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金针秘传 八、针法秘传

(一)注解标幽赋

书名:《金针秘传》  作者:?

此赋自宋元以来,即相传不废,针灸法之全体大用,包括无遗。在针灸各歌各赋中,最关重要。各书中亦重载有此赋,但文多不全,且无注解,于读者甚为不便。兹照古本录其全文,并加详注,以供学人之探讨。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第一韵专论针刺之当谨慎,不可造次,须辨经络阴阳、脏腑虚实而行补泻也。)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第二韵专明十二经脉常行之度,一日一周,自寅手太阴之脉穴出云门为始,至丑足厥阴之脉穴出期门为终。周而复始,相为循环,与滴漏天度无差,号曰斗合人统也,)

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十二经络,督任两经,贯串三百六十余穴,以同日度,并诸络十二经、奇经八脉,皇络、孙络、横络、丝络,未尽取名。然不过一昼夜脉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血行八百一十丈一周而已矣。)

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候。

(背为阳,行于阴俞,腹为阴,行于阳俞,总三百六十余穴,左右辅助,合穴六百余候。)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三阳从头走至足,足三阴从足走至腹,手三阴从胸走至手,《难经》所载明矣。)

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顺经络而刺,是谓补。逆经络而刺,是谓泻。手法在人,根据经用度。)

况乎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气血多少,已注经络,不必重论。)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指弹其穴,穴下气轻滑慢,气未至也,勿刺。待气至,方可刺也。穴下气来沉涩而急,即可刺也。)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者,据虚实而候气。

(气至也,可留则留,可速则速,寒则留,热则速,不可失时,候气未至,或进或退,或按或提,等引气至,方可刺也。)

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饵之浮沉;(气至穴下,若鱼吞钩,若蚁奔走,或浮或沉也。)

气未至也,似闲处幽堂之深邃。

(穴下气不至,若虚堂无人,刺之无功,不可刺也。)

气至速而效速,气至迟而不治。

(气之至也,刺之即愈。气未至也,如刺绣工,徒劳人尔。)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可应,众穴主持。

(古针有九名,毫针按七星,斡运璇玑,最为常用。)

本形金也,有触邪扶正之道;(金者,刚健中正之性,可以去邪,扶持正气也。本形言针之为物。)

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

(水有开山穿石之力,以润下为功。针之短长深浅,如水之用也。)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针刺可曲可直可斜可正,犹木之曲直也。)

口藏比火,进阳补羸。

(口温针热,补调荣卫,毋令冷热相伤,犹火之能炎上也。)

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

(土可以塞水,针可以塞病源,是以象土也。一针之用,五行俱全。)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然拟于毫发,同贯多歧。

(恒所用者,毫针也。按黄帝铜人流注之法,肘前膝下一寸六分,止有八分为针柄,是针二寸四分也。按气血经络,变化无方,惟针所治。)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

(脏腑要分表里虚实寒热,针法在斯矣。)

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

(太乙移宫之日,八风之邪,主人寒热头痛。若能开辟四关,病可除也。四关者,两手两足,刺之而已矣,正所谓六十六穴之中也。)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神者脉也,脉息见于穴下,气至可刺之。脉息不至则不均,不全则不定,穴下气分,不可刺也,至慎至慎!)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土是根基。

(先占口鼻,呼吸匀者可刺。水土者,太溪、冲阳也,绝则勿刺焉。)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百会在顶,应天,主乎气;涌泉在足底,应地,主乎精;璇玑在胸,应人,主乎神。得之者生,失之者亡,应乎三才者也。)

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

(上中下三部,谓之三要。大包在腋下三寸,主脾之大井。相根据乎手足四肢也,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交平,而百病可治也。)

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疑者,疾也)。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根据而别两支。

(二陵者,阴陵泉、阳陵泉也。二跷者,阴跷、阳跷也。二交者,阴交、阳交也。续,接续也。五大者,五体也。言此六穴,递相交接于两手,两足并头也。两间者,二间三间也。两商者,少商、商阳也。两井者,天井、肩井也。言六穴相根据而分别于手之两支也。)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字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 之间,动脉相应。

(取穴莫熟于分寸,详字意最紧。手背、足背、脊背阳部分,在两筋之旁,以指按陷下者是穴。手心、脚底、肚腹阴之分,在筋骨 之间,以指下动脉应之是穴也。)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使一经而可正。

(取五穴者,谓如阳经用甲丙戊庚壬时,取一时分井荣俞经合,五穴既定,然后取一穴得时刺之,三经者,假令胆经受病,宜取肝经。拘关又取脾经,甲胆与己脾为奇耦,三经只取一经,余同此例。)

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

(此言经络须要精熟。督脉任脉,一阳一阴,在明师手指,不可造次。)

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迳。

(日法寅卯辰上为标,申酉戌下为本,巳午未上为标,亥子丑下为本。故知标病大,本病轻浅也。交贯之路,谓阴交阳会,走经走络,配合之处也,皆可互标而刺之。)

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门海,出入之道。俞募,终始之处,五脏各有俞募。)

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阴俞阴谓之交,阳原阳谓之会。)

更穷四根三结,根据标本而刺无不痊;(《灵枢》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此谓三结四根,有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少海,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手太阴根于少商,溜于太渊,注于列缺,入于迎香。手少阴根于少冲,溜于神门,注于通里,入于极泉。手厥阴根于中冲,溜于大陵,注于内关,入于天池、 门也。按《灵枢》此篇,不载后一段。)

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

(用针八法者,迎随一也,转针二也,指法三也,针头四也,虚实五也,阴阳六也,提按七也,呼吸八也。补虚泻实,损益在此八法。五门者,井、荥、俞、经、合也。春刺井,夏刺荥,秋刺经,冬刺合,四季月刺俞穴。五门一月一同,一日亦有五门,同年辰例。客者,客邪也。主者,主气也。知之者,刺之无有不效。)

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

(甲光明走乙肝,乙蠡沟走甲胆,丙腕骨走丁心,丁通里走丙小肠,戊丰隆走己脾,己公孙走戊胃,庚偏历走辛肺,辛列缺走庚大肠,壬飞扬走癸肾,癸大钟走壬膀胱,三焦与包络相为表里,此为十二原穴。八脉者,奇经也。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是为八脉也。八会者,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膻中。此八穴阴通八脉,相符而用。)

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

(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用甲丙戊庚壬五穴,每时相配乙丁己辛癸。一时十穴,五六三十,两手两足相对,共计六十穴。一时平取十二经之原,亦可偏经而已矣。)

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

(经云∶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宁失其时,勿失其气。古人云∶有八法,弹、拈、循、扪、摄、按、爪、切。用此如神,故下再执呼吸也。)

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

(手足大病,左因右侵凌,右因左攻击。黄帝云∶是动则病,经气更取,所生者病,血络更然。故上下前后左右腹背交经平刺也。)

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

(巨微妙毫针之刺缪,交平而刺巨,随气色而针之,故不同也。)

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浮沉而辨脏腑之寒温。

(此言三部九候,刺虚实寒热表里也,而后刺法行焉。)

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

(古人云∶口温针暖,毋令针冷。与皮肉相和,故不损折也。)

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手法之原,先要左手,穴在重按有准。右手轻拈至分寸,自不痛也。)

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沉掐,坐卧平而没昏。

(此明用针规矩法式也。)

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伏如横弩,应若发机。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跷阳维而下胎衣。

(三阴之交,与三阳别走阴跷阳维,皆治产难下胎血晕,此之谓也。)

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漏崩带下,温补使气血根据归。

(风科有一,痹言风寒湿冷而为痹也,接续刺包焦诸穴。女人血下有四∶崩者急下,漏者点滴下,渗者浸浸而下,带者随便溺而下。荣卫气息安定,方可刺之。)

静以久留,停针候之。

(用针刺产难崩漏淹涎等病,皆可停针留法,罔不效也。)

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

(照海通阴跷,足少阴经也,可刺喉闭。大钟走足太阳,可刺失心之病。)

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体重节疼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

(百病麻痒不仁、清冷者虚也,可补之。疼痛者实也,可泻之。五门所主不同,并主心下满闷,荥主气热恍惚,俞主体节疼痛,经主寒热喘嗽,合主气逆泄利也。)

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筋挛骨痛而补魂门,体热劳嗽而泻魄户。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眼痒眼疼,泻光明与地五。泻阴 止盗汗,治小儿骨蒸;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中风环跳而宜刺,虚损天枢而可补。

(此一节俞穴明注,不必重解。)

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离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

(子丑寅三时者,阴中之少阳,不足为用也。午前卯后,乃辰巳之时,阳中之老阳,可治万病之虚寒。

酉戌亥三时,阴中之老阴,不足生发也。离左酉南,乃未申之时,阳中之少阴,可治万病之烦躁者。温其虚寒,则针而补之,灸而呵之。冷其烦燥,则针而泻之,灸而吹之。以丈夫同室女,妇人比童子治之。)

循扪弹怒,留吸母以坚长;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

(此言八法虚补其母,实泻其子也。)

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此明左右转针补泻,取手俯手仰法也。)

慎之!大患危疾,色脉不顺而莫针,寒热风阴,饥饱醉劳而切忌。

(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地有六邪,风寒暑湿温燥;人有六情,喜怒哀乐好恶,共十八事,皆禁忌不可针也。)

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

(望日魂魄皆满,血气坚盈,不可补也。晦日月空已尽,人气亦衰,不可泻也。朔,日月会也。月之阴魄未成,日之阳魂始生,人气亦然,故不可泻也。上弦月始生,气血始结,卫气始行,不可夺也。下弦月始减,人气血亦空,不可迎也。古圣有云∶针刺之法大禁,一月之内,晦朔弦望四日,谓之四忌。)

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正其理而求其源,免投针而失其位。(位者胃也。)

(灸不当其穴,损伤荣血,肝也。刺不中其法,丧败卫气,胃也。)

避灸处而和四肢,四十有九。禁刺处而除六 ,二十有二。

 

上一篇:八、针法秘传

下一篇:(二)禁针穴歌

《金针秘传》总目录

上下章节

相关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