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 > 中医古籍 > 症因脉治 卷三

黄胆论

书名:《症因脉治》  作者:明·秦景明撰。清·秦皇士补辑。

秦子曰∶黄胆者,身目皆黄,色如橘皮,湿气胜,则黄而晦,热气胜,则黄而明,故爪甲皮肤,悉见黄色,即是黄胆。若汗出染衣,色如柏汁,名曰黄汗,身肿者,入肿症门,身不肿者,入疸症门,其间治法大同,而从肿从疸,则各异也。

 

外感黄胆

黄汗

【黄汗之症】眼白黄,面皮黄,汗出染衣,如黄柏汁,发热而渴,状如风水,身疼烦重,小便不利,此黄汗之症也。

【黄汗之因】脾胃素热,汗出逢风,或汗出入水,水渍汗孔,湿热内蒸,热气外现,而

【黄汗之脉】洪大者愈易,细涩者瘥难。

【黄汗之治】《金匮》于水肿门,则立黄 芍药桂酒汤,以治身重发热,两胫自冷,症,又立桂枝加黄 汤,以治身发热,足胫热,盗汗,汗出反发热之症,又于黄胆门,亦立桂枝加黄 汤,以治诸黄家脉浮当汗之症,详见水肿门黄汗中。

黄 芍药桂酒汤 治身重发热,汗出而渴,黄汗染衣,脉自沉。

黄 芍药 桂枝

桂枝加黄 汤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黄 大枣

正黄胆

【正黄胆之症】食已即饥,遍身俱黄,小便或赤,或不利,憎寒壮热,身体如肿,此黄疸之症也。

【正黄胆之因】脏腑积热,并于脾胃之间,外因风湿相搏,闭郁腠理,湿热熏蒸,HT 而成黄,则诸黄胆之症乃作。

【正黄胆之脉】寸脉浮缓,缓则伤风,趺阳紧数,数则为热,紧则伤脾,尺脉本沉,浮则肾伤,阳明脉迟,迟则忌下。

【正黄胆之治】假令脉浮,当以汗解,桂枝黄 汤。若寒热,胸满,烦呕,小柴胡汤。

恶寒身痛,表不解者,麻黄醇酒汤。若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表解里实热,宜下,大黄硝石汤、茵陈汤。小便不利,加减五苓散。胸满呕吐,小半夏汤。黄结上焦者,权用瓜蒂散吐之,然不若吹鼻出黄水。

桂枝加黄 汤 治黄胆脉浮,宜汗者;若腹满,欲呕吐懊 ,宜吐不宜汗。

桂枝 白芍 生姜 黄 甘草 大枣

上水煮温服,须臾饮热稀粥以助药力,取微汗。

小柴胡汤 见后酸软。

麻黄醇酒汤

用麻黄,冬月酒煮,春月水煮。

大黄硝石汤

大黄 黄柏 硝石 栀子

茵陈大黄汤

茵陈 大黄 栀子

小半夏汤

半夏 广皮 加姜煎。

茵陈五苓散 即五苓散加茵陈。

 

内伤黄胆

谷疸

【谷疸之症】食谷头眩,心中怫郁,胃中苦浊,小便不通,遍身俱黄,此谷疸之症也。

【谷疸之因】脾胃有伤,不能运化水谷,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利,湿热内甚,则身体发黄,而谷疸成矣。

【谷疸之脉】趺阳紧数,数则为热,紧即为寒。阳明脉迟,食难用饱,滑大者易治,弦

【谷疸之治】脉迟者不可下,茵陈汤治之。胃热血燥者,用猪膏发煎。润燥下利,能泄阳明之阴,以泄谷气之实。今推展茵陈平胃散,泄阳明之阳,以泄谷气之实。

茵陈汤

茵陈蒿 栀子 大黄

上三味去滓,温作三服,小便利如皂角汁,色黄从小便出也。

猪膏发煎 泄阳明之阴。

猪膏 乱发(鸡子大,三块)

上二味,煎至发消药成膏,病从小便出,以上《金匮》治法。

茵陈平胃散 泄阳明之阳。

熟苍术 浓朴 广皮 山栀 茵陈 淡豆豉

酒疸

【酒疸之症】身目俱黄,心热足热,懊 时时欲吐,小便赤,腹满,鼻燥,胸中热痛,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状,大便黑,皮肤不仁,此皆酒疸之症。

【酒疸之因】其人以酒为事,或饥时浩饮,大醉当风、入水,兼以膏粱积热,互相蒸酿,则酒疸之症成矣。

【酒疸之脉】其脉浮弱,或见洪大,或见浮数,或见沉数。

【酒疸之治】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或无热,神清腹满,欲吐,先吐之。脉沉者,酒疸,心懊 ,或热痛,《金匮》栀子大黄汤。今推展身发热口渴者,葛根汤治之。作呕,合平胃散。小便涩,加减五苓散。

《金匮》栀子大黄汤 治酒疸,心中懊 ,发热。

栀子 大黄 枳实 豆豉

推展干葛汤

干葛 山栀 豆豉 枳实 甘草

平胃散 见前。

加减五苓散

猪苓 泽泻 白茯苓 白术 茵陈

女劳疸

【女劳疸之症】发热恶寒,膀胱急,小腹满,身黄额黑,足心热,大便或黑或溏,腹胀

【女劳疸之因】其人必数醉入房,热气聚于脾中,不得散,肾气日衰,夫醉饱入内,脾肾交伤,阴精耗而阳火亢,则女劳疸之症作矣。

【女劳疸之脉】尺脉沉涩,阴精内竭,右关弦数,热聚脾中,尺弱关实,脾肾交伤。

【女劳疸之治】腹胀如水状,大便黑,血不行也,仲景硝矾散主之,愈后,以菟丝子丸调理。

硝矾散

硝石(即芒硝) 矾石

二味等分为散。

小菟丝子丸

菟丝子(煮打为丸) 石莲肉 白茯苓 山药

阴黄

【阴黄之症】身无热,手足冷,大便滑,小便清白,黄不鲜明,饮食不进,口不烦渴,

【阴黄之因】或热病后,过用寒凉,或真阳素虚,太阴阴寒凝结,脾肾交伤,则阴黄之

【阴黄之脉】多见沉迟,或见沉细,或见微弱,或见空大。

【阴黄之治】茵陈四逆汤、茵陈橘皮汤、八味丸,余推展理中汤,治大便滑,饮食不

茵陈四逆汤

茵陈 炮姜 附子 甘草

茵陈橘皮汤 治身黄脉沉细,身热手足寒。

茵陈 橘皮 生姜 白术 半夏 茯苓

八味丸 见前脏寒胀。

理中汤 见前脾虚肿。

家秘保和散

半夏 熟苍术 浓朴 香附 神曲 麦芽 干葛 白豆蔻 广皮 连翘 莱菔子

加茵陈、山栀,名茵陈保和散。

按∶阴黄,阴症也,以其色黄而混名之。若疸症,皆生于热,胆火居多,是以清胆火为正治散消导,则有忽之者,家秘有加减保和散,以治积滞之谷疸;又立茵陈保和丸,以治积热之谷疸。夫疸症要分热而无滞,热而有滞;无滞者,止须清热;有滞者,必要消散停滞,则热自解。此法不独治疸,凡治积热停滞之真诀也。

 

上一篇:肿胀总论

下一篇:三消总论

上下章节

相关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