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灸经》曰∶小儿之患,详悉幽玄,默而抱疾,自不能言也,故曰哑科。或胎中受病,或生后伤风,动发无时,寒温各异,证候多端。治疗之法,皆有凭于灸艾。然诸家穴法不同,则治法亦多舛谬。
今按《明堂》之内,精选小儿应验七十二穴,曾是并经用治,累验神功。大抵穴法与大人无异,艾炷大小之别耳。凡儿灸艾,其小如麦炷许,今附穴法于下云。
小儿惊痫者,先惊悸啼叫后乃发也,灸顶上旋中三壮及耳后青络脉,炷如小麦大。
小儿慢惊风,灸尺泽各一壮,在肘下横纹约上动脉中。
小儿风痫,先屈指如数物,乃发病也,灸鼻柱上发际宛宛中三壮。
小儿二、三岁忽发两眼大小 俱赤,灸手大指次指间后一寸五分陷中各三壮。
小儿囟门不合,灸脐上、脐下各五分,二穴各三壮,灸疮未发,囟门先合最效。
小儿夜啼,上灯啼,鸡鸣止者,灸中指甲后一分中冲一壮。
小儿喉中鸣,咽乳不利,灸璇玑一穴三壮,在天突下一寸陷中。
痫病者,小儿恶疾也。呼吸之间,不及求师,致困者不少。谚云∶国无良医,枉死者半。
小儿猪痫病,如口秽吐沫,灸巨阙穴三壮,在鸠尾下一寸陷中。
小儿睡中惊,目不合,灸屈肘横纹中上三分各一壮。
小儿口有疮蚀龈,臭秽气冲人,灸劳宫二穴各一壮,在手心中,以名指屈指尖到处是也。
小儿鸡痫,惊搐自摇,灸手少阴三壮,在掌后去腕半寸。
小儿久疟不愈者,灸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各一壮。
小儿身强,角弓反张,灸鼻上入发际三分三壮,次灸大椎下节间。
小儿龟胸,缘肺热胀满,攻胸膈所生,又缘乳母过食五辛之致。灸两乳前各一寸半上两行,三骨罅间六处各三壮。
小儿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壮,在手大指次指两骨间陷中,灸三壮。
小儿秋后冷痢不止者,灸脐下二寸三寸间动脉中。
小儿惊痫,灸鬼禄穴,在上唇内中央弦上,以快剪断更佳。
小儿水肿腹大,灸脐上一寸三壮,名水分穴。
小儿热毒风盛,眼睛疼痛,灸手中指本节头三壮,名拳尖也。
小儿龟背,初生时被客风吹着脊骨所致,肺俞、心俞、膈俞各三壮。取法∶肺俞(在三椎下两旁各开一寸五分。)心俞(在五椎下两旁各开一寸五分。)膈俞(七惟下两旁一寸半。)
小儿脐肿,灸腰节脐骨间,灸三壮,名命门穴。
小儿急惊风,灸前顶一穴三壮。取法∶在百会前一寸,若不愈,须灸两眉头及鼻下人中一穴。
小儿风痫治不瘥,灸耳上入发际一寸五分,嚼而取之,名率谷也。
小儿呕吐乳汁,灸中庭一穴一壮,在膻中穴下一寸陷中。
小儿目涩怕明,状如青盲,灸中渚二穴各一壮,在手小指次指大节后陷中。
小儿雀目,夜不见物,灸手大指甲后一寸,内节横纹头白肉际各一壮。
小儿睡中惊掣,灸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甲如韭叶各一壮。
小儿多疳者,是脑门被风拍着及肺寒也,灸囟会一穴二壮,在上星上一寸直鼻上。
小儿急喉痹,天突一穴灸一壮,在结喉下三寸耳骨间。
小儿食痫者,前发热洒淅乃恶发也,灸鸠尾上五分,灸三壮。
小儿牛痫,目直视,腹胀乃欲发也,鸠尾一穴灸二壮。
小儿马痫,张口摇头,身反张,马鸣也。仆参二穴,灸各三壮,在足跟骨下白肉际陷中,拱足取之。
小儿阴肿,灸内昆仑二穴各三壮,在内踝后五分,筋骨间陷中。
小儿脱肛泻血,每厕脏腑撮痛不可忍,灸百会一穴三壮,在颠中旋毛间。
小儿初生三四日、七日内噤不吮奶,多啼者,是客风中脐,循流至心脾二经,遂舌强唇。灸承浆一穴七壮,在下唇宛宛中,次灸颊车二穴,在耳下曲颊骨后。
小儿三、五岁,两眼每至春秋忽生白翳,遮瞳子,疼痛不可忍。灸九椎上一壮。
小儿五、六岁不语者,心气不足,舌本无力,发转难。灸心俞穴三壮,在五椎下两傍各一寸半陷中。
小儿痢下赤白,秋末脱肛。灸十二椎下节间,名接脊穴,灸一壮。
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憔悴,诸医不效者。灸尾骨上三寸陷中三壮。岐伯云∶兼三伏时内用柽柳水浴孩子,午正时当日灸之。后用青帛拭,兼有似见疳虫子随汗出也。
此法神效。
小儿脱肛泻血不愈,灸龟尾一壮,脊端穷骨也。
小儿斑疮入眼,灸大椎二穴,项后第一椎下两傍各一寸半。
小儿奶避,目不明者,灸肩中俞二穴各一壮,在肩甲内廉去脊二寸陷中。
小儿羊痫,目瞪吐舌,羊鸣,灸第九椎下节间。
小儿饮水不歇,面目黄者,灸阳刚二穴各一壮,在十四椎下两傍各开一寸陷中。
小儿禀胎疝卵偏肿者,灸囊下十字缝中三壮,春灸夏效,冬灸春效。
小儿羸瘦,饮食少进,不生肌肉,灸胃俞二穴各一壮,在十二椎下两傍各开一寸半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