤寒。)
□
〔丹〕一女子在家,因事不如意,郁结在脾。半年不食,每日食枣数枚,适喜馒头,亦能少食,惟深恶粥饭。予诊其脾气,非枳实不能散。遂以温胆汤去竹茹与服。经三月,服二百帖而愈。
又一女子,二十余,许婚后夫远出,二年不归。女子病重不食,困卧如痴,他无所苦,诸医不效。予往治之,见女向里床而睡,形体羸瘦。予思之,此气结病也,药不能治,得怒可解。予往激其怒,掌其面三,且责以不得有外思。女果大怒而哭,待其哭一二时许,令其父母解之。进药二帖,即欲食矣。予谓其父母曰∶虽愈必得喜方可解,若再思则结气必复至矣。其父因伪作其夫有书回,约日成婚。一月余其夫果归,病得全愈。
饮食伤脾痞闷,轻者,大消痞丸、枳术丸、回金丸之类;甚者,微下之、吐之。下之者,槟榔丸、煮黄丸;吐之者,二陈汤及瓜蒂散探吐之是也。
□
〔《经》〕治膈下冷气及酒食饱满。常服用青皮四两,分作四分。一分用汤浸一宿去 ;余三分用盐二两拌匀,良久,铫内微炒焦为末。每服一钱半,茶末五分,水一盏,煎七分,放温常服。用沸汤点服,尤妙。寒痞,辛甘散之,枳实理中丸之类是也。热痞,苦寒泄之,大消痞丸之类是也。
□
〔丹〕治痞。软石膏研末,醋糊丸服。能泻胃火、食积、痰火。
运气痞有三∶
一曰湿痞。经云∶土平气曰备化。备化之纪,其病痞。又云∶太阴所至为蓄满,为积饮痞膈。
又云∶太阴司天之政,民病寒湿痞逆。又云∶土郁之发,痞坚腹满。又云∶土不及曰卑监。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是也。
二曰寒痞。经云∶水郁之发,民病痞坚腹满。又云∶太阳之复,心痛痞满是也。
三曰燥痞。经云∶阳明之复,甚则痞满是也。
□
〔海〕问井主心下满。十二经皆有井,当治何井?假令善洁、面青、善怒,是少阳经受病,当治金井窍阴是也。假令满闭、淋溲、便难、转筋,足厥阴肝经受病,当治木井大敦是也。假令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恶寒,足太阳膀胱受病,当治阳井至阴是也。假令手足自温、自利、不渴,足太阴脾受病,当治阴井隐白是也。
□
〔罗〕药戒客有病痞者,积于其中,伏而不得下,自外至者,捍而不得纳。从医而问之曰∶非下之不可。归而饮其药,既饮而暴下,不终日而向之伏者散而无余,向之捍者柔而不支,焦膈通达,呼吸开利,快然若未始有疾者。不数日,痞复作,投以故药,其快然也亦如初,自是不逾月,而痞五作五下,每下辄愈。然客之气,一语而三引,体不劳而汗,股不步而栗,肌革无所耗于前,而其中柔然莫知其所来。嗟夫!心痞非下不可已,予从而下之,术未爽也。 然独何如?闻楚之南有良医焉,往而问之。医笑曰∶子无怪是 然者也!凡子之术固为是 然也。坐,吾语汝。天下之理,有甚快于吾心者,其末也必有伤。求无伤于其中,则无望快于吾心。夫阴伏而阳蓄,气与血不运而为痞,横乎子之胸者,其累大矣。击而去之,不须臾而除甚大之累,和平之物不能为也,必将搏击震挠而后可。夫人之和气冲然而甚微,泊乎其易危,击搏震挠之功成,而子之和亦已病矣。由是观之,则子之痞凡一快者,则子之和亦一伤矣。不逾月而快者五,子之和平之气不既索乎。故 然如不终日也。且将去子之痞,而无害于和也。子归,燕居三月而后与之药可为也。客归三月,斋戒而复请之。医曰∶子之气少复矣。取药而授之曰∶服之三月而疾少平;又三月而少康;终年而可复常,且饮药不得亟进。客归而行其说,然其初使人懑然而迟之,盖三投药而三反之也。然日不见其所攻之效,久较则月异而时不同,终岁而疾平矣。客谒医再拜而谢之,坐而问其故。医曰∶此医国之说,岂特施之于病哉。子独不见秦之治民乎!悍而不听令,堕而不勤事,放而不畏法。令之不听,治之不变,则秦之民常痞矣。商君见其痞也,厉以刑法,威以斩伐,悍厉猛鸷,不毫发少贷,痛划而力 之,于是乎秦之政如建瓴,流通四达,无敢或拒,而秦之痞常一快矣。自孝公以至二世,凡几痞而几快矣,顽者已圮,强者已柔,而秦之民无惧心矣。故猛政一快者,欢心一亡,积快而不已,而秦之四肢枵然,徒具其物而已。民心日离,而君孤立于上,故匹夫大呼,不终日而百姓皆起,秦欲运其手足肩膂,而漠然不我应。故秦之亡也,是好为快者之过也。昔者先王之民,其初亦尝痞矣,先王岂不知砉然击去之以为速也?惟惧其有伤于中也,故不敢求快于吾心。优柔而抚育之,教以仁义,道以礼乐,阴解其乱而除去其痞。旁视而懑然有之矣,然月计之岁察之,前岁之俗非今岁之俗也。不击不搏,无所忤逆,是以日去其戾气而不婴其欢心,于是政成教达,安乐久而后患除矣。是故三代之治,皆更数圣人,历数百年而后俗成,则予之药终年而疾愈,盖无足怪也。故曰天下之理有甚快于吾心者,其末也必有伤,求无伤于其终,则无望快于予心。虽然,岂特治天下为然哉!客再拜,而纪其说。
不能食
心下不痞满,自不能食也。
□
〔《经》〕治大人小儿不进乳食,和气去痰。用人参四两,半夏一两,姜汁浸一宿,曝干为末,面糊丸。食后生姜汤下。
□
〔垣〕和中丸开胃进食。
干姜(一钱) 木瓜(一枚) 甘草(炙二钱) 陈皮(一钱) 人参(一钱) 白术(三钱)
上为末,蒸饼糊丸。食前白汤下三五十丸。
□
〔《本》〕七珍散开胃进食,补脾养气。
人参 白术 黄 (蜜炙) 山药 白茯苓 粟米(微炒) 甘草(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枣煎服。如故不思饮食,加扁豆一两,名八珍散。此方温平不热,常服饮食自倍。
□
〔海〕六神汤治伤寒虚羸,不思饮食。
人参 白术 黄 (各一两) 枳壳(一方用枳实。炒) 白茯苓(各半两) 甘草(二钱)
上为末。每服五钱,姜、枣同粳米合许煎,食前服。
□
〔罗〕钱氏异功散 治脾胃虚弱,难任饮食。(异功散用人参、白茯苓、白术、甘草、橘红、木香各等分,姜、枣煎服。)
罗谦甫云∶脾胃弱而饮食难任者,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剂,宜钱氏异功散补之,自然能食。设或嗜食太过,伤脾而痞满呕逆,权用枳实丸一服,慎勿多服。予尝治翁氏久疟,食少汗多。先用补剂加黄连、枳实,月余食反不进,汗亦不止。因悟谦甫此言,遂减去枳、连,纯用补剂;又令粥多于药而食进;又于原方内加附子三分半,一服而愈。
□
〔垣〕宽中进食丸滋形气,喜饮食。
草蔻仁(五钱) 砂仁(一钱五分) 半夏曲(七钱) 麦芽(炒,一两) 枳实(炒,四钱) 神曲(炒,半两) 甘草(炙,一钱半) 干姜(一钱) 陈皮(三钱) 木香(五分) 白术 白茯苓(各二钱)猪苓 泽泻 人参 青皮(各一钱)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
和中丸治病久虚弱,厌厌不能食,而脏腑或秘或溏。常服和中理气,消痰进食,去湿浓肠胃。
浓朴(姜制,一两) 白术(一两半) 半夏(制,一两) 橘红(八钱) 槟榔(四钱) 枳实(麸炒,三钱) 木香(二钱半) 甘草(炙,三钱半)
上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丸。每服五六十丸,食远白汤下。
木香枳术丸、木香干姜枳术丸能开胃进食。(二方并见内伤饮食门。)
交泰丸升阳气,泻阴火,调荣气,进饮食,助精神,宽腹胀。除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沉困懒倦。
知母(四钱,一半生,一半酒炒,春夏用,秋冬减去) 柴胡(一钱半) 浓朴(去皮,炒,三钱。秋冬加七钱) 人参(一钱) 黄连(六钱,秋冬减一钱半) 苦楝(酒煮,三钱) 肉桂(去皮,一钱) 白茯苓(三钱) 皂角(去皮弦,煨,六钱) 紫菀(去苗,六钱) 小椒(炒,去汗、并闭目者,一钱半) 白术(二钱) 川乌头(四钱半) 干姜(炮,三钱) 巴豆霜(半两) 吴茱萸(汤洗,半两) 砂仁(三钱)
上除巴豆霜另研入,余俱为细末,蜜丸。每服三四十丸,温水下,量虚实加减。
□
〔河〕人参半夏丸 下痰进食。(方见咳嗽门。)
□
〔丹〕治一男子,因服热药多,又性急,形瘦多倦,食少。此时四月,后与此方,分作十四帖,食后煎热,下
大补丸十五粒。
白术(一两半) 炒曲(一两) 陈皮(七钱) 黄芩(六钱) 人参 知母(炒) 麦门冬 木通(各半两)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一钱)
又治劳苦不思饮食。
白术(三钱) 滑石 白茯苓(各一钱)
水煎服,下保和丸三十丸。
治香港脚瘦倦,不思饮食。
白术(二两) 苍术 陈皮 黄连 黄柏 半夏(各半两) 扁柏(七钱半) 香附(一两)白芍药(一两)
上为末,姜汁糊丸。
忧抑伤脾,不思饮食。
黄连(炒) 芍药(酒炒) 香附 青六散末(方见滞下。即六一散加红曲二两)
上姜汁浸,炊饼为丸。
湿痰气滞,不思谷食,三补丸加苍术,倍香附。
□
〔《本》〕治脾气久虚,不进饮食,停饮胁痛,曲术丸。
神曲(炒,十两) 白术(五两) 干姜 官桂(各二两) 吴茱萸 川椒(各三两)
上为末,薄糊丸。每服三五十丸,食前姜汤下。有饮加白术二两。此方自试有效。
二神丸治脾肾虚弱,全不进食。
破故纸(炒,四两) 肉豆蔻(生,二两)
上为末。用肥枣四十九个,生姜四两,切片同煮。枣烂去姜,取枣剥去皮核,用肉研为膏,入药末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盐汤下。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脾药皆不效,予授此方服之,顿能进食。此病不可全作脾气治,盖肾气怯弱,真元衰削,是以不能消化饮食。譬之鼎釜之中,置诸米谷,下无火力,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黄鲁直尝记∶服菟丝子淘净,酒浸曝干,日挑数匙,以酒下之。
十日外饮啖,如汤沃雪,亦知此理也。
□
〔《摘》〕胃弱不思饮食,肠鸣腹痛,食亦不化∶三里、三阴交
□
〔东〕三焦停水,气攻不食,身黄微热,胃中有寒故也∶维道、中封、胃俞、肾俞。
□
〔《撮》〕三焦邪热,不嗜饮食∶关元(一分,沿皮向后三分,灸。)
□
〔东〕全不思食∶然谷(出血立饥。)
脉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阳脉滑而紧,滑则胃气实,紧则脾气伤,得食不消者,此脾不和也。(枳术丸之类治之。)
□
〔仲〕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达。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头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吞酸;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为遗溲。(异功散之类治之。)
饥不能食
□
〔《灵》〕黄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大惑论)
运气饥不欲食,皆属湿邪伤肾。经云∶太阴司天,湿淫所胜,民病心如悬,饥不欲食,治以苦热是也。
针灸饥不欲食有二法∶
其一清胃。经云∶胃者,水谷之海。其 ,上在气冲,下至三里。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审守其 ,调其虚实是也。
其二取肾。经云∶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心如悬,若饥状。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
〔东〕饥不能食,饮食不下,呕而雷鸣∶大迎、中极、食窦。又法∶期门、章门。冬脉不及,为病在中,令人心悬如饥。(全文见治虚实法。)
□
〔仲〕寸口脉弱迟,弱者胃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虚则发热;胃为气,气虚则发厥。
恶食
□
〔《素》〕太阴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食臭也。
□
〔丹〕恶食者,胸中有物,导痰补脾,二陈加白苍楂芎汤。白术 山楂 川芎 苍术 半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
〔垣〕失笑丸 治虚痞恶食。(方见痞门。)
妊娠恶食
□
〔《大》〕治妊娠恶食。
人参(四两) 浓朴 生姜 枳壳 甘草(各一两) 水煎服。
凡妊娠恶食者,以所思食任意食之,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