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古今医统大全 卷之四十二

下血(附∶肠风脏毒)

书名:《古今医统大全》  作者:徐春甫

 

病机叙论

《内经》曰∶下血为内伤络脉所致。帝曰∶肠 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曰∶肠 下白沫何如?脉沉则生,脉浮则死。曰∶肠 下脓血何如?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曰∶肠 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滑者生,悬涩者死,以藏期之。

仁斋云∶肠胃不虚,邪气无从而入。人惟醉饱房劳,坐卧风湿,恣食生冷,酒面积热,以致荣血失道,渗入大肠,此肠风脏毒之所由行也。

《原病式》曰∶诸血溢泄,皆属于热。肠风脏毒,富贵之人,浓味过多,酒色所致。

藜藿之人,必是劳役过甚,热积于中,风生于内,以致血溢泛流,尽是挟热。久则胃气渐虚,或服寒凉药多,胃气伤损,于是时可以温补脾胃,使正气复完,而血自循于经矣。谓挟冷者,大误也。《三因》论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便前便后,或与泄物并下。由内外有所感伤,凝积于胃,随气下通,亦妄行之一类。云清者属荣,浊者属卫。热与湿鲜者属火,黑下火极,与泄物并下为积。先便后血者,其来远;先血后便者,其来近。

 

治法

大要当先解散胃中风邪热毒。败毒散合芎归汤为必用之剂。初以黄连丸、槐花散;久则须以调和胃气,正气散、理中汤亦所宜施。至谓寒冷骤用乌附,则亦妄也。

丹溪云∶风邪下陷者,盖风伤肝。肝主血故也,宜升提之。

凡下血之人,用凉药多而不愈者,必须加辛味。用辛味而不愈,可用温剂兼升提药,酒浸酒炒。始然要去湿热为主;久而虚者,当行温散,如四物加升麻、炮干姜之属是也。

 

脉候

右尺脉洪数而疾为下血。

经曰∶阴结,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又结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结阴之病,阴气内结,不得外行,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也。

脉虚涩,非肠风脏毒也。为中虚,宜灸中脘,气海。

 

药方

败毒散 治初下血。(方见瘟疫门。)

芎归汤总治诸血。

川芎 当归 上等分,水煎服。

地榆散 治肠风热证下血。

地榆 黄芩 茜根 栀子仁 茯苓 黄连(各等分)

上为粗未,每服三钱。韭白五寸,同煎,食远温服。

加灭四物汤 治肠风下血不止。

侧柏叶 生地黄 当归 川芎(各一钱) 枳壳 荆芥穗 槐花(炒) 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乌梅(二枚),煎七分,空心服。

滑石散 治肠风下血。

滑石 当归 生地黄 黄芩 苍术甘草(等分)

上水煎服。

(子和)黄连贯众散 治肠风下血,肠中疼痛。

黄连 贯众 大黄 鸡冠花 乌梅肉 枳壳 荆芥(各一两) 甘草(炙,七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食前温米饮调下。

芍药黄连汤 治大便后下瘀血。腹痛为热毒。

芍药 黄连 当归(各四钱) 大黄(一钱) 官桂(一钱) 甘草(五分)

上作二服,每服水盏半,煎七分,空心温服。

槐角散 治肠胃不调,下血不止。

苍术 浓朴 陈皮 当归 枳壳(各一钱) 槐角(一钱) 乌梅(三个) 甘草(五分)

上水盏半,煎七分,食前服。

槐花散 治同前。

黄连 枳壳(各三分) 槐花(一两)

上以槐花炒二味药,去花不用。只将二味,水一盏半,煎七分,温心服。

香连丸 治一切肠风下血,酒热脏毒。(方见痢门。)

脏连丸 治远年近日肠风脏毒下血。

大鹰爪黄连(半斤) 槐花米(二两) 枳壳(一两) 防风 粉草 槐角 香附子 猪牙皂角 木香(各五钱)

上用陈熟仓米三合,同香附一处为末。以上药共为细末,用猪大肠约二尺长,水洗净,装入香附、仓米,缚定口。量用水二大碗,沙锅炭火煮干,即添水,慢慢煮烂猪肠如泥。取起和药捣如糊,再入黄连等末,同捣为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饮下八十丸。忌面、蒜、生冷煎炙之物。一料病痊。

蒜连丸

独蒜(十枚) 黄连末(二两)

上先将蒜煨香熟,和连末杵捣烂匀为丸,梧桐子大。空心米汤下四十丸。

香槐散 治肠风。

香附子(炒) 槐花(炒。各一两) 枳壳 当归 川芎(五分) 甘草(三分)

上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槐角丸 治肠风泻血脱肛。

槐角(一两) 防风 地榆 当归 枳壳 木贼 茯神(各半两)

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汤下。

黑圣散 治肠风、脏毒下血,痔漏等疾。

当归 川芎 茯苓 地榆 槐花 败棕(炮) 艾叶(烧,存性) 百草霜

上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食前米汤调下。

香梅丸 治肠风下血,服之即止。

乌梅肉(烧,存性) 香白芷 百药煎(烧,存性,等分)

上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汤下。

圣金丸 治同前。

百药煎(一味),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汤下。

椿皮丸 治同前。

椿根白皮(一味)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汤下。

理中汤(治肠风下血,久不愈,服诸药不效。方见脾胃门。)

不换金正气散(平胃而肠风自愈,血自归。)

参苓白术散(治同前。二方并见泻门。)

补中益气汤(治肠风虚损,血不得升,宜服此。方见内伤门。)

(《拔萃》)结阴丹 治肠风脏毒下血。

枳壳 威灵仙 黄 何首乌 椿根白皮 陈皮 荆芥穗(各等分)

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入醋少许送。

胃风汤(方见胃风门。)治风热乘虚入于肠胃。下瘀血或如豆汁。

当归和血散 治大肠湿毒下血。

槐花 青皮 当归身 升麻(各一钱) 川芎 荆芥穗 熟地黄 白术(各五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米饮调下。

(《宝鉴》)平胃地榆汤 治阴结便血。

苍术 浓朴 干葛 甘草 白术 人参 陈皮 当归 芍药 升麻 茯苓 地榆 神曲 干姜(炮) 香附子(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钱,加姜枣煎,空心服。

(《拔萃》)升阳和血汤 治肠 下血。作 ,其血即出,有力而远射,四散如筛。春二月中下二行,腹中大作痛,乃阳明气冲热毒所作也。当去湿毒,取血而愈。

生地黄 栀子 生甘草 炙甘草 牡丹皮 黄 当归身 秦艽 苍术 陈皮 升麻芍药(等分) 肉桂(少许)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煎七分,食前服。

越桃散 治下血痢血。

栀子仁 槐花 大枣 干姜(炮,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米饮调下。

(东垣)椿皮散 治血痢及肠风下血神效。

椿根白皮(二两) 槐角子(四两) 枯白矾(二两) 炙甘草(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米饮调下。

(《济生》)乌梅丸 治大便下血如神。

僵蚕(炒,一两) 乌梅肉(一两半)

上为细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五丸,空心醋汤下。

(《本事》)槐花散 治肠风脏毒下血。

槐花(炒) 侧柏叶(杵) 荆芥穗 枳壳(麸炒)

上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下。

(东垣)加减四物汤 治肠风下血。

侧柏叶 生地黄 当归 川芎(各八分) 枳壳(麸炒) 荆芥穗 槐花(炒) 甘草(各一分)地榆 条芩 防风(各六分) 乌梅(肥大者,二枚)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空心温服。

(《局方》)枳壳汤 治大便肠风下血。

枳壳(二两,炒黄色) 大黄连(一两,净,同槐花四两炒焦,去槐花不用)

上水浓煎,空心温服。

槐花丸 治五种肠风下血,并痔漏脱肛。

槐角(二两,炒) 地榆 黄芩 当归 防风 枳壳(麸炒)

上等分,为细末,酒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清米饮送下极效。

伏龙肝散 治便血。内外有感,凝停在胃,随气下通。

甘草 伏龙肝 白术 黄芩 阿胶 干生 地黄(各等分)

上水盏半,煎七分,食远服。

结阴便血生地黄膏

生地黄(汁) 小蓟(汁) 砂糖(熬膏约一大碗) 阿胶(一两) 侧柏叶 地榆(各末一两)

上用四味汁熬成膏,方入柏叶、地榆末,和匀空心米饮调下三匙许。

黄连汤 治便后下血,腹不痛,名温毒下血。

黄连 当归(各二钱) 甘草(五分)

上水二盏,煎八分,食远服。

聚金丸 治酒毒下血,大肠蓄热。

黄芩 防风(各二两) 黄连(四两,半生半酒炒)

上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御药》)阿胶丸 治肠风下血。

黄连 阿胶(炒成珠) 赤茯苓(各等分)

上将连茯为末,调阿胶,酒熬,众手和丸。食前米汤送下三十丸。

胡桃散 治肠风下血,老人更宜服。

胡桃仁(去油四两) 皂角刺(炒焦,二两) 故纸(微炒,两半) 槐花(炒,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米饮或汤调下。

卷柏丸 治脏毒下血神效。

卷柏(生石上老柏为妙) 取叶用。

上为丸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送下。

 

易简诸方

一方∶治肠风下血。用茄科烧存性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一方∶用桑耳一两,炒黑,水盏半,煎六分,空心分三服。

一方∶苦楝子炒黄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米饮下二十丸。

一方∶乌梅烧存性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空心米饮下七十丸。

一方∶百叶煎半炒半生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米饮下五十丸。

梅师方∶用山栀子三十枚,以手擘破,水二盏,煎一盏,食前温服。

一方∶百草霜米饮调下二钱。

一方∶五倍子炒为末,空心米饮调下二钱。

一方∶椿根白皮锉,酒浸晒干为末,枣肉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一方∶木槿煎服。

《斗门方》∶代赭石一两,火 红,醋淬数次,以碎为度,研为细末极细,空心米饮调下一钱,一服即瘥。

一方∶山里红果(即山楂)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下。

 

灸法

命门穴(在脊骨中与脐对,灸七壮即止。)

脊中第二十椎下,随年壮灸之。

中脘(一穴)气海(一穴。上二穴灸脱血而色白,脉濡,手足冷,饮食少思,强食即呕,宜灸之,效如神。)

 

医案

《宝鉴》∶一人,年四十二岁,形瘦。因强饮酸酒,少时腹痛,次传下痢无度十余日,便后见血,或红或黑,腹鸣时痛。诸医以为血热,用芍药柏皮丸未效。仍不欲饮,食则呕酸,形愈瘦。面色青黄不泽,心下痞,恶冷物。口干,有时烦躁不安,脉弦细而微迟,手足稍冷。

经曰∶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又邪在五脏,阴脉不和,则血留之。阴气内结,不得外行,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也。其脉虚涩,非肠风脏毒也。外灸中脘、三里,气海等穴,内服平胃地榆汤而愈。

丹溪治一人,嗜酒,因逃难下血而痔痛。脉沉涩似数,此阳滞于阴者也。以郁金、芎芷、苍术、香附、白芍、干葛、炒面、生姜半夏汤调服。

一人虚损,大便下血,每日三四碗,身黄瘦。以四物汤加藕节汁一台,红花、蒲黄一钱、白芷、升麻、槐花各五分,服之愈。

一老妇多怒,大便下血十余年。食减形困心摇动,或如烟熏,早起面微浮。血或暂止则神思清,若忤意则复作,百法不治。脉左浮大虚甚,久取带涩而不匀;右沉涩细弱,寸沉欲绝。

此气郁生涎,涎郁胸中,清气不升,经脉壅遏不降,心血绝少,不能自养故也。非开涎不足以行气,非气升则血不归隧道。以壮脾之药为君,佐之二陈加酒红花、升麻、归身、酒连、青皮、贝母、泽泻、参 、白术、酒芍。每帖用附子一片,煎服四帖。血止后去附子加干葛、牡丹皮、栀子,而烟熏除乃止。所加之药再加神曲、砂仁、地黄、木香,倍参、 、白术,月半愈。

(有三因∶一因阳明胃热,一因少阴肾虚,一因厥阴风壅。非此三者,牙不出血也。)

戴氏曰∶风壅牙宣,消风散搽之。肾虚者,为下虚上盛,宜盐汤下安肾丸。用黑锡丹,仍用姜盐炒附米黑色为末,揩擦,其妙不可言也。

阳明热详见齿门。

消风散(治厥阴风胜,牙宣出血,方见伤寒门。) 安肾丸(治肾虚齿动有血,方见水饮门。)

黑锡丹(方见痼冷门。)

吕沧州治一人偶搔 中疮出血,汨汨如涌泉,竟日不止,困甚。二尺脉如蛛丝,他部皆无。

予曰∶夫脉气,血之先也。今血妄行,故荣气暴衰,二尺尚可按。当益荣以泻阴火。

以四神汤加防风、荆芥连进,脉渐出。更服十全大补汤遂愈。

 

上一篇:血证门

下一篇:痰饮门

《古今医统大全》总目录

上下章节

相关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