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丹溪心法 卷一

中暑三(附暑风、注夏)

书名:《丹溪心法》  作者:朱震亨

暑证,用黄连香薷饮。挟痰,加半夏、南星;虚,加人参、黄 。暑病内伤者,用清暑益气汤,着暑气是痰,用吐。注夏属阴虚,元气不足,夏初春末,头疼脚软,食少体热者是,宜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炒柏、白芍药。挟痰者,加南星、半夏、陈皮,煎服,又或用生脉汤。暑风挟痰挟火,实者可用吐法。

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热之气者火也,有冒、有伤、有中,三者有轻重之分,虚实之辨。

或腹痛水泻者,胃与大肠受之,恶心者,胃口有痰饮也。此二者冒暑也,可用黄连香薷饮、清暑益气汤,盖黄连退暑热,香薷消蓄水。或身热头疼,燥乱不宁者,或身如针刺者,此为热伤在分内也,当以解毒汤、白虎汤,加柴胡,气如虚者,加人参。或咳嗽发寒热,盗汗出不止,脉数者,热在肺经,用清肺汤、柴胡天水散之类急治则可,迟则不救,成火乘金也,此为中暑。凡治病,须要明白辨别,慎勿混同施治。春秋间亦或有之,切莫执一,随病处方为妙。戴云∶暑风者,夏月卒倒,不省人事者是也。有因火者,有因痰者。火,君相二火也;暑,天地二火也。内外合而炎烁,所以卒倒也。痰者,人身之痰饮也,因暑气入而鼓激痰饮,塞碍心之窍道,则手足不知动蹑而卒倒也。此二者皆可吐。《内经》曰∶火郁则发之。

吐即发散也。量其虚实而吐之,吐醒后,可用清剂调治之。

【入方】

暑渴

生地黄 麦冬 牛膝 炒柏 知母 葛根 甘草

上锉。水煎服。

【附录】中 是阳证,中暑是阴证。脉沉弱者,切不可用寒凉药。清热宜天水散、五苓、白虎汤皆可。热闷恍惚,辰砂五苓散。脉弦实,黄连香薷汤。热甚,自汗而渴,便涩者,五苓分利之,或桂苓甘露饮。吐泻,脉沉微甚者,可用附子大顺散。伏热伤冷,缩脾饮、冷香饮子皆可浸冷服之。或剥蒜肉入鼻中,或研蒜水解灌之,盖蒜气臭烈,能通诸窍故也。

【附方】

生脉汤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上锉。水煎服。

黄龙丸 治一切暑毒。

赤亮雄黄(五钱) 硫黄 硝石(各一两) 滑石 明矾(各半两) 好面(四两)

上为末,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

却暑散 治冒暑伏热,头目眩晕,呕吐,泄痢,烦渴,背寒,面垢。

赤茯苓 生草(各四两) 寒食面 生姜(各一斤)

上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

香薷饮 治伤暑,脏腑不和调,霍乱吐利,烦渴引饮。

白扁豆(炒) 川朴(姜制,八两) 香薷(一斤)

上水煎,入酒少许,沉冷服。

黄连香薷饮

香薷(一斤) 川朴(制,半斤) 黄连

上 咀。每二三钱,水煎服。

大顺散

甘草(断寸长,三两) 干姜 杏仁 桂(四两)

上将甘草用白沙炒黄,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同炒,不作声为度。筛去沙,入桂为末,每服二三钱,水煎温服,如烦燥,井花水调服,以沸汤点服亦得。

十味香薷饮

香薷(一两) 人参 陈皮 白术 茯苓 黄 木瓜 川朴(姜炒) 扁豆 甘草(炙,各半上为末。每二钱,热汤或冷水调服, 咀煎亦得。

清暑益气汤 治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支节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闭,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或渴,不思饮食,自汗体虚。

黄 苍术(锉) 升麻(各一钱) 人参 白术 神曲 陈皮(各半钱) 甘草(炙) 酒柏 麦冬当归(各三分) 葛根(二分) 五味子(九个) 泽泻(五分) 青皮(二分半)

上 咀。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食远。

补中益气汤 见内伤类。

天水散

滑石(六两) 甘草(炙,一两)

上为极细末。水调服。

五苓散

白术 猪苓 茯苓(各一两半) 桂(一两) 泽泻(二两半)

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人参白虎汤 治暑热,发渴,脉虚。

人参(一钱半)知母(二钱) 石膏(半两) 甘草(一钱)

上 咀。入粳米一合,水煎服。

桂苓甘露饮(《宣明方》)

茯苓 泽泻(各一两) 石膏 寒水石(各二两) 滑石(四两) 白术 桂 猪苓(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缩脾饮 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毒,止吐泻霍乱。

砂仁 草果 乌梅肉 甘草(炙,各四两) 扁豆(炒) 葛根(各一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煎冷服。

冷香饮子 治伤暑渴,霍乱腹痛烦躁,脉沉微,或伏。

草果仁(三两) 附子 陈皮(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 咀。每服一两,入姜煎,水旋冷服。

黄连解毒汤

黄连 黄柏 黄芩 栀子(等分)

上 咀。水煎。

 

上一篇:中寒二(附伤寒、伤风)

下一篇:中湿四

《丹溪心法》总目录

上下章节

相关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