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伤科补要 器具总论

器具总论

书名:《伤科补要》  作者:

跌扑损伤,虽用手法调治,恐未尽得其宜,以致有治如未治之苦,则未可云医理之周详也。爰因身体上下正侧之象,制器以正之,用辅手法之所不逮,以冀分者复合,欹者复正,高者就其平,陷者升其位,则危证可转于安,重伤可就于轻。再施以药饵之功,更示以调养之善,则正骨之道全矣。

攀索

攀索者,以绳挂于高处,用手攀之也。

叠砖

叠砖者,以砖六块分左右,各叠置三块,两足踏于其上也。

用法详于第十五则内。

腰柱

腰柱者,以杉木四根,制如扁担形,宽一寸浓五分,长短以患处为度,俱自侧面钻孔,以绳联贯之。

用法释义

凡腰间闪挫结气者,以常法治之。若腰节骨被伤错笋,膂肉破裂,筋斜佝偻者,用醋调定痛散,敷于腰柱上。视患处,将柱排列于脊柱两旁,务令端正。再用蕲艾做成薄褥,覆于柱上,以御风寒。用宽长布带绕向腹前,紧紧扎裹。内服药饵调治,自愈。

木板

木板者,用极薄之杉木板。如有糕匣木板者,更妙。用法,先以白布条缠于伤处,至二三重后,将板四围覆上,又将布缠之,外再用杉篱裹于外也。

其用详于第十六则内。

杉篱

杉篱者,复逼之器也。量患处之长短阔狭,曲直凸凹之形,以杉木为之。酌其根数,记清次序,不得紊乱。然后于每根两头各钻一孔,以绳联贯之,有似于篱,故名焉。裹于杉板之外,取其坚劲,不致断骨之走动耳。

抱膝

抱膝者,用丝弦藤作圈,较膝盖骨稍大一些,以布条缠于圈上,作四足之形,扎于膝上用法详于第二十二则内。

周身名位骨度注释

头者,人之首也。凡物独出之首,皆名曰头。脑者,头骨之髓也,俗名脑子。颠者,头顶也。颠顶之骨,俗名天灵盖。囟者,颠前之头骨也。小儿初生未阖,名曰囟门;已阖,名曰囟骨,即天灵盖后合之骨。面者,凡前曰面。凡后曰背。居头之前,故曰面也。颜者,眉目间名也。额颅,额前发际之下,两眉之上,名曰额。一曰颡者,亦额之谓也。头角,额两旁棱处之骨也。鬓骨,即两太阳之骨也。目者,司视之窍也。目胞者,一名目窝,一名目裹,即上下两目外围之胞也。目纲者,即上下目胞之两睑边,又名曰睫,司目之开阖也。目内 者,乃近鼻之内眼肉,以其大而圆,故又名大 也。目外 者,乃近鬓前之眼肉也,以其小而尖,故称目锐 也。目珠者,睛之俗名也。目系者,目睛入脑之系也。目眶骨者,目窝四围之骨也。上曰眉棱骨,下即 骨, 骨之外,即颧骨。 者,目界骨,名曰鼻柱。下至鼻尽之处,名曰准头。 者, 内鼻旁间近生门牙之骨也。颧者,面两旁高起之大骨也。 者,俗呼为腮,口旁颊前肉之空软处也。耳者,司听之窍也。蔽者,耳门也。耳郭者,耳叶也。颊,耳前颧侧面两旁之称也。曲颊者,颊之骨也。曲如环形,受颊车骨尾之钩者也。颊车者,下牙床骨也。总载诸齿,能咀食物,故名颊车。人中者,鼻柱之下、唇之上,穴名水沟。口者,司言食之窍也。唇者,口端也。吻者,口之四周也。颐者,口角后 之下也。颏者,口之下唇至末之处,俗名下巴壳也。颌者,颏下结喉上,两侧肉之者,司味之窍也。舌本者,舌之根也。颃颡者,口内之上二孔,司分气之窍也。悬壅垂者,张口视喉上,似乳头之小舌,俗名碓嘴。会厌者,覆喉管之上窍,似皮似膜,发声则开,咽食则闭,故为声音之户也。咽者,饮食之路也,居喉之后。喉者,通声息之路也,居咽之前。喉咙者,喉也,肺之系也。嗌者,咽也,胃之系也。结喉者,喉之管头也,其人瘦者,多外见颈前,肥人则隐于肉内,多不见也。胸膺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处也。膺者,胸前两旁高处也。一名曰臆,胸骨肉也,俗名胸膛。 者,胸之众骨名也。乳者,膺上突起两肉有头,妇人以乳儿者也。鸠尾者,即蔽心骨也,其质系脆骨,在胸骨之下、歧骨之间。膈者,胸下腹上之界内之膜也,俗名罗膈。腹者,膈之下曰腹,俗名肚。脐之下曰少腹,亦名小腹。脐者,人之初生胞带之处也。毛际者,小腹下横骨间,丛毛之际也。下横骨,俗名盖骨。篡者,横骨之下、两股之前,相合共结之凹也。前后两阴之间,名下极穴,又名屏翳穴。会阴穴,男女阴器之所也。睾丸者,男子前阴之两丸也。上横骨,在喉前宛宛中天突穴之外。小湾横骨,旁接柱骨之骨也。柱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肩解者,肩端之骨节解处也。 骨者,肩端之骨也,即肩胛骨,头臼之上棱骨也,其臼接 骨上端,俗曰肩头。其外曲卷翅骨,肩后之棱骨也。其下棱骨,在背肉内。肩胛者,即 骨之末,成片骨也,亦名肩膊,俗名 板子骨。臂者,上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一名曰肱,俗名胳膊。胳膊中节,上下骨交接处,名曰肘。肘上之骨,曰 骨。肘下之骨,曰臂骨。臂骨有正辅二骨,辅骨在上,短细偏外;正骨居下,长大偏内,俱下接腕骨也。腕者,臂掌骨接交处,以其宛屈故名也。当外侧之骨,名曰高骨,一名锐骨,亦名踝骨。掌者,手之众指之本也。掌之众骨,名壅骨,合凑成掌,非块然一骨也。鱼者,在掌外侧之上陇起,其形如鱼,故谓之鱼也。手者,上体所以持物也。手心者,即掌之中也。手背者,手之表也。

指骨者,手指之骨也。第一大指,名巨指,在外二节,本节在掌。第二名食指,又名大指之次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第三中指名将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第四指,名无名指,又名小指之次指,三节在外,节在掌。其节节交接处,皆有碎骨筋膜联系。爪甲者,指之甲也。足趾同。歧骨者,凡骨之两际,俗名胳肢窝。胁肋者,腋下至肋骨尽处之统名也。曰肋者,胁之单条骨之谓,统胁肋之总,又名曰 。季胁者,胁之小肋骨也,俗名软肋。 者,胁下无肋骨空软处也。脑后骨者,俗呼脑杓。枕骨者,脑后骨之下,陇起者是也,其骨或棱或平,或长或圆不一。完骨者,耳后之棱骨,名曰完骨,在枕骨下两旁之棱骨也。颈项者,颈之茎也。又曰颈者,颈之侧也。项者,颈之后也,俗名脖项。颈者,头之茎骨,肩骨上际之骨,俗名天柱骨也。项骨者,头后颈骨之上,三节圆骨也。背者,后身大椎以下,腰以上之统称也。膂者,挟脊骨两旁肉也。脊骨者,脊膂骨也,俗名脊梁骨。腰骨者,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间,尻上之骨也,其形中凹,上宽下窄,方圆二三寸许,两旁四孔,下接尻骨上际也。胂者,腰下两旁踝骨上之肉也。臀者,胂下尻旁大肉也。尻骨者,腰骨下十七椎、十八椎、十九椎、二十椎、二十一椎,五节之骨也。上四节纹之旁,左右各四孔,骨形内凹如瓦,长四五寸许,上宽下窄,末节更小,如人参芦形,名尾闾,一名 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在肛门后,其骨上外两旁,形如马蹄,附着两踝骨上端,俗名胯骨。肛者,大肠下口也。下横骨,踝骨楗骨者下横骨,在少腹下,其形如盖,故名盖骨也,其骨左右二大孔∶上,两分出向后之骨,首如张扇下寸许,附着于尻骨之上,形如马蹄之处,名曰踝骨;下,两分出向前之骨,末如楗柱,在于臀内,名曰楗骨,与尻骨成鼎足之势,为坐主骨也,妇人名曰交骨。其骨面名曰髋,挟髋之曰名曰机,又名脾枢,外接股之髀骨也,即环跳穴处,此一骨五名也。股者,下体两大支之通称也,俗名大腿。小腿中节上下交接处名曰膝,膝。膝下之骨曰 骨,胫之大骨也。髀骨者,膝上之大骨也,上端如杵,接于髀枢,下端如锤,接于 骨也。 骨者,俗名 胫骨也,其骨两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 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后者,名辅骨,形细,膝内侧之小骨也。伏兔者,髀骨前膝之上起,肉似俯兔,故曰伏兔。膝解者,膝之节解也。髌骨者,膝上盖骨也。连骸者,膝外侧二高骨也。

者,膝后屈处,俗名腿凹也。 者,下腿肚也,一名腓肠,俗名小腿肚。踝骨者, 骨之下,足附之上,两旁突出之高骨,在外为外踝,在内为内踝也。足者,下体所以趋步也,俗名脚。跗骨者,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称脚面。跗骨者,足趾本节之众也。足心者,即踵之中也。跟骨者,跟足后根之骨也。趾者,足之指也。其数五,名为趾者,别于手也。居内之大者,名大趾;第二趾,名大趾之次趾;第三趾,名中趾;第四趾,名小趾之次趾;第五趾居外之小者,名小趾。足之指节,亦与手指节同,其大趾之本节后,内侧圆骨形HT 者,名核骨。三毛者,足大趾爪甲后为三毛,毛后横纹为聚毛。踵者,足下面着于地之谓也,俗名脚底板。

脉诀

伤科之脉,须知确凿。蓄血之症,脉宜洪大;失血之脉,洪大难握。蓄血在中,牢大却宜。沉涩而微,速愈者稀。失血诸症,脉必现芤。缓小可喜,数大甚忧。浮芤缓涩,失血者宜。

若数且大,邪胜难医。蓄血脉微,元气必虚。脉症相反,峻猛难施。左手三部,浮紧而弦,外感风寒。右手三部,洪大而实,内伤蓄血。或沉或浮,寒凝气束。乍疏乍数,传变莫度。

沉滑而紧,痰瘀之作。浮滑且数,风痰之恶。六脉模糊,吉凶难摸。和缓有神,虽危不哭。

重伤痛极,何妨代脉,可以医疗,不须惊愕。欲知其要,细心习学。

 

上一篇:《灵枢经》骨度尺寸

下一篇:第一则・金疮论治

《伤科补要》总目录

上下章节

相关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