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痈
肺痈肺热复伤风,肺脏生痈隐痛胸,状若伤寒燥咳甚,稠浊痰涎腥臭脓。未溃射干麻黄汗,壅不得卧葶苈攻,溃后脓稠能食吉,脓清兼血不食凶。
【注】此证系肺脏蓄热,复伤风邪,郁久成痈,以致胸内中府穴隐隐疼痛,振寒脉数,状类伤寒,咽燥不渴,咳而喘满,唾稠粘黄痰,兼臭秽脓血也。治之者,于未溃时乘脓未成,风郁于表者,法宜疏散,用射干麻黄汤以汗之。如气壅喘满,身不得卧者,急服葶苈大枣汤以泻之;如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脓欲成者,宜《千金》苇茎汤以吐之;若吐脓腥臭,形如米粥者,宜桔梗汤以排余脓;若吐脓腥臭,咳而胸满者,宜《外台》桔梗白散,以开瘀塞;若咯吐脓血,兼午后身热烦躁,宜金鲤汤主之,兼饮童便;若溃后胸膈胁肋隐痛不止,口燥咽干,烦闷多渴,自汗盗汗,眠卧不得,咳吐稠痰腥臭,此系痈脓不尽,而兼里虚,宜宁肺桔梗汤主之;若痈脓已溃,喘满腥臭,浊痰俱退,惟咳嗽咽干,咯吐痰血,胁肋微痛,不能久卧者,此属肺痈溃处未敛,宜紫菀茸汤清补之,渴甚去半夏加石膏服之;若痈脓溃后,咳嗽无休,脓痰不尽,形气虚羸者,宜清金宁肺丸主之。凡治此证,惟以身温脉细,脓血交粘,痰色鲜明,饮食甘美,脓血渐止,便润者为吉;若手掌皮粗,溃后六脉洪数,气急颧红,污脓白血,懒食及大便结燥者为凶。
中府穴又名肺募,在乳上第三根肋骨间。
五脏六腑诸募穴图(一)(图缺)
射干麻黄汤
射干(十三枚或三两) 麻黄 生姜(各四两) 细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两) 大枣(七枚)五味子 半夏(洗,各半升)
水煎温服。
【方歌】射干麻黄咳上气,肺痈喉中水鸡声,射麻生姜辛菀食,五味大枣并款冬。
葶苈大枣汤
苦葶苈(轻者五钱,重者一两) 大枣(去核,轻者五枚,重者十枚)
以水三盅,煎至一盅,服之。
【方歌】葶苈大枣治肺痈,咳不得卧有痈脓,葶苈苦寒泻实热,佐枣之甘和胃经。
《千金》苇茎汤
苇茎(二升) 薏苡仁(炒) 瓜瓣(即冬瓜仁,各半升) 桃仁(去皮尖,炒、研,五十粒)
水煎服。
【方歌】《千金》苇茎肺痈咳,微热烦满吐败浊,皮肤甲错宜苇茎,薏苡桃仁瓜瓣合。
桔梗汤
苦桔梗(一两) 甘草(生,二两)
水煎服。
【方歌】桔梗汤用排余脓,肺痈吐脓米粥形,清热解毒须甘草,开提肺气桔梗功。
《外台》桔梗白散
苦桔梗 贝母(各三分) 巴豆(去皮熬,研如脂,一分)
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在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方歌】《外台》桔梗白散方,肺痈便秘服之良,桔梗贝母与巴豆,药微力大功速强。
金鲤汤
金色活鲤鱼(约四两重,一尾) 贝母(二钱)
先将鲤鱼连鳞剖去肚肠,勿经水气,用贝母细末掺在鱼肚内,线扎之,用上白童子便半大碗,将鱼浸童便内,重汤炖煮,鱼眼突出为度;少顷取出,去鳞骨,取净肉,浸入童便内,炖熟。肉与童便用二三次,一日食尽一枚,其功效甚捷。
【方歌】金鲤汤中效罕稀,法同贝母活鲤鱼,童便浸鱼重汤炖,肺痈烦热善能医。
宁肺桔梗汤
苦桔梗 贝母(去心) 当归 栝蒌仁(研) 生黄 枳壳(麸炒) 甘草节 桑白皮(炒) 防己百合(去心) 薏苡(炒,各八分) 五味子 地骨皮 知母(生) 杏仁(炒,研) 苦葶苈(各五分)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时服。
咳甚,倍加百合。身热,加柴胡、黄芩。大便不利,加蜜炙大黄一钱。小水涩滞,加灯心、木通。烦躁痰血,加白茅根。胸痛,加人参、白芷。
【方歌】宁肺桔梗肺痈 ,归蒌贝壳甘桑皮,防己百合葶五味,杏知苡仁地骨宜。
紫菀茸汤
紫菀茸 犀角(末) 甘草(炒) 人参(五分) 桑叶(用经霜者) 款冬花 百合(去心)杏仁(炒,研) 阿胶(便润炒用,便燥生用) 贝母(去心) 半夏(制) 蒲黄(生,各七分)
引姜三片,水二盅,煎八分,将犀角末调入,食后服。
【方歌】紫菀茸汤参犀角,款冬桑叶杏百合,阿胶甘夏贝蒲黄,专医肺痈不久卧。
清金宁肺丸陈皮 白茯苓 苦桔梗 贝母(去心) 人参 黄芩(各五钱) 麦冬(去心) 地骨皮 银柴胡川芎 白芍(炒) 胡黄连(各六钱) 五味子 天冬(去心) 生地(酒浸,捣膏) 熟地(捣膏)归身 白术(炒,各一两)甘草(炙,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远白滚汤送下。
【方歌】清金宁肺丸肺痈,陈苓桔贝参二冬,柴芩归芍黄连草,术味生熟地骨芎。
大小肠痈
大小肠痈因湿热,气滞瘀血注肠中,初服大黄行瘀滞,脓成薏苡牡丹平。
【注】此二证俱由湿热气滞凝结而成。或努力瘀血,或产后败瘀蓄积,流注于大肠、小肠之中。初起发热,恶风,自汗,身皮甲错,关元、天枢二穴隐痛微肿,按之腹内急痛,大肠痈多大便坠肿,小肠痈多小水涩滞,脉俱迟紧,此时痈脓未成,宜大黄汤下之;瘀血利尽,若小水闭涩,仍宜大黄汤加琥珀末,木通利之自效。若痈成日久不溃,身皮甲错,内无积聚,腹急腹痛,身无热而脉数者,系肠内阴冷,不能为脓,宜薏苡附子散主之;若脉见洪数,肚脐高突,腹痛胀满不食,动转侧身则有水声,便淋刺痛者,痈脓已成,宜薏苡汤主之;腹濡而痛,少腹急胀,时时下脓者,毒未解也,宜丹皮汤治之;如脓从脐出,腹胀不除,饮食减少,面白神劳,此属气血俱虚,宜八珍汤加牡丹皮、肉桂、黄 、五味子,敛而补之。患者转身动作,宜徐缓而勿惊,慎之。如耽延日久,因循失治,以致毒攻五内,腹痛牵阴,肠胃受伤,或致阴器紫黑、腐烂,色败无脓,每流污水,衾帏多臭,烦躁不止,身热嗌干,俱属逆证。
关元穴又名小肠募,在脐下三寸。天枢穴又名大肠募,在脐旁开二寸。
五脏六腑诸募穴图(一)(图缺)
大黄汤
大黄(锉、炒) 牡丹皮 硝石(研) 芥子 桃仁(炒,先以汤浸去皮、尖,双仁勿用)
上各等分,共锉碎,每用五钱,水二盅,煎至一盅,去渣,空心温服。以利下脓血为度,未利再服。
【方歌】大黄汤善治肠痈,少腹坚痛脓未成,牡丹皮与大黄炒,芥子桃仁硝石灵。
薏苡附子散
附子(炮,二分) 败酱(五分) 薏苡仁(炒,一钱)
上为末,每服方寸匕,以水二合煎,顿服,小水当下。《三因》云∶薏苡、附子同前,败酱用一两一分,每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渣,空心服。
【方歌】薏苡附子散甲错,肠痈腹胀痛脉数,附子败酱薏苡仁,为末水煎空心服。
薏苡汤
薏苡仁 栝蒌仁(各三钱) 牡丹皮 桃仁(泥,各二钱)
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方歌】薏苡汤治腹水声,肠痈便淋刺痛疼,牡丹皮共栝蒌子,还有桃仁薏苡仁。
丹皮汤
丹皮 栝蒌仁(各一钱) 桃仁(泥) 朴硝(各二钱) 大黄(五钱)
水二盅,煎一盅,去渣入硝,再煎数滚,不拘时服。
【方歌】丹皮汤疗肠痈证,腹濡而痛时下脓,硝黄丹蒌桃仁共,水煎服之有奇功。
八珍汤(见溃疡门)
胃痈
胃痈中脘穴肿疼,不咳不嗽吐血脓,饮食之毒七情火,候治肠痈大法同。
【注】此证初起,中脘穴必隐痛微肿,寒热如疟,身皮甲错,并无咳嗽,咯吐脓血。由饮食之毒,七情之火,热聚胃口成痈。脉来沉数者,初服清胃射干汤下之;若脉涩滞者,瘀血也,宜服丹皮汤下之;脉洪数者,脓成也,赤豆薏苡仁汤排之;体倦气喘作渴,小水频数者,肺气虚也,补中益气汤加表冬、五味子补之。其候证生死、治法,与大、小肠痈同。
中脘穴又名胃募,在脐上四寸。
五脏六腑诸募穴图(一)(图缺)
清胃射干汤
射干 升麻 犀角 麦冬(去心) 元参 大黄 黄芩(各一钱) 芒硝 栀子 竹叶(各五钱)
水煎服。
【方歌】清胃射干汤射干,升麻犀角麦冬全,参芩大黄芒硝等,竹叶山栀胃痈痊。
赤豆薏苡仁汤
赤小豆 薏苡仁 防己 甘草(各等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
【方歌】赤豆薏苡汤最神,甘己赤豆薏苡仁,胃痈脓成脉洪数,二盅水煎服八分。
丹皮汤(见大、小肠痈)
补中益气汤(见溃疡门)
脾痈
脾痈湿热瘀血凝,章门穴肿兼隐疼,腹胀嗌干小水短,利下湿瘀补收功。
【注】此证始发章门穴,必隐疼微肿。由过食生冷,兼湿热,或瘀血郁滞脾经而成。令人腹胀,咽嗌干燥,小水短涩,初宜大黄汤、赤豆薏苡仁汤,二方合而用之,以攻滞郁。二便通利,腹胀全消,宜六君子汤扶脾调理。顺逆看法与胃痈同。
章门穴又名脾募,在脐旁开六寸高上二寸。
五脏六腑诸募穴图(二)(图缺)
大黄汤(见大、小肠痈)
赤豆薏苡仁汤(见胃痈)
六君子汤(即香砂六君子汤去藿香、砂仁。见溃疡门)
肝痈
肝痈愤郁气逆成,期门穴肿更兼疼,卧惊 满尿不利,清肝滋肾即成功。
【注】此证始发期门穴,必隐痛微肿,令人两 胀满胁痛,侧卧则惊,便尿艰难,由愤郁气逆而成。初服复元通气散,次服柴胡清肝汤;痛胀已止,宜服六味地黄丸;脾虚食少,则佐以八珍汤,滋肾补脾,治之取效。禁用温补、针灸。
期门穴又名肝募,在乳旁一寸半,再直下一寸半。
五脏六腑诸募穴图(二)(图缺)
复元通气散(见肿疡门)
柴胡清肝汤(见头部鬓疽)
六味地黄丸(见面部雀斑)
八珍汤(见溃疡门)
心痈
心痈巨阙肿隐疼,酷饮嗜热火毒成,面赤口渴身作痛,治法阳热总宜清。
【注】此证始发巨阙穴,必隐痛微肿,令人寒热,身痛,头面色赤,口渴,随饮随干,由心火炽盛,更兼酷饮嗜热而成,宜服凉血饮。酒毒为病者,宜服升麻葛根汤治之。此证甚属罕有,但治法不可不备。
巨阙穴又名心募,在脐上六寸五分。
五脏六腑诸募穴图(一)(图缺)
凉血饮
木通 瞿麦 荆芥 薄荷 白芷 花粉甘草 赤芍 麦冬(去心) 生地 山栀子 车前子 连翘(去心,各等分)
引用灯心,若潮热加淡竹叶,水煎温服。
【方歌】凉血饮善治心痈,瞿荆荷芷草翘通,赤芍山栀干生地,车前花粉麦门冬。
升麻葛根汤
山栀 升麻 葛根 白芍 柴胡 黄芩(各一钱) 黄连 木通 甘草(各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不拘时服。
【方歌】升麻葛根汤山栀,酒毒心痈黄连宜,柴芍通芩升葛草,水煎温服不拘时。
肾痈
肾痈肾经不足生,京门微肿隐隐疼,少腹肋下 胀满,房劳形寒邪外乘。
【注】此证始发京门穴,必隐痛微肿,令人寒热往来,面白不渴,少腹及肋下 胀塞满。由肾虚不足之人,房劳太过,身形受寒,邪气自外乘之。初服五积散加细辛;寒尽痛止,宜用桂附地黄丸调理。
京门穴又名肾募,在身侧腰中监骨下肋间。
五脏六腑诸募穴图(二)(图缺)
五积散
苍术(炒,二钱) 陈皮 桔梗 川芎 当归 白芍(各一钱) 麻黄 枳壳(麸炒) 桂心 干姜浓朴(各八分) 白芷 半夏(制) 甘草(生) 茯苓(各四分)
引姜一片,水二盅,煎八分,不拘时服。
头痛恶寒者,加连须葱头三个,盖卧汗出甚效。
【方歌】五积散苍壳陈苓,麻黄半桔归芍芎,芷朴桂心干姜草,肾痈寒邪服成功。
桂附地黄汤(见溃疡门)
三焦痈
三焦痈由湿热凝,石门穴上肿隐疼,寒结治同肠痈法,内痈俱系膜内生。
【注】此证始发石门穴,必隐疼微肿,令人寒热往来,二便秘涩,由湿热遇寒凝结而成。治法与大、小肠痈同。凡内痈俱系膜内成患,外皮不腐。
石门穴又名三焦募,在脐下二寸。
五脏六腑诸募穴图(一)(图缺)
内痈总论
凡人胸腹有十一募。募者,各脏腑阴会之所也。《灵枢》云∶发内痈、内疽者,其本经募上肉必浮肿,募中必时时隐痛,浮肿为痈,隐痛为疽,此即内痈、内疽之验也。兹内痈有治法,内疽无治法何也?盖内痈、内疽,其病原无殊,惟在根浅、根深之别耳。根浅为痈,根深为疽。若临证用药,攻补得宜,无不收效。至募有十一,而内痈仅九证者何也?盖胆府形如膜皮,无出无纳,汁清气洁,不生内痈、内疽。若夫膀胱亦如膜皮,中惟浊水,故古今书籍,并无讲及内痈、内疽者,是以未敢详载。虽然中极穴即膀胱募也,今人间有中极穴或浮肿、或隐痛者,所见证候,竟同小肠痈,治法亦当按小肠痈治之可也。俟后之学人留意焉。
验内痈法
凡遇生内痈之人,与生黄豆五粒嚼之,口中无豆味者,是其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