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医学纲目 卷之十三・肝胆部

惊悸怔忡

书名:《医学纲目》  作者:楼英

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怔忡,亦心动而不宁也。

〔丹〕怔忡,大概属血虚与痰。有虑便动者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是血虚,肥人多是痰饮,真觉心跳者是血少,宜四物、安神之类。

治劳役心跳大虚症。

朱砂(一钱) 归身 白芍 侧柏 川芎(各五钱) 陈皮 甘草 黄连(各三钱)

上用猪心血为丸。

〔垣〕六脉俱大,按之空虚,必面赤善惊上热,乃手少阴心之脉也。此气盛多而亡血,以甘寒镇坠之剂泻火与气,以坠气浮,以甘辛温微苦峻补其血,熟地黄、生地黄、柴胡、升麻、白芍药、牡丹皮、川芎、黄 之类以补之,以防血溢上竭。(甘寒镇坠之剂,谓丹砂之类。)

〔杜〕林学士本南人,历内地为官,有一子甚端严而聪敏,父母爱之,居常喜食海蛤,饮食之顷,未尝不设,至十八年,忽面色顿青,形体瘦削,夜多惊悸。皆谓劳瘵之疾,百疗不瘳。遂召杜脉之,杜曰∶非病。何以知之?盖虽瘦削面青,精神不减。问学院子,秀才好食甚物?曰∶多食南海中味。杜曰∶但多服生津液药,病当自愈。如是经两月,面色渐有红润意,夜亦无惊悸。林学士延杜而问曰∶医师之验,久闻世名,愿闻此病所以?杜曰∶王冰《素问》曰,盐发渴,乃胜血之证。海味皆咸物,既多食海味,使心血渐衰,则夜惊悸。今既去咸,用生津液之药,人且少壮,血液易生,面色渐有红润,此疾去乃安矣。众医以为劳瘵,非其治也。

〔仲〕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饮水多必心下悸。)

〔无〕五饮停蓄,闭于中脘,最使人惊悸,属饮家。

温胆汤 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症。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胆虚不能致脾,则脾之水饮作矣。)

半夏(汤洗) 竹茹 枳实(炒。各二两) 橘皮(二两,去白) 甘草(炙,一两) 白茯苓(一两五钱)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渣,食前服。

〔仲〕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 麻黄(等分)

上二味为末,炼蜜和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茯苓甘草汤(方见伤寒悸。)

〔《素》〕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金匮真言论)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全文见诊病传变。)

一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者,名曰风厥。(全文见诊。)

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得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阴阳类论)

〔《本》〕珍真丸独活丸 并治卧惊悸多魇。(二方并见不得卧。经云∶卧则血归于肝。今血不静卧不归肝,故惊悸于卧也。)

〔东〕羌活胜湿汤 治卧而多惊悸多魇溲者,邪在少阳厥阴也,加柴胡五分。如淋,加泽泻五分。此下焦风寒,二经合病也。经曰∶肾肝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不可也。(羌活胜湿汤方见腰痛。)

诸病疼酸惊骇,皆属于火。(全文见诊。)

〔丹〕病自惊而得者,则神出其舍。舍空得液,则成痰也。血气入舍,则痰拒,其神不得归焉。(控涎丹加辰砂、远志。)

〔无〕惊悸,因事有所大惊而成者,名曰心惊胆寒,病在心胆经,其脉大动(动脉如豆,厥厥动摇无头尾者也。)东垣朱砂安神丸(方见烦躁门。东垣云∶外物惊宜镇,平以黄连安神丸是也。)

〔无〕镇心丹 治惊悸。

辰砂(用黄松节酒浸) 龙齿(用远志苗醋煮)

上只取辰砂、龙齿各等分为末。猪心血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以麦门冬叶、绿豆、灯心、白蜜,水煎,豆熟为度,临卧咽下。小儿磨化半丸,量岁数与之。

〔世〕密陀僧散 治惊气入心络不能语者。昔有为野狼及大蛇所惊,皆以此而安。

用密陀僧研极细末,茶调一钱匕,一服即愈。

〔无〕寒水石散 治因惊心气不行,郁而生涎,结为饮,遂为大疾,忪悸陨KT ,不自胜持。少遇惊则发,尤宜服之。

寒水石( ) 滑石(水飞。各一钱) 生甘草(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热则新汲水下,怯寒则姜枣汤下,加龙胆少许尤佳。

〔子和〕卫德新之妻,旅宿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惊坠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辈蹑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无效。戴人见而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入也;恐者为阴,从内出也,惊者为自不知也,恐者为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乃命侍女执其两手,按于高椅上坐,当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人大惊。戴曰∶我以木击几,何必惊乎?伺少停,击之惊少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遣人击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叹曰∶是何治法?戴人曰∶《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常见必无惊。是夜使人击其门窗,自昏暮达曙,熟卧不闻。夫惊者,神上越也,从下击几,使之下视,所以收神也。一二日虽闻雷,亦不惊。德新素不喜戴人,至是终身敬服。

〔仲〕炙甘草汤 治脉结代而悸。(方见伤寒。)

〔丹〕惊悸,定志丸加琥珀、郁金。

〔无〕定志丸 治心气不足,惊悸恐怯。

菖蒲(炒) 远志(去心) 茯苓(各二两) 人参(一两) 辰砂(为衣)

上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一方去茯神,名开心散,服二钱匕,不时。

〔《本》〕安神镇心,治惊悸,消风痰,辰砂远志丸

石菖蒲 远志 人参 茯神 川芎 山药 铁粉 麦门冬 天麻 半夏 南星 白茯苓(生。各一两)细辛 辰砂(各半两)

上为细末,生姜五两,取汁入水煮糊丸,如绿豆大,另以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五丸,夜卧服生姜汤下,小儿减服。

茯苓丸

石菖蒲 辰砂 人参 远志 茯苓 真铁粉 茯神 南星(牛胆制) 半夏曲(等分)

上为细末,生姜四两,取汁和水煮,糊丸,如桐子大,别用细末为衣,干之。每服十粒,加至二十粒,夜卧生姜汤下。

上二方疗惊良验。

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闻木音则惕然而惊,欲动。

〔《素》〕阳明所谓甚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搏,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脉解篇)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音而惊何也?岐伯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阳明脉解篇)

痰饮惊悸属脾土。(见前痰饮条。)

运气 惊悸有三∶

一曰肝木不及,金来乘之。经曰∶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纪,其发惊骇。又云∶阳明之复,则入肝,惊骇筋挛是也。

二曰火邪助心。经云∶少阳所至为惊惑。又云∶少阳所至为惊躁。又云∶少阳之胜善惊是也。

三曰寒邪伤心。经云∶岁水太过,寒气流行,病烦心躁悸是也。

按经云∶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 ,陷脉为 ,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者,是痿疮所为之惊骇也。盖俞则 疮之俞窍,其痛,气留连肉腠之间,恐人触着而痛,故化惕惕然之心内薄而传为善畏惊骇之疾也。

〔《撮》〕心烁烁跳动,少冲泻之,灸立效。

〔《甲》〕惊,善悲不乐如堕坠,汗不出,面尘黑,病饥不欲食,照海主之。

胆寒怯寒厥,手臂痛,善惊妄言,面赤泣出,液门主之。善惊悲不乐,厥胫足下热,面尽热,嗌干渴,行间主之。

〔《素》〕肝脉骛暴,有所惊骇。(大奇论 王注云∶骛谓驰骛,言迅急也。)二阳急为惊。(同上)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名曰肺痹寒热。(全文见积块,下同)阳明涩则病积而善惊。

〔仲〕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即为悸。

〔《脉》〕惊主病者,其脉止而复来,其人目睛不转,不能呼气。

〔仲〕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病皆从惊发得之。

 

产惊悸

〔《大》〕七宝散 产后服之,安神压惊。

辰砂(研) 桂心 当归 川芎 人参 白茯苓 羚羊角(烧存性。各二钱) 干姜(一钱,炮)

上为末,每服一钱,用羌活豆淋酒调下。如不饮酒,渍米水饮调下。如心烦热闷,以麦门冬去心煎汤调下,减姜、桂。如心下烦闷而痛,用童便酒调下。如腹痛加当归。如心闷加羚羊角。如心虚气怯加桂心。不下食或恶心,加人参。虚颤加茯苓。

〔海〕大效牡丹皮散 治血藏虚风,及头目不利,不思饮食,手足烦热,肢节拘急疼痛,胸膈不利,大肠不调,阴阳相干,心惊怯悸,或时旋运。

牡丹皮 川芎 枳壳(麸炒。各一两) 陈皮 玄胡索 甘草 羌活 半夏(汤洗。各半两) 木香(三分)诃子肉(三分) 芍药(三分) 三棱(炒,半两) 干姜(五钱,炮) 当归(一两半) 白术(炒,三钱)桂心(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煎五七沸,食前温服。益血海,退血风劳攻注,消寒痰,实脾胃,理血气攻刺,及气虚恶寒潮热证至妙。

〔《大》〕治产后中风,心忪悸,志气不定恍惚,语言错乱。

人参(六分) 羚羊角(屑) 麦门冬 茯神(各八分) 茯苓 白藓皮 甘草(各四两) 石膏(二分)淡竹沥(两大合)

上 咀,用水二升,煎至七合,下竹沥,分三服。

 

心动

,因痰动也。心 动者,谓不怕惊而心自动也。惊恐亦曰心中 恐,谓怕惊而心亦动也。

其 自动之病,属二经。一属心主手厥阴病。经云∶心主手厥阴之脉是动,则病心中 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是刺灸之法也。又曰∶太阳司天,寒淫所胜,病心 大动,胸胁胃脘不安,治以甘热。是运气之寒伤心主也。其二属少阳病。经云∶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噫,其传为心掣是也。(掣,尺制反,曳也。)

 

上一篇:诸痹

下一篇:

《医学纲目》总目录

上下章节

相关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