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身半以上,风邪中之,故曰邪中人高。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阳,或中于阴,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其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
亦下其经。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足之三阳,自头走足,故诸阳之会,皆在于面。面者,头也。阳明行身之前,故中于面,则下阳明。太阳行身之后,故中于项,则下太阳。少阳行身之侧,故中于颊,则下少阳。此邪中于颈项以上者。阳明行于膺前,太阳行于背后,少阳行于两胁,亦各下其本经,此邪中于颈项以下者也。
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岐伯曰:中于阴者,常从臂 始。夫臂与 ,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黄帝曰:此固伤其脏乎?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故邪入于阴经,则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容,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