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 > 实用书 > 念力的秘密 引言

引言

书名:《念力的秘密》  作者:[美] 琳内·麦克塔格特(Lynne Mctaggart)

引言

  《念力的秘密——叫唤自己的内在力量》不是一般的书,各位也不是一般读者。这书是没结尾的,因为我想邀各位帮我把它完成。各位不只是本书的读者,还将会是一种最前卫科学研究的积极参与者。各位要做的事很简单,那就是参与历来最大一场“以心控物”的实验。

  《念力的秘密——叫唤自己的内在力量》在三个方面是第一本“活”的书。某个意义下,它只是一个序章,“正文”要有待读完本书最后一页之后才会开始。在这本书里头,各位可找到各种证明自己意念威力强大的科学证据。然后,各位可以进一步参与一个非常大型、持续进行中的群体实验,由一些在意识研究领域最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设计和指导。

  透过“念力实验网站”(www.theintentionexperiment.com),各位可以参与各种远距离实验,结果会张贴于网上。各位将会成为科学家,在有史以来最大胆的意识实验中共襄盛举。

  本书奠基于一个看似相当过时的前提:意念可以影响物理现实。过去三十多年来,世界各地都有声誉卓着的科学机构透过实验研究意识的本质,证明了意念能影响任何东西——从最简单的机器到最复杂的生物体。①证据显示,人的意念与意图就像实际的“物体”一样,具有改变世界的惊人能力。每个意念都是拥有转化力量的有形能量,并不只是单纯的事物,还是能影响其它事物的事物。

  意识可以影响物质的观念与古典物理学的世界观(研究巨大的有形世界的科学)大相径庭,却是量子物理学(研究世界上最微小元素的科学)的核心观念。它们的差异主要在于对物质的性质和物质是如何被影响的看法不同。

  所有古典物理学,乃至其它科学,全奠基于牛顿一六八七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里所提出的运动与引力定律。②牛顿的定律把宇宙理解为一个三度空间,在其中,所有物体皆根据固定的运动定律运动。物质被认为是不可侵犯而自足的,各有固定的界线,任何的交互影响都需要透过力或碰撞之类的物理现象来进行。想改变某物的状态,方法只能是加热、燃烧、冷冻、从高处丢下或是给它狠狠一踢。

  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把牛顿三大定律形容为科学的伟大“游戏规则”3 ,而其中心前提(事物彼此独立)则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哲学世界观里。我们相信,不管自己做了什么或想些什么,并不会改变周遭发生的一切;晚上睡觉时,世界也不会在我们睡着后消失。

  然而,随着量子物理学的先驱开始把目光投向物质的核心,这种认为物体各自独立且循规蹈矩的观点在二十世纪初期受到了冲击。他们发现,宇宙间最小的物质(巨大客观世界的最基本成分)并不按照科学家迄今已知的任何法则行事。

  这种出格行为浓缩在后来被称为“哥本哈根证释”的一组观念里。哥本哈根乃是丹麦大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及其得意弟子德国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规画出他们非凡卓越的数学发现的可能意含之地。波尔和海森堡明白,原子并不是如撞球般的微型太阳系,而是混乱得多的东西:即极小型的“电子云或然率”。次原子粒子并不是固态和稳定的东西,而是存在于未定状态中,充满各种可能性,是其各种未来可能性的总和——用物理学术语来说,则是其各种未来可能性的“重迭”。换句话说,这样的粒子就像人在一间镜厅里注视着自己。

  他们得出的结论之一是“不确定性”这个概念:你永远不可能一次就确知次原子粒子的一切。例如,即便你发现一颗次原子粒子的位置,也仍然无法得知它要往哪个方向走,或以什么速度前进。他们把一颗量子粒子说成既是粒子——一种凝结的东西——又是“波”,也就是在一大片时空区域中,量子粒子可能占据其中任一个位置。这就好比是用一个人来指称他所住的那整条街。

  他们的结论意味着,在最基本的层次,物质并不是固态和稳定的,甚至不是任何东西。次原子与古典物理学所描写的固态和可靠状态大异其趣,它更像飘忽不定的东西,充满无限可能性。由于最细小粒子的行为是如此善变,以致第一批量子物理学家不得不藉助比喻来作说明。

  在量子层次,真实就宛如是未凝结的果冻。

  由波尔、海森堡与其它研究家发展出来的量子理论动摇了牛顿物质观的根本基础(事物是独立、分离的)。他们主张,在最基本的层次,物质无法被分割为独立自存的单位,甚至是无法被充分描述的。独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意义的,它们只有彼此联系成动态的网状关系才显意义。

  量子物理学的先驱还发现,量子粒子具有互相影响的惊人能力。举个例来说,根据古典物理学,任一物体要影响另一物体,必须以有限速度进行力的交换始能发生。但量子粒子却不是这样。

  两颗粒子一旦接触过,彼此就会保持联系。不管后来相隔多远,其中一颗次原子粒子的活动〔如磁定向〕都会实时影响到另一颗。

  在次原子的层次,改变也可以是来自于能量的动态交换:透过“虚拟粒子”作为中介,那些小小的振动能量的讯息包会不断来回传递能量,就像是篮球比赛中的往返传球。而其结果,则是在宇宙中创造一片深不可测的基本能量层。

  次原子物质看来是不断互相交换信息的,因而持续精致化和细微化。所以,宇宙不是一个包含着静态而独立的物体的仓库,而是由不断转换且相互连结的不同能量场所形成的单一有机体。在其极细微的层次,我们的世界肖似一个巨大的量子信息网络,其所有组成成分不断以电话保持联系。

  唯一可以让小电子云或然率固定下来和变成可测量的,是一个观察者的介入。一旦科学家对次原子粒子进行更彻底的观察测量,粒子就会从充满各种可能性的状态“垮陷”(collapse)为特定状态。

  这些早期实验的发现有一个深远涵义:流动的意识是可以把可能转变为真实的。看来,在我们对一颗电子进行观察或测量的同时,似乎也帮忙决定了它的最后形态。换言之,创造我们宇宙的最基本材料乃是那观察它的意识。量子物理学的好几位核心人物都主张,宇宙是民主的和鼓励参与的: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携手合作的结果。

  量子实验中的“观察者效应”又催生出一个有违常理的见解:流动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量子世界解构成为类似日常世界的东西。易言之,不只是观察者把被观察者带入具体的存在状态,宇宙中也没有实际的东西能独立于我们对它的感官知觉之外。

  这意味着,是观察者的观察(换言之是意识的介入)把果冻给凝结下来的。

  这意味着,“真实”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流动或变动的,因此是可以被影响、形塑。认为意识可以创造、甚至可能影响物理宇宙的观念,同样与今日主流科学的意识观相悖。现代科学家对意识的看法继承自十七世纪哲学家笛卡尔,他认为意识与物质是互不相干的,意识是脑子所产生,完全封闭于我们的头颅骨里面。

  大部分普通的现代物理学家都懒得理会一个重要谜题:为什么“大东西”是各自独立,而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却实时且不停地交换信息?有半个世纪的时间物理学家总是理所当然地假定:当次原子粒子(例如电子)聚合成大东西时,其特性就会发生改变,开始遵守古典物理学的法则行事。

  总的来说,科学家不再为量子物理学带来的难题烦恼,任由量子物理学先驱留下的问题悬而不决。对他们来说,量子理论只要在数学上行得通、能帮助我们理解次原子世界、有助于制造原子弹和雷射,而且能够解构太阳辐射的本质就够了,其它都不重要。今天的物理学家已遗忘了观察者效应。他们自满于各种精巧的公式,相信有朝一日自然会出现一个统一的理论,把各种矛盾消解于一夕。

  三十年前,当其它科学社群仍继续率由旧章时,全球一些有名望的大学中的一小批前卫家开始思考哥本哈根诠释和观察者效应的哲学意涵。6如果物质是可变动的,而意识又可让物质固定下来,那么,说不定意识也可以把物质推向某个特定方向。

  这些研究归根究柢是在探索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说被动的注意力可以影响物质,那主动的意念的效应又是如何?以观察者身分参与到量子世界的时候,我们说不定不只是个创造者,还可以是个影响者。

  他们设计出一些实验,去测试“引导性远距意志作用”、“隔空移物”,或者简单说,就是“意念”等现象。一本教科书这样定义“意念”:“有计划地采取某种行动,而这计划会带来渴望的结果。”意念不同于渴望:渴望只聚焦在结果,没有任何可以取得结果的计划。而意念却是指向意念者的行为的,它需要某种推理,需要有付诸行动的决心。意念隐含着目的性,具有行动计划以及预期的结果。思维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施利茨是最早期研究远距作用力的科学家之一,她把意念定义为 “觉察”的投射,带有目的性和效率性,朝向某个对象或结果。”他们相信,想要用意念影响物质,念头必须非常专注,而且动机强烈。

  在一系列不同凡响的实验中,这些科学家找到证据,证明发想某些引导性意念,可以影响人体、无生物和各式各样的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人类)。这一小群科学家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普林斯顿大学“梨子实验室”前院长杨恩及其同事邓恩,他们共同设计了 一些奠基于“硬科学”基础的精密学术研究计划。有二十五年时间,两人致力于研究他们所谓的“微型隔空移物”,透过“随机事件产生器”来量化实验结果。

  随机事件产生器由随机的正、负电脉冲控制,可以随机显示两种画面。由于它的活动完全随机,所以每一次会出现甲画面还是乙画面,机率都是大约五成随机事件产生器最常见的配备是个会随机出现两种不同画面的计算机屏幕。受测者被请到屏幕前,分三阶段进行实验:第一阶段尝试用意念增加甲画面的出现次数,第二阶段尝试用意念增加乙画面的出现次数,第三阶段则不试图影响机器。

  在超过二百五十万次这样的实验中,杨恩和邓恩果断坚决地证明了人类意念可以影响这些电子装置。他们的发现后来分别被六十八位研究者独立印证。

  梨子实验室的研究重心是心灵对无生物的影响,但有些科学家则设计实验来研究心灵对生物的影响。许多不同的实验者都证明了,人类意念能影响各式各样的生物系统:细菌、酵母、海藻、虱子、小鸡、沙鼠、老鼠、猫和狗。也有实验者以人为对象,结果证明意念能影响他人身上许多生理过程,如心脏、眼睛、脑和呼吸系统等明显可见的原始动能。

  动物被证明为一样可以使用念力。其中一个匠心独运的实验由法国南特基金会的亨.里奥克所设计。他把一部会移动的随机事件产生器做成机械母鸡,让一群小鸡一出生就把它认为母鸡,然后再把“母亲”放在关小鸡的笼子外,任其随机行走,移动的路径则被记录下来。结果发现,机械母鸡走近小鸡的次数是平常的二.五倍。由此可推断,机械母鸡的活动受到了小鸡意念的影响:它们希望妈妈走近。有超过八十个类似实验也得到相同结果。其中一个实验在一部会移动的随机事件产生器上放蜡烛,把一群小鸡放置暗处。结果,机器走近鸡笼的次数是正常情形的好几倍。唯一的解释是小鸡怕黑,想要有光的慰藉。

  最大型、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由威廉.布劳德取得。他是心理学家,当过德州圣安东尼奥“心灵科学基金会”的研究主任,后来则是“超个人心理学研究所”的主任。他和同事证明人的意念可以影响鱼的游动方向、其它动物(如沙鼠)的行走方向,也可以导致实验室里的细胞破裂。

  布劳德也设计出一些意念影响人体的最早期实验。在一组实验中,他证明了 一个人的意念能影响他人的自律神经系统。皮层电性活动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紧张状态:当一个人觉得紧张或因为什么理由而不自在,他的皮层电性活动就会异于平常。根据这原理,布劳德把受测者两个两个分为一组,放在不同房间,要其中一个不时透过荧光幕瞪另一个。他反复证明了,当人被瞪时,会下意识感到不安。而被人研究得最多的大概就是远距治疗。迄今,先后已约有一百五十个相关实验,科学严谨度各不相同。设计得最好的一个是由已故的伊莉萨白.塔格博士所构思。在八〇年代艾滋病流行的高峰期,她找来四十个远距治疗师对分处美国各地的艾滋病末期病人进行治疗。虽然治疗师与他们的病人从未见过面或接触过,但病人的健康状况都大为改善。

  就连最粗浅的以心控物实验也显示出让人鼓舞的成果。早期这一类实验是测试心灵能否影响掷骰子的结果。至今已有过七十三个相关实验,共测试了一 一千五百人对二百五十万次投掷骰子的影响,结果令人印象深刻。如果说是巧合,会发生这种巧合的机率是十分之一。

  折弯汤匙这种表演是由异能者盖勒首开风气的,而对这种现象进行的实验也出现振奋人心的成果。伦敦大学教授约翰?哈斯特德曾对儿童进行过一个巧妙的实验。他把一些钥匙悬挂在天花板,然后让小孩站到三至十英尺之外,以防他们接触到钥匙,最后叫他们试着用意念折弯钥匙。这些钥匙都系着力量感应测量器,只要有任何变化,都会被线图纪录器侦测到和记录下来。实验期间,哈斯特德不只看到钥匙轻微晃动甚至于激烈摆动,还发现钥匙突然爆发出高达十伏特的电压脉冲。犹有甚者,当哈斯特德要求小孩同时尝试用意念折弯几根分开挂着的钥匙时,纪录器录得这些钥匙的反应竟完全一致。

  更神奇的是,许多以心控物的实验都显示,不管意念发送者与其对象相隔多遥远或在何时发出意念,一样会产生效果。这反映出,念力的效果超越了时间或空间的限制。

  这些研究表明,古典物理学教科书里的法则不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心灵显然是以某种方式与物质不可分地连结在一起,而且有能力改变物质。不必透过力的作用,物质一样受到影响,甚至不可逆地被改变。

  尽管如此,这些前卫科学家的实验结果仍留下三个基本问题尚待回答。意念影响物质的物理机制何在?(在我写作本书期间,一些测试祷告效力的大型实验以失败收场。)换句话说,是不是某些环境或心灵准备步骤会让意念发生更大效力?此外,意念的力量有多强,是好的还是坏的?而意念改变我们生活的程度又有多大?

  大部分有关意识的初步发现在三十多年前就已取得。稍微近期的发现(来自全球各地的前卫量子物理实验室)为上述三个问题提供了部分答案。它们显示出,我们的世界是高度可塑的,允许持续不断的细微影响。而更近期的研究者又证明了 ,生物体总是不断在发送和接受测量得到的能量。意识的新理论模型将之描述为能够踰越各式各样物理边界的实体。意念看来是一种类似于音叉的东西,可以引起宇宙其它物体的音叉以相同频率共鸣。

  根据心灵力量的最新研究,我们知道,意念的效果颇受发念力者本人的心绪状态、发送地点和发送时间所影响。目前,念力已经被应用在许多领域,包括医治疾病、改变物理过程,以及影响事件。它不是一种特殊天赋,而是学来的技巧,因此是可以教的。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许多方面已经不自觉地使用意念的力量了。

  还有一批实验显示,如果许多人在同一时间发送同一个意念,意念的威力可以倍增。

  《念力的秘密——叫唤自己的内在力量》分为三大部分。主体部分(一至十二章)试图把既有的实验证据综合在融会贯通的理论里,指出念力是如何运作、怎样把它用于生活,以及什么样的条件可让它产生最佳效果。

  第二部分(第十三章)是一幅蓝图,教导读者如何有效使用念力,以及自我“充电”的秘诀。这部分同时也是一种前卫科学的练习。我不是人类潜能专家,所以本书并不是一本自助手册,而是一趟我自己以及各位自身的发现之旅。我们绝对确定这些技巧都曾在受控制的实验室环境里成功产生效果;但至于它们能不能在各位的生活里起作用,我们则不敢保证。事实上,练习念力、利用念力,你就等于是在进行一趟持续不断的个人实验。

  本书的最后部分包含一系列个人与群体实验。第十四章勾勒出一连串各位可以在生活中进行的念力实验。这些迷你实验将可作为资料,以得出更大的结论。各位可以把结果贴到我们网站,与其它读者分享。

  除个人实验外,我也设计了一系列大型群体实验,供本书读者参与(见第十五章)。在经验丰富的科学团队的协助下,“念力实验网站”会定期举行大型实验,让读者测试自己的群体念力能否产生显着效果。

  各位需要做的只是读这本书,消化它的内容,登入网站,然后根据本书后部指示的方式,放送意念。第一回合实验将会由德国生物物理学国际研究所副所长波普主持,由亚历桑纳大学的心理学家史瓦慈、思维科学研究所的施利茨和雷丁主持共同协助。

  网页制作专家与我们的科学团队协同设计了一份登入协议书,以便能够知道参与者的特质,并加以分类,让实验获得最大效果。每一次群体念力实验都会选择某一个或一群对象。我们从低等生物海藻开始(参考第十二章〉,再把难度增加,一次比一次选择更复杂的生物作为实验对象。

  我们的计划规模宏大,最后将会选择一些社会疾病作为对象。其中一个人体目标是有伤口的病人。众所周知,伤口的复原有固定时程和模式,任何偏离正常值的情况皆可被精确测量出来。就这个例子而言,我们想知道群体念力是否可让伤口复原得比一般情形更快。

  当然,各位不是一定要参加我们的实验。如果各位不想参与,也可以看看别人的念力实验结果,利用一部分信息来把念力应用在生活中。

  由于不鼓励玩票式的参与,“念力实验网站”需要复杂的通关密语始能进入实验网页。通关密语都是由本书提到过的字眼或观念构成(几个月会略为调整一次)。想要参与实验,需要登入通关密语,而这表示,各位需要读过本书和了解它。

  我们的网站设有一个时钟(根据美东时间与格林威治标准时间调定)。网站不时会发出通知,请各位在某一天的某一个时刻,用经过的严格规定的字句,向某个对象发送念力。

  一旦实验完成,其资料将会由我们的科学团队分析,再由中立的统计学家检查,然后公布在网上和本书的后续版本。因此,该网站乃是各位手上拿着的这本书的续集。你只要定期上该网站,查看实验的日期,就等于不断参与本书的写作。

  已经有数百个实验显示群体意念可以产生显着效果。不过,我们的实验也许在一开始或者之后都无法获得测量得到、可作为论证的效果。但不管结果如何,身为声誉卓着的科学家和客观的研究者,我们有责任报告所得到的数据。就像所有科学一样,失败也是有教益的,能帮助我们不断修改实验的设计以及它们所奠基的前提。

  读这书的时候,各位应该要记住,它是一部前卫科学的作品。而科学是一个无休止的自我纠正过程,许多当初被认定是事实的假设后来往往遭到丢弃。所以,本书许多(甚至大部分)结论日后必然会受到修正或补充。

  透过读这本书和参与它的实验,各位将可为人类知识带来建树,甚至可能进一步改变世人对世界是如何运作的理解。事实上,群体念力说不定能逆转潮流,带来这个星球的修复和更新。个人的声音是微弱而难以听见的,但千万个声音汇流在一起,却可以形成一首汹涌澎湃的交响乐。

  我写《念力的秘密——叫唤自己的内在力量》的目的是展示意识的不凡性质与力量。说不定,它可以证明,想要改变世界,我们只需要同心合意就能办到。

上一篇:作者序

下一篇:第一章 变动不居的物质

《念力的秘密》总目录

上下章节

相关

站内直通车

[!--temp.bottomnav--]
返回顶部