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伤寒六书 伤寒家秘的本卷之二

伤寒秘要脉证指法(与琐言大略同)

书名:《伤寒六书》  作者:陶华

伤寒治法,得其纲领者,如拾芥。若求之多岐,则支离破碎,如涉海问津矣。

盖脉证与理而已。伤寒之脉,以浮、大、动、数、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然脉理精深,今人何能到此田地耶。夫脉者,非血非气,乃营行之道路,实先天后天之大造,无所穷尽。叔和脉云指下难明者,真言也。今人夸诞通晓者,但能言而不能行也。吾老专以浮、中、沉三脉候而治之,察其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如见其肺肝然,无所逃其情矣。既云伤寒,则寒邪自外入内而伤之,其入则有浅深次第,自表达里,先入皮肤肌肉,次入筋骨肠胃,以此推之而不难也。原风寒初入,或先太阳寒水之经,此经本寒标热,便有恶风恶寒,头疼发热。盖寒郁皮毛,是为表证。若在他经,则无此证矣。脉若浮紧,无汗,为伤寒,用麻黄汤发之,得汗为解。脉若浮缓,有汗,为伤风,用桂枝汤以散邪,汗止为解。若无头疼恶寒,脉又不浮,此为表证罢而在中。中者,即半表半里之间也,乃阳明少阳之分,脉又不浮不沉,在乎肌骨之间,谓皮肤之下。然则有二焉∶若微洪而长,阳明脉也,外证则目痛鼻干,不眠,用葛根以解肌;脉弦而数,少阳脉也,其证胸胁痛而耳聋,寒热,呕而口苦,如见此证此脉,便以小柴胡和之。盖阳明少阳二经,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过此邪入里为热实,脉不浮而沉,沉则按之筋骨之间方是。若是脉来沉实有力,外证则不恶风寒而反恶热,谵语大渴,或潮热自汗,或扬手掷足,揭去衣被,五六日不大便,明其热入里而肠胃燥实也,轻则大柴胡汤,重则三承气汤选用,大便通而热愈矣。若脉来沉迟无力,此为直中阴经真寒证之阴脉,其证无头痛,无身热,初起怕寒,手足厥冷,或战栗蜷卧,不渴,兼之腹痛,呕吐泄泻,或口出涎沫,面如刀刮者,乃阴经自中之寒,不从阳经传入,故不在传经热证治例,更当看外证如何,轻则理中汤,重则姜附四逆以温之。其中紧要关节,吾再表而出之。太阳者,阳证之表。阳明者,阳证之里。少阳者,二阳三阴之间。太阴、少阴、厥阴又居于里,总而谓之阴证。然三阴俱是沉脉,妙在指下有力无力中分。有力者,为阳,为实,为热;无力者,为阴,为虚,为寒,最为切当。其三阳经证,前论已云,不再多录。夫三阴传经热证,脉虽开明,论尤未详,重加订证。如腹满咽干,属太阴;舌干口燥,属少阴;烦满囊缩,属厥阴。此三者,俱是阳经传入阴经之热证。脉见沉实有力,急当攻里,下之。如其下后利不止,身疼痛,脉反沉细无力,又当救里,温之。此权变之法也。

三阴传经热证,与其三阴直中寒证,脉虽沉,而有力无力所别,证有异而治各不同,是其大法也欤。前云正阳明病,本经风盛气实,脉亦沉实有力者,因邪热传入胃腑而有燥屎。此一节,指腑病属里而言也,实证治之奇功,指法之玄妙。秘之,不与俗人言之耳。

今将浮、中、沉三脉列为三图,图下就注证治之法,使因脉以知证,缘证以明治,以此达彼,犹粗入精,亦可以为后人之宗也。

 

上一篇:伤寒总论

下一篇:论浮脉形法主病

《伤寒六书》总目录

上下章节

相关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